08.24 法新社:機器人助力中國經濟騰飛

【歐洲時報九天編譯報道】中國正全力以赴,力爭在國際工業機器人的競爭當中取得領先地位。在北京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新技術紛呈,成了名符其實的機器人大觀園。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第四屆世界機器人大會彙集了160家參展企業,新技術紛呈,令人應接不暇,用機器人代替人力顯然不再是夢想。

法新社:机器人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三名少年在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一處展臺體驗編程機器人。本屆大會展現了許多新技術、新變化和新趨勢。機器人會給人類生活帶來哪些影響是許多人感興趣的重大問題。(圖片來源:新華社)

手術機器人、工業機器人、乃至音樂與運動機器人,這些有望為中國經濟帶來巨大變革的智能設備雲集北京世界機器人大會。這裡也成了各路機器人比拼的競技場。

據法新社報道,會場上能看到機械臂寫起書法、本土電器集團格力的機器人樂團演奏起打擊樂器、魚形機器人在水箱洄游、蝙蝠形機器人則振翅起飛、機器人在廣東Inbot公司智能屏上起舞。這些機器人能夠擔任教師或銷售助理,還有一些小型機器人可以表演足球。

最為萬眾矚目的還是機器人大賽。在觀眾們激動的喝彩聲中,各路機器人在賽場上各顯神通,愛好者設計的迷你坦克行動迅捷、配備利刃,在撞擊聲中相互交鋒。法媒採訪了一位年輕的中國參賽選手,他笑言“我的機器人代表了我的個性,我特別喜歡火花。”

潛力無限,挑戰嚴峻

法媒還指出,中國對機器人領域的追求遠不止於休閒。如今,中美技術戰到了白熱化階段,中國正全力以赴,力爭在國際工業機器人的競爭當中取得領先地位。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與本土勞務價格上漲,中國正期望通過工廠自動化保持工業發展速度。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熱情洋溢地表示,“機器人是製造業最璀璨的明珠,將開創一片新的天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從2014年起便提出要發起一場“機器人革命”。

法新社援引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指出,中國已成為工業機器人的全球第一大市場,去年中國出售141000件機器人,年漲幅約達58.1%,佔全球需求的三分之一。至2020年,預計中國的機器人需求還將增加20%。麥肯錫亞洲運營諮詢業務及物聯網負責人艾家瑞表示,“中國仍有巨大的自動化潛力。2016年,中國平均每萬名職工有68個機器人配合工作,約為日本和德國的四分之一。”

此外,去年售出的工業機器人中僅有27%為中國製造。根據“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宏偉目標,中國希望其市場份額在2020年達到50%,即在7年內提升70%。艾家瑞表示這是一個艱鉅的挑戰,“要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的計算機領域工程師數量需要增加一倍,還需填補知識產權空白。目前中國企業持有的專利不到總數的1%。”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能製造可在狹窄管道內作業的蛇形機械臂。總裁曲道奎向法媒透露,未來還有另一大挑戰,即行業先進程度的提高。他清楚地指出,“我們過去專注於精度、安全性和速度;而現在專注於高度整合的機器人組合,關鍵在於靈活性、智能和適應能力。”但要實現這一轉型並非易事。艾家瑞認為“要對生產流水線進行徹底的革新,如果只是用機器逐個替換不同崗位的工人,收益和效率都十分低下。”

法媒認為,自動化可能會造成巨大的社會成本。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未來中國將被機器取代的崗位可能達77%。

其它領域欣欣向榮

除了工廠以外,機器人技術早已在餐飲、銀行、物流、甚至醫療領域蓬勃發展。

據法新社報導,中國科大訊飛此次在北京展出了研發的“智醫助理”機器人,它能與患者對話並判別150種疾病,還通過了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董事長劉慶峰指出“這款機器人3月起在醫院投入使用,已經參與了約4000次診斷。”他希望“這項技術能夠將人工智能的便利帶給偏遠地區的醫生。”科大訊飛還測試了一款庭審機器人,旨在幫助法官判定正確裁決。

復星集團旗下的美中互利公司則在中國引進了美國設計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集團首席運營官劉雨表示,在手術中,擁有高清攝像頭和手術刀可多方位旋轉的達芬奇機器人“突破了肉眼的侷限”。但他也指出“機器人只是協助醫生工作,並不能取而代之。人體構造極為複雜,完全用機器人取代有悖倫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