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甘肅女醫生武漢戰疫記:暖心“嘮叨”語 確是“一家人”

甘肅女醫生武漢戰疫記:暖心“嘮叨”語 確是“一家人”

圖為甘肅省第四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長楊蘭指導隊員養成職業防護習慣。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蘭州3月5日電 (記者 徐雪)在武漢市優撫醫院,來自甘肅省第四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的隊員身穿防護服,在病區忙碌著,他們互相配合默契,絲毫看不出是一支臨時組建的隊伍。

時間回到半個月前,這支剛抵達武漢的醫療隊就遇到了難題,安排他們接管的是該醫院的一座堆滿雜物、設施陳舊不全的老樓,再加之武漢市優撫醫院與武漢最早期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華南海鮮市場相距不到200米,隊員們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迎難而上 迅速“開闢”病區

擔任此次醫療隊隊長的楊蘭,也身兼農工黨甘肅省委會常委、甘肅省政府參事、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她憑藉數十年來豐富的工作經驗,在現場給全體隊友打氣,“到了湖北,我們就要聽從組織安排,如果條件滿足傳染病防控需求,我們要上,不滿足要求,我們創造條件也要上,我們來的目的就是要和湖北人民一起,幫助患者早日擺脫病痛,儘快回家。”

楊蘭迅速理出頭緒,在她的現場指揮調度下,醫療隊成立醫療組、護理組、院感組,三組齊上陣,清垃圾,捋流程,領物資,“開闢”病區。

同時,由於病區硬件設施條件不理想,工作環境存在風險,楊蘭顧不上休息,抓緊時間與院方協調改造門、窗、流動水相關事宜,與主管部門溝通收治患者,與應急保障部協調所有相關的保障工作。

僅兩天時間,三層樓三個病區,終於有了“模樣”,院感組開始進駐。楊蘭得知隊員們著急收病人,便時刻叮囑道,“不要急,按步驟來,速度放緩,保障隊員健康、安全、熟練的前提下,系統能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接收病人,這是為了隊員的安全,也是為了患者的安全。”

經過努力,醫療隊的工作有序展開,殊不知,這兩個晝夜,楊蘭為了能按要求完成病區改造,連續失眠。

事無鉅細 叮囑隊員生活起居

楊蘭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電話採訪時說,該批來自甘肅省9個市州的112名隊員,由原來個性化自由的生活,轉變成現在的集體生活,多少有些不適應,比如年齡較小的隊員,受工作影響會出現飲食不規律,影響身體健康,這些都得操心。

醫療隊隊員嚴文霞還記得有一次,早餐只吃了點餅乾,便準備出門進病區,楊蘭院長得知情況後,很嚴肅地把包括她在內的隊員“趕”進了餐廳,“監督”他們吃完早餐。

此外,楊蘭還建議,只要沒有其他任務,隊員應抽出時間進行晨練,以此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

如今,醫療隊收治的患者病情保持平穩,個別患者進入了恢復期,醫療隊還“對症”兼用中醫恢復的方子,進行治療。

“由於患者年齡分佈在43歲到93歲之間,年齡偏大,大部分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病,所以治療方案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隨時調整,新冠肺炎和基礎病都要治療。”楊蘭稱。

基於醫療隊隊員大部分不是傳染病專業的考慮,所以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基本職業防護習慣成為了楊蘭工作的重點之一,比如反覆叮囑,“一對一”培訓等。

同心戰“疫” 溫暖與感動常在

3月2日,3名新冠肺炎患者經過悉心治療後病癒出院,醫療隊還為他們贈送了精心設計製作的出院祝福卡,年過花甲的老人從楊蘭手中接過醫療隊準備的“出院禮物”——甘肅的牛肉麵和蘋果時,眼裡噙滿了淚水,不住地感謝。

但工作仍不能鬆懈,楊蘭每天隨身必備的便是充電寶,數不清的電話,探討治療方案,以及其他細碎的事情讓她閒不下來,儘管身體上有些勞累,但心裡卻被一些人和事溫暖著。

楊蘭說,每天都會接到社會愛心人士的電話,他們將募集的食品、羽絨服、護手霜等愛心物資運送來,還有志願者每天開車等候在樓下,為的就是讓醫療隊出行更便利,這些,隊員們都記在了心裡,滿滿的感動。

“全社會都在行動,‘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情懷在這裡深有體會。對於醫務人員而言,病人需要我們救治,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醫療隊隊長來說,也要讓醫務人員先保護好自己,如果自己先病倒了,還怎麼幫助病人。”楊蘭坦言道。

每天早上六時,楊蘭就開始梳理一天的工作,還不忘“嘮叨”隊員們,“按時吃早飯”“不要扎堆”“記得帶傘”“注意防護”……關心的話語,讓年齡較小的隊員忍不住喊她“楊媽媽”。

這些“95後”隊員,比楊蘭兒子的年齡還小,聊起他們,楊蘭很自然以“孩子”稱呼,“他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現在醫療隊就像一個大家庭,在休息期間,隊員會發揮特長製作手工,互相鼓勵打氣,還會準備驚喜,一起度過難忘的生日。

“希望疫情儘快結束,在此之前,我們也要堅守到最後。”楊蘭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