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是王鐸降清後第四年在京中寓所畫《王屋山居圖》時所書,現藏於天津博物館。此卷草書用墨蒼潤,行筆峻爽遒勁,布白參差錯落,縱逸之中含有穩健,沉鬱之中富有靈性,從中可以看出他集數十年的功力,融會“二王”、李北海、顏真卿、懷素、黃庭堅、米芾、趙孟俯於一爐的化境。可謂是“風檣陣馬,筆走龍蛇”,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好古博學,善文工詩,詩文書畫頗有成就,尤善繪畫與書法,更以書法特色鮮明並聞名於世,與董其昌齊名,一方面有“神筆王鐸”之美譽,另一方面更有“南董北王”之稱。與當時的董派書風迥然不同,王鐸提倡取法高古,不主故常,無一定法,刻意融合新機,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在書法用筆中,勁健灑脫,流轉自如,神氣揮灑,張弛有度,淋漓痛快,出規入矩,力道剛勁有力,頗有千鈞之氣,形成了自己書法的特殊風格。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根據戴明皋的《王鐸草書詩卷跋》記述,元代米芾的狂草很是講究技法,而王鐸則全講的是氣勢,魏晉時期的風軌完全一掃而盡,陣馬風檣,氣勢魄力之大,非常歡快人意,不是趙、董等人所能比及的。王鐸的書法墨跡傳世較多,在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深受歡迎,有不少的尺牘、法帖、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琅華館帖》與《擬山園帖》。王鐸的《擬山園帖》在傳入日本之後,還曾經引起了日本國內的書法界的巨大轟動,將王鐸列在一流書法家之內,甚至還有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之說。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的章法奇特,擅長佈局取勢,在草書方面是明末清初時期最具有成就的書法家。王鐸還曾與倪元璐、黃道周、傅山等書法家一起,開展復興書壇的運動,倡導中國書法應取法高古,掃除明末書壇因循守舊的風氣。王鐸注重學習傳統,有“書不宗晉、終入野道”之說。其書法功底極為深厚,幾乎所有的字體都很熟悉,數十年來,遍臨魏、晉、唐、宋名賢之書跡。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以王鐸傳世書跡來看,前人大體將其書法藝術的發展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四十歲(1631年)以前為早期,為其廣泛而大量吸收傳統營養的時期,四十歲到五十歲(1641)中間為中期,為其陶鑄百家、消化吸收進而追求自我面目的階段。五十歲至歿年(l652)為其戢銳於內,振華於外,能縱能斂,由風力十足轉向雍容人雅發展的時期。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王鐸《王屋圖詩卷》,功力化境,後人鮮有至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