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呼和浩特這條街竟然和這些人的“工資”有關?

“八旗子弟兵,健銳此居營。聚處無他誘,勤操自致精”,乾隆帝以這首詩稱讚八旗子弟平日裡訓練的艱苦。過去,在工業化尚未開始的中國,糧食就相當於金銀珠寶,要想仗打得好,士兵的肚子一定要吃飽。

作為驍勇善戰的八旗軍,平時除了打仗,人家也是要拿“工資”的!古代發給官兵的工資就叫做“糧餉”,意思是口糧和錢。發錢就要有個固定地點,便於政府管理。在綏遠城,這個發錢的機構就叫做“糧餉府”。

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八旗人的後代稱八旗子弟,又稱旗人。呼和浩特駐防八旗兵的歷史來源已久,自乾隆二年(1737年),駐綏遠城(今呼和浩特新城)將軍1人,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舊城)副統領1人,管轄歸化城土默特左翼、右翼兩旗,共設官弁174人,兵丁3308人。要管這麼多的官兵的“工資”,現在看來,當時糧餉府也是相當於一個部隊的“財政局”了。

當時給八旗子弟發工資的糧餉府所在的街道,也就因此被命名為“糧餉府街”了。這個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呼和浩特这条街竟然和这些人的“工资”有关?

糧餉府街位於今天的呼和浩特新城區,東起現在的昭烏達路,西至現在的藝術廳南街,長一千米左右。

如今的這條小街巷,現代氣息濃郁,僅能從它的名字,遙想當年八旗軍在這裡排隊領取糧餉的場景。

呼和浩特这条街竟然和这些人的“工资”有关?

後來的八旗子弟也沒能像乾隆詩中描寫得那樣艱苦訓練,由於八旗子弟只要做官,就可領一份糧餉,不少八旗子弟還是“世官制”,清朝後期,八旗子弟子弟眾多,再加上上層貪汙,普通旗人拿到的糧餉十分有限,旗人也不被允許經商,就滋生了眾多遊手好閒的人,導致本來是保家衛國代名詞的八旗子弟,最後變成了倚仗祖上有功於國而自己遊手好閒,紈絝子弟的代名詞,讓人不禁唏噓感嘆。

一條千米長左右的小小“糧餉府街”,在如今鋼筋水泥、摩天大廈林立,車水馬龍的現代都市呼和浩特,已經成為一條再普通不過的小街巷。但它的名字得以保留至今,卻能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發展變遷。

呼和浩特这条街竟然和这些人的“工资”有关?

回看歷史,多少人和故事已經消逝在歲月的長河中,路牌上,“糧餉府街”的名字,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它所經歷的一切。

記者:王坤

校對:馬駿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