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豆瓣評分8.7的《盲井》:底層人物悲劇的背後,是人性之光的呼籲


2003年《盲井》在國內上映後,一舉拿下當年金馬獎,而主演王寶強也通過這部電影走入大眾的視野,導演李揚也成為批判類電影導演的代表人物。

豆瓣評分8.7的《盲井》:底層人物悲劇的背後,是人性之光的呼籲

電影劇照宣傳圖

該故事講述了煤礦工唐朝陽和宋金明在煤礦中工作,他們通過誘騙需要謀求生計的人,將他們帶入礦井中殘忍殺害並且偽造礦難並向煤礦廠長索要賠償以謀取錢財的故事,通過故事中人物的感情變化,讓我們從電影中獲得感悟,理解人性。

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后,通過每個角色不同階段的心理表現,理解到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每個人心理產生的變化,從而讓我們在陰冷的人性中感悟人性真善美的一面,也感悟到潛藏在人性黑暗中的希望。

電影的敘事方法對於觀眾對影片的觀影體驗有很好的代入感,使用了較多的一鏡到底場景。

即便在如此黑暗的人性中,依然有美好在閃耀, 導演通過對每個角色的人物性格把控,故事情節展開,以及影片背後所希望體現的主題將影片希望詮釋的思想完全帶入觀眾的想法中。

我們從這三個角度,剖析影片帶給我們的魅力與價值吧!

一、人物性格把控:不光是對主演元鳳鳴(王寶強飾演)演員挑選上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導演選擇的演員多是新演員,對於他們本身的職業定位如同他們原有的樣子,很符合情節設定,讓人沒有違和感,對於其他各個小人物的描繪也充滿諷刺意味。

1、唐朝陽:通過該人物展現了人性最醜惡的一面,在那樣的社會約束的盲點下的極致利己主義者

電影開篇中唐朝陽與宋金明作為犯案同夥,彼此商量好一個扮演被害者的親戚,另一個負責扮演朋友,在行兇後裝作傷心,由宋金明去和廠長遊說,儘量拿到較多的撫卹金,兩人平分。

隨著電影情節的深入,我們對這唐朝陽這個人的人物個性越來越明白,在拿到錢後,兩人離開那個煤礦,來到小鎮上,唐朝陽和宋金明的性格對比這個時候就有了體現,他們吃著東西,兩個人淡然的談著家長裡短,似乎剛剛那一幕並沒有發生在他們身上一樣,可見兩個人對於這種事情的輕車熟路,飯後,兩個人閒聊著家裡的情況,唐並不像宋一樣關心著家裡的情況,宋會打電話問詢家裡的情況,孩子學習怎麼樣,家裡的情況如何,唐則說:

“我那個兒子,和我一個球樣”,這裡我們看到了他們作為平常人的一面,我們能看出唐對於生活沒有其他的眷戀,只是顧好自己。

為了要替自己煮蛋以致燒掉一幢房子而毫不後悔的人,乃是極端的利己主義者。 ----培根

通過日常的對話加深唐的心理情感,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冷漠,麻木,狠毒,在社會的盲點求生中,心理已然扭曲,眼中無他的極端利己主義者。

直到故事的最後,這個人物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那麼狠毒,不留情面,通過他對比了宋的心理層面變化。

豆瓣評分8.7的《盲井》:底層人物悲劇的背後,是人性之光的呼籲

左1為唐朝陽


2、宋金明:該人物作為和唐的比較,體現了醜惡人性中的心理鬥爭,對於自己價值觀的改變。

在故事中通過與唐的人物個性對比,體現出宋心中還留有的一點點對人的關愛和同情,當與唐拿到錢後,兩人吃過飯來到按摩店,花了100元按摩後,宋對唐講到“這100塊錢給我孩兒多好”兩人的比對中,很容易就能看出宋對於親人而言還是有關愛和想念的,宋後期給妻兒打電話詢問家裡事物的時候,也打了不少的錢給家裡。

當唐在大街上物色到新的人選是隻有16歲的元鳳鳴的時候,宋對唐表現出強烈的不滿,他不忍心對一個16歲的孩子下手,在後期的故事進行過程中,唐多次想解決掉元,但是宋因為想到自己的兒子也是一個16歲的孩子,多次阻止,在過程中提到帶元鳳鳴吃一頓好的再上路,以及還是個16歲的孩子,沒有體會過性的遺憾,希望他的人生稍微完整一點再送他走,直到最後唐要下手的時候宋對唐的阻止。

透過宋這個人物,我們能夠看到他尚未泯滅的人性,這也讓人物在惡的基礎上,閃現著光芒,這段光亮恰如盲井中,那一縷微微的光亮。

在人性中閃耀的微光讓我們為元一直懸著的心有了一點放鬆,期盼著他能改變事情原本的結局。

宋金明的善惡是有爭議的,這也讓他這個人物充滿了血性和救贖感,並且在掙扎中,人物的心理痛苦,矛盾躍然於上。

言他善良,是因為他不時湧出的同情心,讓我們看到他所做一切也不過是為了夾縫中求生,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所迫利益被動下的跟從者。保有著他所謂的道德底線,儘管這層底線僅僅來源於他良心不安下的救贖感。

言他惡,是因為,無論如何評價人物那尚未泯滅的良心,其惡仍舊是大於善良的,他雖百般阻撓,但仍為同謀,不僅是利益的受益者,同時也是被害事件發生的推動者。

人物心理在善惡之間的徘徊,如同被無形的力量拉扯,一面是善,一面是利,矛盾掙扎心理變化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底層人物在慾望與求生中的抉擇與為之承受的痛苦。

豆瓣評分8.7的《盲井》:底層人物悲劇的背後,是人性之光的呼籲

3、元鳳鳴:通過該人物表達了年輕人初入社會心理上由單純到複雜的演變以及一個孩子心理層面的成長。

元因為父親失去消息,趁著暑假期間,希望在煤礦能找到父親,後來在大街上遇到唐,宋二人,單純的元以為他們心地善良,他們讓元認宋為二叔,帶著他吃東西,找工作,看起來很善良的兩個人元根本看不透他們。

在故事的推進中,元注意到煤礦居住的地方牆壁上的裸體女人畫像,他偷偷的看,體現出一個對性剛剛萌芽的少年的心理變化,到最後宋帶著他去妓院希望讓他走的少一點遺憾,元看到對方脫光衣服,內心的忐忑,以及羞於表達這一切,穿好衣服跑出來大喊“二叔,我變成個壞孩子了”對於性的懵懂。

煤礦中唐和宋兩人在礦井中自相殘殺,他奔逃出礦井。眼中看到那一束光芒的時候,似乎逃離了地獄,那口黑漆漆的井暗喻著人性照射不到的凶地

一個初出社會的善良,可愛的人,在經歷這場礦難的同時,其人物也在社會環境這個大染缸下成長。

這裡,元似乎丟失了什麼,也似乎成長了什麼,透過人物的心理變化以及行為,將這一改變放大。折射出人性在社會環境下的轉變過程。

元最終逃離了這場礦難,並且在最後領取了二人的撫卹金。那個初出社會的愛笑,簡單看待社會的他不見了,也在利益面前選擇了用謊言掩蓋。

豆瓣評分8.7的《盲井》:底層人物悲劇的背後,是人性之光的呼籲

二、故事情節展開:導演通過不同的拍攝手法,以及環境改變,體現不同角色的心境變化,通過對故事中小角色的描繪豐富人物的性格,使故事更有張力,也讓人們更加能體會到角色的心境。

畫面開始的時候,平靜且沉默,隨著電梯緩緩下降,幾個工人隨著鏡頭慢慢進入井中,畫面也越發昏暗,鏡頭採用一鏡到底,跟隨拍攝的手法,表現出人由光明的地上進入浸透著陰謀與黑暗的“盲井”中,那忽閃的頭燈光亮將人們的注意力拉入井內的環境中,安靜的氛圍似乎預示著要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

故事進行到這裡,觀眾心中充滿疑問,是將礦井工人的艱苦生活嗎?直到井下的慘案發生給了觀眾第一個強烈的衝擊,他們平靜的對話,充滿關懷的疑問和忽然發生的悲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命案發生後,觀眾對後面的故事發展有不同的猜測,沒想到這卻是二人策劃的一場陰謀,通過利用廠長希望隱瞞實情以求更小的經濟損失以及宋和廠長的周旋表現出廠主醜惡剝削者的嘴臉。

故事的強烈反轉讓觀眾對善惡的思考帶入故事的主線發展中,後續通過唐,宋二人在小鎮上的一些細節暗喻農民工的不易(被車剮蹭到以後,被車主大罵)

當他們找到新的礦場和廠長溝通對礦難死傷怎麼辦的時候,廠長冷漠的說道“挖礦能不死人嗎?能幹就幹,不能幹滾蛋”側面烘托出當權者對於生命的漠視

小鎮上宋與元的感情糾葛讓我們對宋的人性有了一點好感,也通過元在小鎮上借錢捐給需要幫助的人,以及元買雞給宋等體現了人性善良的一面,

在最後的悲劇發生前用小人物不同年齡層面的表現以及心理活動慢慢體現出宋在情感上發生的變化,讓故事的結局的轉變減少了矛盾點。

當最後鏡頭再次拉入礦井中的時候,唐已經等不及在井中先害死了一名無辜的礦工後轉過頭將矛頭指向了元,唐希望宋去下手,這個時候鏡頭的特寫讓我們更清楚的看到元臉上覆雜的表情以及恐懼,唐極端的表現,也讓宋的情感轉變沒有那麼突兀,最後兩人死在礦井中後,鏡頭晃晃蕩蕩的跟著元跑出了井口,那一抹刺眼的光將人們的心緒拉回了現實。

最後元拿到兩人的撫卹金,也沒有說出實情,人內心的矛盾以及貪婪又一次得到體現,火葬了宋和唐,體現了元內心的善良。

豆瓣評分8.7的《盲井》:底層人物悲劇的背後,是人性之光的呼籲

三、影片最後希望詮釋的思想以及對觀眾引發思考:通過小人物的行為表現以及思想轉變,引發我們內心的思考。

雖然故事中唐,宋二人代表的是骯髒的人性,但是也通過他們的行為體現了小人物在社會中的淒涼和社會底層人物的掙扎。

豆瓣評分8.7的《盲井》:底層人物悲劇的背後,是人性之光的呼籲

思考一:“盲井”的寓意和諷刺是什麼?

《盲井》是改編自劉慶邦的小說《神木》,神木是指樹木孵化後形成的煤,而電影中對小說片段的講述也是小說的主題,“盲”一個字劃開了兩個環境,一是地下深處的黑暗處,二是人們目光的盲點,“井”既表示特定環境又表露出社會下斑駁的一角,燈光下的特寫將人性展露無疑。

井口那一道光芒也寓意著人們心中的善良和光明,再黑暗的角落也存在著微微的星光,如果我們能喚醒潛藏在他們心中的善意,也許很多事情會有不同的結局。

思考二:講述悲劇下的隱藏內核是什麼?

悲劇有一種別樣的力量!對於悲劇,人們往往要比喜劇記憶更加深刻也更有共鳴感。

影片在講述悲劇的同時又帶給人希望,引發觀眾的內心共鳴,元對於宋一步步的感化以及最後元在經歷了這樣的事情後他的人生走向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當他明白錢能來的這麼容易的時候,元的內心變化和掙扎也正是影片想要揭露的人性主題。

沒有人生來就是壞人,初生的我們如白紙一般純粹。

電影所要揭示的悲劇內核,不單單是眼前發生的一場場人為製造的礦難,而是透過每個人底層人物的心理,剖析給我們看深層次的東西。

那便是,在社會環境下,人為了生存,不得不驅於環境丟失些什麼,這才是真正的人性之悲。

豆瓣評分8.7的《盲井》:底層人物悲劇的背後,是人性之光的呼籲

思考三:影片藉故事向我們呼籲了什麼?

當 利益成為唯一的價值,很多人把信仰 、理想、道德都當成交易的籌碼,我 很擔心,“懷疑”會不會成為我們時代 否定一切、解構一切的“粉碎機”?我 們會不會因為心灰意冷而隨波逐流, 變成錢理群先生所言“精緻利己主義” ,世故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

----盧新寧《在懷疑的時代依然需要信仰》

正如上所說,導演借影片呼籲人性,在這樣值得懷疑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時代下,究竟該如何自處?

或許正如那微微發亮的井口,一切的黑暗角落總有些許光亮,人性之光如此,照射在人的陰暗之面,喚醒一個人的良知。

導演借真實的語言鏡頭,將人性的黑暗一面呈現在我們眼前,如此細緻的刻畫人物心理也是為了在給予我們深刻印象的同時,引發觀者思考。

呼籲人們在誘惑下能夠保持清醒!也揭示了社會底層下隱藏的罪惡與不堪,追尋內心深處的善良,擁有自己的價值觀,信仰,在社會生活中自我覺醒,明白即使在深不見底的黑暗中,依然有光亮的存在!真誠自省。

這也是影片透過小人物所向我們展現的人性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