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絕對顛覆三觀的電影、虛幻與真實,所以他到底殺人沒?

絕對顛覆三觀的電影、虛幻與真實,所以他到底殺人沒?

(本文由好時光景原創:HSGJ_98)

|徐田

電影是作為窺探人物生活而存在的。雜亂,喧囂,哀嚎,無厘頭,很是作為對人內心世界的放大化修飾。

事實上,人們在物質生活上隱藏的太複雜,然後所埋於內臟深處的壓抑灰色的情感就於夜晚修行中釋放出來,這也就是人複雜的原因。

白天拘束,夜晚成為殺人魔。

瑪麗哈倫將布萊頓的小說加佐料改編出來,也就成了這樣描述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美國都市生活的社會諷刺片。

《美國精神病人》

絕對顛覆三觀的電影、虛幻與真實,所以他到底殺人沒?

《美國精神病人》裡所存在的每個人都是作為對美國資本社會的縮照,每個精神病患者般存在的人物,構成了整個糜爛與負性的社會。

《美國精神病人》的存在,使我們都開始思考精神世界的井底到底是怎樣灰暗的,即使接受過哈佛MBA教育的並且有正確道德之美引導的Bateman也有著血腥的思想。

人們不禁開始思考,於80年代得到的到底是什麼,它存在於社會攀比腐朽的風氣裡,又隱藏於人們交際的膚淺和人情的淡漠,於是就有了諷刺意義。

華爾街上流精英百無聊賴的腐朽生活,他們熱衷人際往來,空談社會的時事弊端,男女關係上卻混亂糜爛,他們比拼餐館訂座、名片製作,卻甚至連對方名字都不記得。腐爛國度,懶惰低俗。

絕對顛覆三觀的電影、虛幻與真實,所以他到底殺人沒?

Bateman其實是被社會拋棄的存在,他的人物形象是最卑微的個體。Bateman從社會心理底層爬上來靠的是他的自戀,他的自戀以及對旁人的不屑把所有投向他的鄙夷目光變幻成了認為他獨特性價值存在的默認眼鏡。

Bateman有著區別於旁人的價值觀,他不存在自視清高,他承認自己是糜爛的一堆腐肉,但卻有著高傲於萬物的姿態,正如他的獨白:我的痛苦是不斷的而又尖銳的,我不希望別人過更好的日子,其實我倒想過將痛苦強加給別人,我不想有人可以逃脫

他於最後看清所有的一切,也承認一切,但也看清了社會的虛偽和卑微:但即使承認了一切,我的精神已得不到淨化,我依然沒有受到懲罰,對自己也得不到更深入的瞭解,我的敘述也不能引申出新的知識,我這樣剖白也毫無意義了。對社會,對人格的徹底放棄是最悲慘的道德認知。

絕對顛覆三觀的電影、虛幻與真實,所以他到底殺人沒?

在影片偏後部分出現Bateman殺人的具體過程,而此時所運用的大色差的紅白對比,強烈的凸顯出血腥感。

以及令人驚歎的白色肢解肉體,更加深刻的表現出Bateman的病態及片名Psycho的意義,同時也塑造出極端化的恐怖場景和氣氛,再加之尖叫和電鋸的雙重音響,Psycho的病態感覺也就直接的擺在眼前。

絕對顛覆三觀的電影、虛幻與真實,所以他到底殺人沒?

影片大量運用暗色調,來呈現Bateman的陰暗心理,夜晚的血腥修行也適宜用黑色來闡述。

多次對Bateman的特寫也更深層的刻畫一個高傲卻又卑微的人物,對Bateman夜晚性格暴露的表情特寫,體現他的恐懼和慌張以及病態性格,對錶情展現的無法控制,體現大汗淋漓下的驚恐。

而在結尾的長鏡頭特寫中,Bateman有的只是淡定到面癱的表情,也就是了結一切與解解釋腐爛的絕望和放棄。

絕對顛覆三觀的電影、虛幻與真實,所以他到底殺人沒?

《美國精神病人》,重點放在“美國”這個詞上,這是美國獨有的精神病人,是美國獨有的社會風氣醞釀出這群蛀蟲。

以Bateman的獨白結尾,使你開始懷疑全部,懷疑殺人過程的存在,你甚至有些同情他,而這時American的重要性才凸顯出來,包含著導演對於80年美國社會里精英生活的態度。

說來這態度無非是對道德淪喪的拜金世界的否定和批判,然而作者別出心裁,於這樣極端的角度切入。

絕對顛覆三觀的電影、虛幻與真實,所以他到底殺人沒?

本期排版:黃豆豆唯一認證小情人

絕對顛覆三觀的電影、虛幻與真實,所以他到底殺人沒?

喜歡我們好時光景的朋友們可以訂閱關注哦~

好時光景(HSGJ_98),一群資深電影兔子的觀影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