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追問的提升作用在思維維度,解決問題

現今的社會是科學延展下的形態,每個人的自我想法的表達成為一個巨大市場。使信息賦予以更大的價 值,每個自媒體創作者根據自己的想法與市場的需求創作出數以億計的作品。但正是因為這種信息氾濫必定會造成多數品質不高的文章形成。群眾大多數會迎合精神鴉片式的爽文。獵奇、娛樂、標題黨都可能引起讀者狂歡讓他們感覺到直擊心靈式的假想。這就引出來一個普遍的問題如何讓我們讀到優質富有思想的文章讓讀者有所收穫呢,而且在最大程度上讓大多數人獲得精神的愉悅。

大多數人希望信息中獲得直接可用的,能讓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知識。他們需要一個自明答案,如我們因該怎麼生活,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如何快速致富,對XXX的看法等等,這些都源於他們的所學習的知識,和看待世界的眼光、思維的視角導致的認知受限。所以探究這些問題是得到適合每個不同的人的答案的突破點。從中得到的收穫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的認知提升,對自己的事業一定會不同程度有精進的。

繼而我們怎麼做是一大問題,在互聯網的作用下溝通變得便捷,我們經常會去評論,討論。而這些回答的出發點都是對所提出問題人的追問,與自我思考相結合,而得出的結論。所以追問可能是一種自我問訊和對問題發出者的補充與完善。

在中國古時候先哲孔子說“述而不作”從而好多問題停止追問,好像一切是設定好的劇本大多數人都在這個劇情中徘徊彷徨,從而恍恍惚惚的過完了一生。但是人們的思維不可能總是停滯的,我們耳熟能詳的四大發明活字印刷、造紙術 、火藥、指南針,都在技術應用層面有很大的突破並且在當時領先於世界。但是遺憾的是隻停留在應用上面,停止了對深度的追問。

從西方來看古希臘的先哲泰勒斯,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到近代哲學的開端,笛卡爾,洛克,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叔本華等對這個世界和人本身都是是有深刻的追問,衍生出很多深度基礎科學。

追問可能更能使我們瞭解自己促進自己思考,從而提高自我水平。


追問的提升作用在思維維度,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