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吃藥、打針、輸液,哪種效果最好?

生病以後,關於吃藥、打針、輸液,哪種治療方式是你的首選呢?

吃藥、打針、輸液,是不同的給藥方式,但你的選擇正確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打針、輸液那些事。

打針不一定比吃藥好得更快

吃藥、打針、輸液,哪種效果最好?

我們經常聽說:"打針比吃藥見效快。"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夠正確的。

從藥物被吸收到發揮作用的速度來看,打針確實比吃藥見效快,但並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通過打針治療。

有的病打針不如吃藥來的有效

①如一些消化道疾病採用口服給藥,胃腸道局部藥物濃度高,治療效果好;

②對一般的傷風感冒等沒必要打針,即使打針,效果也不一定好;

③而對一些只能口服不能注射的藥,當然就更不用去受打針的痛苦和麻煩了。

口服給藥比注射給藥簡便、易行、安全

打針會給病人帶來一定的痛苦,特別是小孩;

消毒不嚴還會產生醫源性交叉感染,安全係數更小。

因此,國內外醫藥專家都主張凡是吃藥能治療的病,儘量不要打針。

輸液相當於一次微小手術

吃藥、打針、輸液,哪種效果最好?

很多人一生病就要求醫生輸液,認為輸液是治病的捷徑,可以縮短生病的時間。

其實輸液對身體來說,相當於一場微小手術,刺激血管、增加心臟負擔,甚至有可能感染。

醫生認為需要輸液的4種情況

①吞嚥困難,如口腔或喉部有損傷,難以口服藥物又沒辦法肌肉注射;

②消化功能不好,胃腸道吸收差,口服無法有效吸收,需要大量補充營養和體液;

③病情嚴重,口服藥物不能緩解,需要高濃度藥物才能起效;

④患皮膚類疾病,但外用藥物無效時。

有一個醫學常識,一般都認為“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輸液”。所以一去醫院,就要求醫生輸液,是不對的。

吃藥、打針、輸液都是治病的一種手段,究竟採取哪種方法治療為好,應由醫生根據藥物的類型、疾病的性質和病情來選擇。

輸液不可隨意做這3件事

輸液前要吃飯、不要隨意走動,不要隨便調整輸液的速度。

醫生給你叮囑的時候,難道只是為了便於管理,讓你好好坐著嗎?其實大有深意。

1、不能空腹輸液

輸液時藥物直接進入血管,隨血液循環進入胃腸毛細血管,會刺激胃腸黏膜,導致胃液分泌過多,會引起反酸、噁心、嘔吐等症狀。

空腹狀態下還容易出現低血糖反應;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和腎上腺素分泌,導致如面色蒼白、心悸、出汗等。

空腹輸某些藥物,還容易誘發或加重藥物的不良反應。

*體弱多病、兒童、高齡老人以及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中風等患者,尤其注意不能空腹輸液。

2、不能隨意四處走動

走動可能導致針頭移位,導致藥物外滲,出現腫脹、疼痛甚至靜脈炎;

增加感染風險,可能導致環境中的致病菌、過敏源進入體內,在醫院走動還增加交叉感染風險;

有些藥物需要避光,輸液瓶暴露在陽光下,藥物成分容易受到破壞,藥效降低,甚至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

如果出現不良反應,不利於醫護人員的及時應對以及搶救。

*輸液時留在病房或輸液室,能更好的應對輸液的突發狀況,四處走動會增加以上風險。

3、不能隨意調整輸液速度

有人覺得輸液太慢,想盡快打完早點完事;也有的人想“延長藥效”,認為慢慢輸,效果更好。

其實,輸液快慢大有講究。快慢不對,不僅影響藥效,還有很大的潛在風險。

吃藥、打針、輸液,哪種效果最好?

快慢要看年齡、分人群

成年人輸液速度為40~60滴/分鐘,

兒童的輸液速度為20~40滴/分鐘,

老年人輸液速度不應超過40滴/分鐘;

特殊患者,如心臟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輸液速度在30~40滴/分鐘為宜。

快慢要分藥物種類

輸液過快

加重心臟負擔,輸液滴速過快可能引起血容量過多,加重心臟負荷,引發心衰或肺水腫。

引起靜脈炎,很多種藥物對血管有刺激性,輸液速度太快更容易發生靜脈炎等副作用,如紅黴素。

引起過敏反應,萬古黴素滴速過快,會發生紅斑樣或蕁麻疹樣皮膚過敏反應。

腎功能損害,慶大黴素等輸液速度過快會增加其腎毒性,引起腎功能損傷。

輸液過慢

白蛋白、抗菌藥等輸液速度太慢則不能發揮療效,甚至可能發生過敏。

輸液的快慢,可能影響藥效以及安全;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千萬不能憑個人喜好,隨意調整快慢。

輸液時,一旦出現身體不適,要立即告訴身邊的醫生或者護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