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的哲學解釋


“陰陽五行”的哲學解釋


中國古哲人建立的“五行”學說,也就是“陰陽五行”學說,即陰陽說必兼五行,五行說必合陰陽,兩者不能分離。而且,中國古哲人所建立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在解釋宇宙物質的生命機制的學說,或者說是在解釋宇宙物質的生化機制之學說。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中國古哲人說:陰陽五行的機制,是宇宙生命之本原,是宇宙萬物生化演變之機制,是推動宇宙萬物生化之父母,是宇宙萬物生長、毀滅之根本,是宇宙精神世界之來源,這不可不知。


《尚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五行特性:是指五行之間外在的倫理之特性與五行各自內在的德性之特性的總稱,而且五行各自內在的德性行為特性,決定五行各自外在的倫理行為。

中國古哲人將“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五種物質相態的內在德行反映出的相態,抽象為五種行為相態;即水曰潤下之相態,火曰炎上之相態,木曰曲直之相態,金曰從革之相態,土爰稼穡之相態。

那麼,五種相態內在的德性;抽象為“潤下之相態”作“鹹”,“炎上之相態”作“苦”,“曲直之相態”作“酸”,“從革之相態”作“辛”,“稼穡之相態”作“甘”。所以,這裡的“鹹,苦,酸,辛,甘”,不僅僅是五味,而是古哲人用五味之性,形象的反映五種相態內在的“行為原則”或“德性”,這已具備哲學意義。

1、木的相態特性

“木曰曲直”。所謂“曲直”,是說樹木的主幹挺直向上生長,樹枝曲折向上向外舒展,生長繁茂,隨風招搖,故說木有升發、生長、條達、舒暢等行為相態。凡具有升發、生長、條達、舒暢等行為相態的事物,都可以抽象為“木”的行為相態。

那麼,將“木”的抽象行為相態,歸類為“舒展行態”,亦即,事物客觀存在“舒展行態”。從而,相對應的“曲直作酸”,是指“舒展行態”的事物內在的行為德性,有“酸”的特性。

如:人類社會行為相態外在的處在“木”的舒展行態,那麼這個社會行為相態內在的行為處在“酸”的特性。這裡的“酸”,是指人類社會行為的緩慢升發,形容為“酸”的特性。也就是說,社會行為相態為緩慢發展,該社會內在的行為德性或行為程度為“酸”。

又如:在中醫學中人體五臟中的肝臟,抽象為五行中屬“木”的舒展行態,肝喜酸之特性。這就是肝具有溫柔之體,疏洩升發的行為功能。故肝與膽相表裡,主筋,在竅為目,在知為怒,在味為酸。

再如:針對銀河系的生命機制中星雲孕育恆星的行為相態,即為舒展行態。那麼,針對行星中隨溫度變化的液態物質,即為舒展行態。

2、火的相態特性

“火曰炎上”。所謂“炎上”,是說火能發光發熱,火焰漂浮於上,光熱四散於外,故火有發熱、溫暖、光明、向上的行為相態。進而引申為凡具有溫熱、升騰、光明、溫通、昌盛、繁茂等行為相態的事物,都可以抽象為“火”的行為相態。

那麼,將“火”的抽象行為相態,歸類為“昇華行態”,亦即,事物客觀存在“昇華行態”。從而,相對應的“炎上作苦”,是指“昇華行態”的事物內在的行為德性,有“苦”之特性。

如:人類社會行為相態外在的處在“火”的昇華行態,那麼這個社會行為相態內在的行為處在“苦”的特性。這裡的“苦”,是指人類社會行為的激烈動盪,形容為“苦”的特性。也就是說,社會行為相態為激烈動盪,該社會內在的行為德性或行為程度為“苦”。

又如:在中醫學中人體五臟中的心臟,在五行中屬“火”的昇華行態,心喜苦之特性。即心具有溫暖通達的行為功能。故心與小腸相表裡,主脈,在竅為舌,在知為喜,在味為苦。

再如:針對銀河系的生命機制中誕生成長的恆星的行為相態,即為昇華行態。那麼,針對行星中隨溫度變化的汽態物質,即為昇華行態。

3、土的相態特性

“土爰稼穡”。所謂“稼穡”,是指莊稼的播種與收穫,即所謂“春種曰稼,秋收曰穡”。在季節時段裡土有播種莊稼生長,收穫五穀的作用。進而引申凡具有承載、化生、長養、派生等行為相態的事物,都可以抽象為“土”的行為相態。

那麼,將“土”的抽象行為相態,歸類為“暫穩行態”,亦即,事物客觀存在“暫穩行態”。從而,相對應的“稼穡作甘”,是指“暫穩行態”的事物內在的行為德性有“甘”之特性。

如:

人類社會行為相態外在的處在“土”的暫穩行態,那麼這個社會行為相態內在的行為處在“甘”的特性。這裡的“甘”,是指人類社會行為的穩定和諧,形容為“甘”的特性。也就是說,社會行為相態為穩定和諧,該社會內在的行為德性或行為程度為“甘”。

又如:在中醫學中人體五臟中的脾臟,在五行中屬“土”的暫穩行態,脾喜甘之特性。即土具有生化五穀的行為功能。故脾與胃相表裡,主肌肉,在竅為口,在知為思,在味為甘。

再如:針對銀河系的生命機制中成熟恆星(派生出行星後)的行為相態,即為暫穩行態。那麼,針對行星中隨溫度變化的離子態物質,即為暫穩行態。

4、金的相態特性

“金曰從革”。所謂“從革”,是指金有肅殺、收斂、潛降、清潔的作用。凡具有肅殺、收斂、柔聚、潛降等行為相態的事物,都可以抽象為“金”的行為相態。

那麼,將“金”的抽象行為相態,歸類為“收斂行態”,亦即,事物客觀存在“收斂行態”。從而,相對應的“從革作辛”,是指“收斂行態”的事物內在的行為德性有“辛”之特性。

如:人類社會行為相態外在的處在“金”的收斂行態,那麼這個社會行為相態內在的行為處在“辛”的特性。這裡的“辛”,是指人類社會行為的肅降收斂,形容為“辛”的特性。也就是說,社會行為相態為肅降收斂,該社會內在的行為德性或行為程度為“辛”。

又如:在中醫學中人體五臟中的肺臟,在五行中屬“金”的收斂行態,肺喜辛之特性。即肺具有宣發肅降的行為功能。故肺與大腸相表裡,主皮毛,在竅為鼻,在知為悲,在味為辛。

再如:針對銀河系的生命機制中走向衰老的恆星的行為相態,即為收斂行態。那麼,針對行星中隨溫度變化的固態物質,即為收斂行態。

5、水的相態特性

“水曰潤下”。所謂“潤下”,是說“水”有滋潤、寒涼、向下、閉藏的特性。凡具有閉藏、向下、寒涼、滋潤等行為相態的事物,都可以抽象為“水”的行為相態。

那麼,將“水”的抽象行為相態,歸類為“藏儲行態”,亦即,事物客觀存在“藏儲行態”。從而,相對應的“潤下作鹹”,是指“藏儲行態”的事物內在的行為德性有“鹹”之特性。

如:人類社會行為相態外在的處在“水”的藏儲行態,那麼這個社會行為相態內在的行為處在“鹹”的特性。這裡的“鹹”,是指人類社會行為的藏儲寒涼,形容為“鹹”的特性。也就是說,社會行為相態為藏儲寒涼,該社會內在的行為德性或行為程度為“鹹”。

又如:在中醫學中人體五臟中的腎臟,在五行中屬“水”的藏儲行態,腎喜鹹之特性。這就是腎具有藏精主水的行為功能。故腎與膀胱相表裡,主骨,在竅為耳,在知為恐,在味為鹹。

再如:針對銀河系的生命機制中死亡的恆星或黑洞的行為相態,即為藏儲行態。那麼,針對行星中溫度趨近於絕對溫度零的物質,即為藏儲行態。

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陰陽五行”具有普遍性的抽象性。那麼,在當下“陰陽五行”的概念,即為普遍性的哲學概念。

特別指出:哲學是研究事物的普遍性規律,即普遍性的哲學概念具有極高的抽象性。

“陰陽五行”是“道之本之‘一‘”生化“道之體之‘多’”的生命機制,或者說,“陰陽五行”是自然價值取向行為規律在事物內與外之間具體行為規律在哲學範疇的表達。這也就是說,在自然科學範疇無論哪個領域的學科研究是無法抽象出一個最高、最為普遍性的概念範疇,來解釋“第一哲學命題”,亦即,無法回答“道之本之‘一’”生化“道之體之‘多’”的生命機制。

正因為,“陰陽五行”是自然價值取向行為規律,所以,“陰陽五行”的普遍性存在於萬物萬事之中。也就是說,“陰陽五行”是自然價值取向行為規律在哲學範疇的稱謂。

針對人而言,人透徹地認知“陰陽五行”,並通過“陰陽五行”的認識觀,把握“陰陽五行”的方法論,可以針對宇宙萬物的生化行態、人類社會行態、經濟行態、人的生理病理行態、地球環境行態、物質行態等,各領域研究分析應用之中。

中國古哲人醫家將“陰陽五行”這一哲理模型方法,成功地應用於中國古代醫學。“陰陽五行”生命機制醫學框架的哲理醫學,是中國古哲人醫家解釋宇宙精氣生化物質機制與人體精氣生理病理機制辯證統一的學說。也就是“宇宙生命機制與人體生命機制”辯證統一,或者說,是道之性之中的“精、氣、神”與人之性之中的“精、氣、神”相統一的哲理生命學說。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中國古哲人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行為規律或倫理,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五行相剋次序,以及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的規律。並且說,萬物的生化皆有這樣的生命機制,不可勝竭。在這裡古哲人稱謂的“木、火、土、金、水”已經上升到哲學概念,而不是自然物質的“五材”之概念。

“陰陽五行”中的“陰陽”,反映的是宇宙物質內在的“陰陽之質”與“陰陽之氣”之特性與外在的陰陽屬性之特性;而“五行”反映的是宇宙物質內在的陰陽之性與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以及宇宙物質外在的陰陽屬性相互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倫理行為關係。

如:物質元素氫和物質元素氧內在的都存在“陰陽之質”與“陰陽之氣”之特性與外在的陰陽屬性之特性。那麼,2個氫元素與1個氧元素外在的陰陽屬性相互之間進行倫理結合形成水分子。這裡的“陰陽之質”是指“原子核之陽與電子之陰”,而“陰陽之氣”是指“原子核與電子”之間的行為之勢之德之氣。

正因為,宇宙本體生化宇宙萬物的行為規律中,存在舒展行態(木)、昇華行態(火)、暫穩行態(土)、收斂行態(金)、藏儲行態(水),這五種行為相態。因此,宇宙生命機制的陰陽五行規律就有普遍性。即客觀的陰陽五行規律,可稱之為自然價值取向行為規律。

如:物理學中的物質相態,是由物質內的陰陽之氣之勢(隨絕對溫度變化),推動陰陽雙方之精的行為,並決定物質外的屬性及相態。物質內的“精”是陰陽之質,物質內的“氣”是精神能量。那麼,物質的液態為舒展行態,物質的汽態為昇華行態,物質的離子態為暫穩行態,物質的固態為收斂行態,趨近絕對溫度零的物質的凝聚態為藏儲行態。

中國古哲人稱謂的“氣”、“勢”、“德”,屬精神範疇。而且,中國古哲人稱謂的“精神”是針對宇宙萬物而言的。即宇宙萬物內和外的“陰陽之質"與“陰陽之氣”共同存在。其中“陰陽之質",反映的是物質性,“陰陽之氣”的“氣”,反映的精神性。

“陰陽之質"的陰陽雙方統稱之為“精”,“精”是“氣”的本體,“氣”依存在“精”之中而共同存在。亦即,宇宙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共同存在,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本體,精神世界依存在物質世界之中。也就是說,“物質與精神”客觀不存在絕然的分離,也不存在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偽命題,否則宇宙萬物的“第一推動者”就不可能生化出宇宙萬物。

注:普遍性的倫理是哲學的稱謂,而狹義的邏輯是科學的稱謂。

作者:南京理工大學 教師,主要內容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