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恆山,亦稱“太恆山”,又名“元嶽” “紫嶽”,漢代改稱“常山”。據史書記載,4000多年前舜帝北巡,見恆山奇峰聳立,山勢巍峨,遂封為北嶽,它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五嶽的“插班生”


北嶽在明朝中葉之前,卻並非指山西恆山,而是位於河北的大茂山。明朝中期利用古恆山人文景觀損壞嚴重之際,竊取河北大茂山歷史文化,通過偽造仙蹟,牽強附會轉移到天峰嶺上,不斷要求北嶽移祀,並最終在順治年間獲得剛剛入關的清政府承認,上升為北嶽,成為五嶽之一。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恆山東跨河北,南屏三晉,西銜雁門,北臨燕雲,108峰延綿數百里,奔騰起伏,橫亙塞上。主峰坐落在渾源縣城南4公里處,海拔2017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自古名揚天下,一直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遊覽勝地,歷代帝王多曾來此祭祀。秦始皇二十年(前226),秦始皇東遊海上,路經恆山觀其景;西漢太初三年(前102),漢武帝東遊泰山後到常山(即恆山)祭祀埋玉;清康熙皇帝祭祀恆山親書“化垂悠久”四個大字,其木匾至今懸掛在恆山廟的大殿上。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恆山懸空寺全景)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古北嶽—大茂山)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恆山山水畫)


1982年,恆山以山西恆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曾名常山、恆宗、元嶽、紫嶽。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衝,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恆山風景)


恆山地區山嶺較多,西銜雁門,東延燕雲,兩千米左右山峰並肩而立,號稱108峰,蜿蜒起伏,奔騰如行。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恆山後山)


主要山峰有六稜山、黃羊尖、石人山、甸頂山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恆山主峰山勢陡峭、溝壑縱橫,沿東北西南走向,構成恆山主體地貌骨架,屬中高山區。除六稜山,恆山的陰坡地帶有小面積林區覆蓋外,其餘基岩裸露程度均較高。


地質演化


恆山地區主要為山地與河流谷地。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恆山的山地則主要有兩種類型:構造山地和剝蝕山地。斷塊山地以碳酸鹽巖為主,主要分佈在恆山山脈西段和六稜山山脈北側的變質岩區,在新生代喜馬拉雅構造運動中抬升而接受剝蝕,多形成穹隆地貌。


必遊景點


(磁峽煙雨)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磁峽即金龍峽,位於天峰嶺與翠屏峰之間,是出入恆山的天然門闕。其間石壁萬仞,青天一線,在細雨濛濛時晴嵐縹緲,煙霧紛飛,妙趣橫生,澗底流水,奪口而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讚歎“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擬也”。


(雲閣虹橋)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即古棧道,位於金龍峽最窄處。為南北交通要道。古人沿峽谷東崖絕壁間,鑿崖插木,飛架棧道。同時還修建過一座連接東西兩峰的高空飛橋,合稱為雲閣虹橋。民間傳說是魯班的妹妹所建。峽壁至今還殘留著當年修棧道時的行行方窟,默默訴說著亙古的滄桑和智慧。


(雲路春曉)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即步雲路,從嶽門灣原北嶽山門(恆宗坊)至恆宗殿,稱十里步雲路。舊時一里一亭,一步一鬆,亭亭不同,步步入雲。沿路有大字灣、四大夫松等景觀。


虎口懸松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即虎風口和懸根松,在步雲路的石階風口處。登臨此處,疾風颼颼,松濤陣陣,猶如虎嘯龍吟,故得名虎風口。臨風屹立的一株參天古松,根莖盤露,緊抱岩石,虯枝迸發,即為懸根松。懸根松宛如恆宗使者,在此迎客送賓;又似天然涼亭,供人揩汗歇憩。尤其是它那不畏風霜,懸根挺立的倔強精神,更使人增添了登攀的勇氣。相傳松根外懸是張果老拴在樹上的神驢受驚而拔起的。


果老仙蹟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即果老嶺,位於懸根松北的登山途中,是上下恆宗的必經通道。石徑上陷有行行小圓坑,形似驢蹄印,據說是張果老在恆山修行時,倒騎仙驢上下山留下的仙蹟。


危巖夕照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即夕陽嶺,位於果老嶺的東側,是一段插入雲天的萬仞絕壁,面西峭立。抬頭仰望,但見危崖欲傾,古松摩雲,險峰怪石,詭奇萬伏。每當夕陽下,“餘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更逢煙嵐細雨,“虛堂香霧霏霏續,石洞流雲嫋嫋垂”。奇光異景,令人神往。


斷崖啼鳥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即姑嫂崖,當地又稱“捨身崖”,是位於夕陽嶺中段極陡峭的一段山崖,傳說因姑嫂投崖而得名。姑嫂投崖後,小姑化作百靈鳥,嫂子化作找姑鳥(當地因其叫聲酷似姑姑等,又稱該鳥為“姑姑等”),在捨身崖上綿綿雙飛。


幽窟飛石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即飛石窟,位於姑嫂崖北端,為一天然大石窟。據記載,4000多年前,舜帝北巡,至恆山腳下,忽有一石從恆山飛來,墜於帝前,帝遂起名為“安王石”。五年後,帝又北巡,至曲陽被大雪阻路,便望祀北嶽,此靈石又東飛到曲陽。飛石窟內東巖龕下建有北嶽寢宮和后土夫人廟,南巖龕內建有二層梳妝樓等,為北魏時期建築。


龍泉甘苦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即苦甜井,位於白雲堂東側,建有一小亭,名玄井亭,亭內南北並列雙井,名玄武井。一井水如甘露,清涼爽口;一井水味苦溼,人不能飲,當地人習慣稱作苦甜井。唐明皇曾親下詔書,賜匾“龍泉觀”。歷代遊客到此紛紛品嚐龍泉聖水,恆山奇茶,以沾帶仙氣。


茅窟煙火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即三茅窟,位於白虛觀北紫薇閣旁斷崖上,傳說是西漢三茅真君修仙得道處。據傳三窟有怪異現象,一窟點火,另兩窟冒煙;兩窟點火,另一窟冒煙;如三窟同時點火,則三窟都不冒煙了,是恆山一謎。


金雞報曉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金雞石,位於朝殿西鼓樓外,有一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相擊,聲震幽谷,如金雞鳴叫,情趣絕妙。傳說是恆山金雞撿食了三茅真君失落的仙丹變成。


玉羊遊雲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從朝殿瞭望東峰峭崖翠頂上,有白石累累,遠望如群羊吃草,在雲霧的推動下,別生情趣,稱為“玉羊遊雲”。古碑曾載有“東岱大夫之松,西華仙人之掌,南衡龍書蛇篆,北恆金雞玉羊”的佳句,把恆山的“金雞玉羊”作為同另四嶽勝景媲美的代表。


紫峪雲花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即紫芝峪,位於恆宗殿東側,是一道草木叢生,曲折幽奇的溝峪。峪西北是天峰嶺,東南是飛石窟和捨身崖。恆山舊志載,峪內長有靈芝仙草,為恆山的鎮山寶草,狀如雲錦,有起死回生、益壽延年之功效。《孫子兵法》講恆山靈芝旁有稱作“率然”的雙頭蛇日夜守護。後被明朝世宗皇帝採取十二本(株)。


石洞流雲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出雲洞,位於紫芝峪東崖上。洞口旁刻有“白雲靈穴”四個大字,因此又稱白雲洞,亦名白龍洞。傳說此洞深不可測,下通地海龍宮,渾源民間流傳恆山爺的女婿白龍公子掌管北國雲雨,每逢降雨時,洞內吐出團團白霧,霎時漫山雲霧繚繞,煙嵐飄渺,霖雨霏霏。雨中登恆山,身邊雲霧飄飄,如置身仙境,是登遊恆山可遇不可求的獨特景緻。


仙府醉月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即會仙府,位於朝殿西側,為恆山最高廟觀,傳說是仙人聚會之所。置身仙府,腳下雲嵐飄渺,頭頂雲崖萬狀,使人頓有疑登仙台之感;秋季漫山紅透時節,若夜宿仙府,或依欄望月,或挑燈夜讀,恍登仙境,超塵出世之感會油然而生。


奕臺鳴琴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琴棋臺,位於會仙府西北處,有巨石迸裂,裂石西南有一僅可容人的崖隙。沿石縫攀援而上,陡壁高處有一片風蝕巖臺,臺上刊棋一局。臺崖上是雙勾法書“琴棋臺”三字,此處傳說是仙人對弈弄琴之處,也是恆山諸景觀中最為曠世脫俗的所在。


脂圖文錦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石脂圖,位於主峰天峰嶺東崖上,由五色卵石天然結成,約四尺見方。值中午,松蔭翠柏蒙圖上,遠望狀如剝落之古碑,中有蝌蚪文字,又似錦繡畫圖,實為奇景一絕。


嶽頂松風

五嶽“插班生”也能如此巍峨——恆山

主峰天峰嶺,登上恆山極頂,極目不知千里遠,舉頭唯見萬山低,煙嵐飄渺,松濤貫耳,北國萬山宗主之雄渾氣象盡覽無遺,恆山十八景盡收眼底,北嶽名山魅力令遊客依戀難捨。


文章來源於網絡。本文僅做學習交流使用不做商業用途,如不慎侵權請聯繫礦小云。感謝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