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疾病的中醫臨床診斷四診合參淺談

談一談癲癇病臨床診斷的四診合參診斷要點

中醫在兩千多年前就能對癲癇作出診斷,主要是根據癲癇的臨床特徵。第一是反覆性。《黃帝內經素問•長刺節論篇》最早作了記載:“病初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

第二是自解性。巢元方首先指出:“病發時,身軟,時醒者謂之癇。”(《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五•風癇候》)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解兒難•痙病瘛病總論》中對反覆性、自解性作了綜合說明,他說:“時作時止,止後或數日,或數月復發,發亦不待治而自止者,癇也。”

第三是症候特點。最主要的是突然發作,主要表現有:神昏,抽搐,吐痰沫,瞪眼直視,面目相引等。《活幼心書•捲上•癇症》概括為:“嚼沫牙關日上翻。”《醫宗金鑑•卷五十一•癇症門》概括為:“發時昏倒搐涎聲。”

(二)四疹要點

中醫診察疾病的主要方法是望、聞、問、切四診,它們是辯證論治的基礎。通過四診瞭解病因、分析病情、判斷預後、指導治療。小兒癲癇四診的要點如下:

1.望診

①望神情:主要注意眼神,若清徹靈活,炯炯發光,此心神無傷;若渾濁發呆,則心神受蒙。

②望面色:紅潤有澤則氣血調和;兩顴發赤為胃有積熱;面色萎黃是脾胃虛弱;麵灰帶黑乃肝腎虧損,病重難治。

③望唇、舌:唇紅,脾胃多積熱;唇、舌生瘡,心胃火盛:舌質紅絳多熱,臺質淡嫩多脾虛,舌質尖邊赤為心肝有熱,舌質暗紅為血瘀。舌苔黃為裡熱,舌苔黃膩乃痰熱內蓄,白厚多積滯,剝脫苔常為積滯夾蟲之候。口流清涎不斷為脾虛溼盛。

④望形態:多動不能靜止乃心肝火盛;懶動、走路不穩為脾腎兩虧。

⑤望發作狀態:見到患兒犯病,在積極處治的同時,要注意觀察抽搐的形式,是全身抽搐,還是半身抽搐,是點頭痙攣,還是口眼相引。有無失神,有無栽倒,有無轉圈,有無奔跑,有無吐痰沫,有無尿失禁。發作時間多久,發作後又有什麼表現。“百聞不如一見”,親眼見到有助於正確診斷和辯證。

2.聞診

①聽語言:多言好語是心肝有熱;沉默寡言是心脾兩虛。聲音宏亮肺胃氣實;聲音低沉、無力,是脾肺氣虛。

②聽痰鳴吼叫:見到患兒犯病時,要聽有無痰鳴吼叫;如果有要注意聲響高低,時間長短。一般聲響高、時間長多為痰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