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為是南方人而受歧視,雖然奸滑卻能二度為相,原因不難猜


說到地域黑,其實不光現在有,古代也有。自古以來,南北的天然分界線基本沒有什麼變化,那就是秦嶺淮河一帶。但以前南方因為氣候潮溼,開發的比較晚,屬於所謂的蠻夷之地。而山東、河南等北方地區從堯舜以來就人煙稠密,是經濟政治中心,也是所謂的中原地區。

他因為是南方人而受歧視,雖然奸滑卻能二度為相,原因不難猜

那時候北方人是瞧不起南方人的,輕蔑地把他們稱為南蠻子。認為他們狡詐多端,不值得信任。因此自從科舉考試以來,南方舉子倍受歧視,本來南方讀書人就少,缺少名師指點,想金榜題名那是困難重重。想成為朝廷的一品大員,那更費老鼻子勁了。所以當宋朝的王欽若坐上宰相位置時,他心潮澎湃。他可是宋朝第一個坐上宰相位置的南方人。

事實上,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對南方人就沒有什麼好感。畢竟他在金戈鐵馬的同時,李煜卻在風花雪月。甚至有傳言他留下祖訓,說南人不得為相。所以當真宗第一次試著提拔王欽若為相時,當時的宰相王旦就婉言的阻止說咱們祖宗沒這規矩,還隱隱指責王欽若不夠優秀,品質有問題。


他因為是南方人而受歧視,雖然奸滑卻能二度為相,原因不難猜

王欽若既然能走到朝廷政治中心,沒有兩把刷子,那是肯定不可能的。他辦理政務雷厲風行,能力卓越。一次他無意中聽到同事抱怨,從五代起就有百姓拖欠朝廷的賦稅,這屬於前朝之事,但是現在官府還在催收,百姓苦不堪言,要是皇帝知道這些事能減免就好了。王欽若組織有關人員,連夜清算賬目,一夜之間就將這些陳年舊賬打點清楚,第二天上奏給皇帝,免去了百姓的疾苦。

王欽若對落魄的文人也表現出同情之心,一次他出使杭州之時,看到一個白髮蒼蒼的尉吏,經過詢問後得知老尉還是自己同榜進士,卻多年沒有晉級,狼狽至此。所以王欽若上報朝廷,讓他去京城做一個小官。

他因為是南方人而受歧視,雖然奸滑卻能二度為相,原因不難猜

然而王欽若為人詬病的地方也非常多,比如他曾經利用做主考官之際收取賄賂,還為自己狡辯說那都是誤會。在修書過程中搶佔別人功勞,凡是皇帝認為這段寫的好,他就說是自己負責的,凡是皇帝認為這段寫的不好,他就把過錯推給別人。他挑撥離間寇準與真宗的關係,害得一代忠臣寇準不得不被貶雷州,等等行為非常讓人痛恨。但最為人不齒的就是他挑唆真宗進行封禪活動,還搞虛假天書祥瑞,弄得全國上下雞犬不寧。


他因為是南方人而受歧視,雖然奸滑卻能二度為相,原因不難猜

其實王欽若心裡也非常苦,如果不是寇準因為自己南方人的身份與自己政見不合,瞧不起自己,何至於為了迎合聖意做這些事情,把所有心思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之中不好嗎?

後來仁宗上臺,劉太后垂簾聽政,王欽若二度為相,讓人大跌眼鏡,難道皇帝眼睛都不好使?非得用這個尖嘴猴腮的小人嗎?其實王欽若之所以飛黃騰達,不僅是因為他得到皇帝賞識,工作突出,更是因為南方的經濟發展起來。

農業社會之中,讓百姓吃飽肚子是皇帝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一種優秀的水稻品種首先在福建栽種,進而在全國推廣,獲得了大豐收,特別是適合水稻生長的南方,更是五穀豐登,一片喜人景象。


他因為是南方人而受歧視,雖然奸滑卻能二度為相,原因不難猜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南方人有錢了,腰包足了,學習起來更有勁頭了,人才也如雨後春筍一般,是一茬接著一茬,皇帝重用王欽若,也是給南方學子發出一個信號。此時王欽若憤憤不平地說,都是王旦耽誤我,不然我多年前就成為宰相了。其實他心裡在嘀咕,如果我早能成宰相,又何必來這千古罵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