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混凝土”,該怎麼念?

簡單來說“砼”就是“混凝土”的簡稱。所以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混凝土(砼)?混凝土就是指由水泥+碎石+砂+水,按照一定比例拌合而成,待凝固之後形成的一種堅硬的人工石頭。

一、“砼”字的來歷

1953年,土木建築結構專家蔡方蔭創造性地將"混凝土"簡化成一個新的漢字:"砼"。

啟初蔡教授想到了用“人工石”來代替“混凝土”三個字,認為混凝土幹了之後像石頭一樣堅硬,就是人造的石頭。這樣就在書寫記錄的時候省了很多筆畫,書寫更快更方便了。

後來,人們覺得人工石還是不夠方便,“人工石”就逐漸變成了“砼”,發音也隨外語音譯過來讀[tóng]。隨後就大面積應用開來。

直到1955年7月,由當時的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審定頒佈的《結構工程名詞》一書中,明確推薦“砼”與“混凝土”一詞並用。從此,“砼”被廣泛採用於各類建築工程的書刊中。

二、、砼正確的讀音 :[tóng]

與“同”字同音。

三、砼為什麼發音會是“同”呢?

砼折字可以分為:石、人、工,或人、工、石,正常按照漢語發音規則,至少應該與石的發音相似的。但是為什麼就不是了呢?

因為砼的發音不是按照漢語來的,是根據外語音譯而來。

混凝土的法文“Béton”,德文“Beton”,俄文“бетон”,音譯過來就是“必痛”,再加上混凝土本來就是個外來,所以為了與國際習慣接軌,中文發音就這樣發音[tóng]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