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小炒模式”,1000萬夫妻老婆店如何抵禦“馬太效應”?

相對於煎煮烹炸,猛火快翻幾十秒出鍋的小炒,是中餐非常倚重的一種烹飪技法,也是上千萬散落全國的街邊小飯館賴以生存的傍身功夫。

在馬太效應凸顯的餐飲行業,勝者通吃的大品類、大品牌,還給“街邊小炒”留下了多少喘息空間?

餐飲老闆內參 王菁 /文

01 美味中餐的靈魂來自“鍋氣”,在當下的市場是否還有生存空間?

菜品在300度高溫下,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讓味道、軟硬、色澤、溫度、香味等達到最佳平衡,散發出難以名狀的誘人氣味,有人說,中餐最大的魅力就來自於此——鍋氣。

重新思考“小炒模式”,1000萬夫妻老婆店如何抵禦“馬太效應”?

不樂觀的是,鍋氣的產生高度依賴人工和現場操作,標準化程度低的中餐“小炒模式”已經走到了一個危險地帶。

數據顯示,2018年餐飲連鎖加盟門店的增長率為23%。這意味著,大餐飲企業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為代表的主要是火鍋、快餐等高度標準化,適應集約化生產的品牌和品類,而小餐飲店正在加速消失。

無數飄散著鍋氣的街邊“大米炒菜”館正在凋零。

餐飲行業走向產業化、標準化、公司化,明明是一條康莊大道,為何在路上要把中國人味覺記憶裡珍貴的東西拋掉?

重新思考“小炒模式”,1000萬夫妻老婆店如何抵禦“馬太效應”?

這讓兜約下飯菜的創始人楊躍軍非常不甘心,“在我心目中,鍋氣就是中餐的精髓,我要讓它傳承下去,最終走向世界。在幹餐飲的十幾年裡,這個願景越來越清晰。”

02 在殘酷的餐飲競爭中,小炒需要“脫胎換骨”

在創立兜約下飯菜之前,老楊和合夥人遊萬清2006年在上海創立了餐飲品牌“有家川菜”,採用典型的中式正餐大店模式,生意紅火,一共開了8家店。

十幾年前,他就大膽嘗試了當時滬上少有的中央廚房調配模式,使“有家川菜”在材料供應、出品的菜品質量方面都保持較高水準,回頭客絡繹不絕。

至今,“有家川菜”已在滬上餐飲屹立十四年,這些經驗和運營團隊也為之後創立“兜約”建立了紮實基礎。

如今正在上海順利擴張的兜約下飯菜,這是老楊為中式小炒開路的重要探索,門店面積縮小至200平方米以下,開店緊貼商務人群,堂食外賣皆“現炒”,目前已經在上海穩步擴張到15家門店。

重新思考“小炒模式”,1000萬夫妻老婆店如何抵禦“馬太效應”?

如何定義“小炒”?兜約率先提出了“嚴選食材、小灶現炒、鍋氣入味”三大核心標準,同時,老楊也清醒地看到了“三高一低”的市場環境對於重現場、重操作的中餐模式的巨大威脅。

03 產品、模式、定位到營銷,以“鍋氣”為原點的“小炒之路”是怎樣鋪成的?

在當下的餐飲市場,基本上是那些易於標準化、去人工化的品類和品牌的天下,如火鍋、串串香、炸雞以及各種使用中央工廠料包的外賣品牌,為了讓兜約適應這種競爭環境,老楊設計出了一個“小炒模式”。

產品——小罐茶模式,挖掘小炒的價值感

在兜約的整張菜單裡,精心挑選出了16道菜,它們沒有鮮明的地域和菜系特徵,但卻都是深入人心的家常下飯菜。

如果店內最受歡迎的兜約小炒肉、醬爆豬肝、外婆菜炒雞蛋、宮保雞丁等,每一道都是鍋氣滿滿的“米飯殺手”。

重新思考“小炒模式”,1000萬夫妻老婆店如何抵禦“馬太效應”?

這些菜品已經深入人心,卻沒有好的“代言人”和“標籤”,老楊認為還需要包裝,“這些招牌小炒,就像小罐茶一樣,我要找到最精於某道菜的大師,邀請他作為菜品顧問,為菜品代言,共同把菜品的配料、操作標準等技術問題細化到極致。”

除了守住品味和鍋氣,這樣做的重要原因是增強溢價能力,“傳統小炒的價值感,基本只體現在食材本身,溢價能力很弱,街邊小店裡一份魚香肉絲賣28元已經到頭了,毛利提不起來,小炒餐廳就沒有發展的後勁。”

供應鏈——中式小炒店,一切皆為“現場”服務

熱炒講究的就是一種現場的好味道,強調的就是火候、鍋氣。在和其它品類品牌角逐的過程中,放棄了“現場”等於丟掉了最大的王牌。

重後廚,重人工的“小炒模式”如何抵禦只增不減的運營成本壓力?做有家川菜時候就積累起來的中式正餐供應鏈經驗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兜約的後廚,絕大多數食材由中央工廠切配後送來,每根土豆絲多細,每片五花肉多厚,每份菜原料份量是多少,都經過了標準化。後廚拋開了大部分雜活,專心在最後一步,為菜品施加“鍋氣”的魔法。

操作——廚師負責的菜品越少,效益越高

由於鍋溫極高,小炒的出品效率其實不低,每道菜品下鍋爆炒30秒左右即可裝盤出鍋,即使依賴人工,從出品效率上也並不遜色於其他品類。

都說現場製作的菜品標準化程度低,口味常常參差不齊,但兜約的小炒卻很少有此類差評,

“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後廚是定灶定崗的,一個師傅只負責那麼幾道菜,對某道菜高度熟練後,出品不比炒菜十幾年的廚師長差。”

按照老楊對於小炒模式後廚改革的設想,未來的兜約後廚,一個師傅所負責的菜品不能超過8個,“炒8個菜和炒10個菜相比,只多兩個,效率要降低20%。如果讓一個師傅只炒四個菜,那現場效率還能再提高50%。”

在兜約的整張菜單裡,現炒菜品比例約三分之二,按照這種定灶定崗的模式來設計,已經可以無懼其它標準化品類的競爭了。

模式——堂食外賣皆現炒,兩條腿走路凸顯品質感

堂食是傳統中式正餐的強項,能把外賣一起做好的並不多,兜約做外賣的思路也相當獨特。

從2015年第一家店開業,2016年做外賣開始,兜約就強調“單鍋小炒、鍋氣入味”,“外賣行業帶有濃厚的互聯網性質,我們這些傳統餐飲人如果拋棄了自己的強項,相當於赤手空拳地去和新一代餐飲人競爭,勝算就低多了。”

重新思考“小炒模式”,1000萬夫妻老婆店如何抵禦“馬太效應”?

他從追求品質的初心,摸索到了外賣升級的方法:用做中餐的工藝做外賣,“從正餐切入到聚焦小炒外賣,為我們積累了眾多優勢。比如產品流程、產品標準、產品質量,讓我們實現了高品質之下的快。”

得益於此,兜約擺脫了外賣行業同質化低價競爭的泥淖,以富有品質感的現炒外賣,把客單價拉至80元以上,在自己擅長的賽道上游刃有餘地發展。

營銷——好的社群營銷,在不打擾的前提下做黏性

在社群營銷方面,身為傳統餐飲人的老楊也是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微信社交興起的時候,他就開始從門店端積累線上粉絲,其間也經歷過失敗的教訓。

他用加了3000多個顧客的微信號,試水了微商式的刷屏營銷,辛辛苦苦積攢的粉絲20來天就流失了三分之一。

經過長時間的反覆試驗,兜約的社群運營已經成了門店重要的營收保證,“社群活動的設計要講究趣味性,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兜約陸續推出過請粉絲喝瑞幸,星座生日派對等策劃,前不久還組織粉絲去跑上海馬拉松。”

重新思考“小炒模式”,1000萬夫妻老婆店如何抵禦“馬太效應”?

兜約非常重視粉絲黏性,在社群活動的質量上投入了很多資源,還會定期舉辦星廚課堂,邀請粉絲來餐廳學做菜。

通過這種方式讓品牌的品質感深入人心,為將來的多元化經營也打下了基礎,在未來,兜約還可能會推出家庭外燴服務,將小炒的影響力滲透到顧客的生活當中去。

04 小結

中式小炒餐廳,正是中國無數餐飲小店的典型縮影。

而兜約的“小炒模式”成型,則給了這些在生死線上掙扎的夫妻老婆店,一個踮腳能夠著的進化樣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