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舊學水平到底怎麼樣?

夢幻之星V


舊學是指我國近代以前文人所謂學問的統稱,也偏向於文史類的學問,眾所周知,蔣介石愛讀古籍,因此很多人好奇他的舊學水平到底如何呢?

蔣介石的舊學水平還是頗高的,他自幼接受傳統的私塾教育,“童子功”很紮實,1948年重修的《武嶺蔣氏宗譜》有這樣的記載:

“公元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公五歲,王太夫人以公好嬉,早送人塾。公元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公六歲,始人家塾,從任介眉讀。”

從史料來看,蔣介石五歲就已經入私塾,六歲已經到了任介眉開設的蒙館讀書,後來從六歲到十五歲之間,蔣介石在私塾先生的教導下,讀完《大學》《中庸》《詩經》《易經》《左傳》等,積累了豐富的國學知識。

同時蔣介石對兒子蔣經國讀書學習方面最為關切,特別重點偏重於國學,蔣介石曾經直到蔣經國要讀好《四書》,還要求他讀好《孟子》《曾文正公家書》《王陽明》全集等。可見對國學古籍的鐘愛。

蔣介石的舊學水平還是不錯的,1921年,蔣介石母親去世,蔣介石撰寫的《哭母文》,合轍押韻,詞旨懇切,相當感人。

查閱蔣介石日記發現,1926年以後,蔣介石的讀書生活逐漸發生了方向性的轉變,他廢棄了新學,專心攻讀古籍例如他1934年的讀書計劃為:《資治通鑑》、張居正、王安石、《中庸》、《韓非子》《墨子》《孫子》等都是古籍,沒有一本新學方面的書。

蔣介石在書法方面也頗有造詣,他學習了歐陽詢、柳公權的藝術特色,他的書法頓挫分明、骨力雄強,章法嚴謹。

因此,總的來說,蔣介石一生鍾情舊學,並且終身使用墨筆,書法造詣很高,喜歡研讀古籍,可見舊學水平還是頗高的。


小聰歷史客棧


蔣校長有寫日記的習慣,在日記裡他曾對自己的舊學水平做過評價。


蔣公自幼家境不錯,上過私塾,學過國學,也曾努力研究過中國古代經史,所以他對自己的舊學水平還是非常自信的。

蔣公在早期日記裡提到過,他的詩詞直追唐宋八大家,而且他確實也愛寫寫小詩。

比如他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就寫過明志的詩:“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萬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

不過自他經歷了重慶“比詩”大賽後,他在日記裡對自己的舊學水平就沒那麼自信了。

毛在重慶談判期間,《大公報》刊登了他的《沁園春·雪》,當時在文化界引起了轟動,連國民黨都有不少人推崇備至。

蔣很好奇,一直在山溝溝打轉的人,能超過他的水平?於是他讓陳布雷找來報紙讀給他聽。聽完後他第一句話就是:“是毛自己寫的?”

得到陳布雷的肯定回答後,蔣公很不服氣,想壓壓對手的風頭。

於是讓陳布雷去找知名的文人騷客代寫幾首,但直到毛離開重慶,也沒有蒐集到一首可以比肩《沁園春·雪》的詩。

蔣公平日非常愛讀《孫子兵法》,他在日記裡提到,他發明的一些戰術,可以和孫子相比。

毛也讀過《孫子兵法》,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在採訪毛時說,他的軍事著作寫的非常好。

毛回答說:“我不覺得好,我國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才叫好。”

其實不管是文的武的,蔣都遠遜於毛,但也不是說蔣公舊學水平有多差,從他在日本寫的小詩來看,雖然沒有毛的大氣磅礴,但也最起碼有個秀才的水平。

從蔣的盲目自信,到毛的謙虛好學,可以看出雙方格局上的差距。就舊學來說,蔣學的是表,毛學的是裡,差距不言而喻。


花木童說史


蔣某人是軍人出身,曾經就學於日本軍事預科——東京振武學校。有人說蔣某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實際上是不對的,蔣某人當初雖然是衝著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去的。但要,彼時的中國軍事留學生要進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必須先讀預科,也就是東京振武學校,等預科畢業、實習合格後才能報考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東京振武學校實際上就是日本人專門為彼時的中國軍事留學生設置的。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蔣某人並沒能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繼續深造,他的軍事學歷實際上只是預科畢業!



蔣某人的軍事學歷雖然只是預科畢業,但是他出生在浙江的一個鹽商家庭,雖然父親去世後同父異母的長兄蔣介卿霸佔了大部分家產,但是作為其父親繼室的蔣某人生母王氏夫人依然分得了豐鎬房和不少田產。換言之,蔣某人的童年雖然談不上富貴,但起碼也算是小康了,至少衣食無憂。因此,蔣某人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傳統教育。



年齡稍長之後,蔣某人又進去入了奉化和寧波的名校學習。中學尚未讀完蔣某人又東渡日本,進入東京清華學校(不是我國的清華大學)學習。就在這個時候,蔣介石結識了自己的伯樂兼盟兄陳其美。在陳其美的影響下,蔣某人正式棄文從武,歸國進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學習軍事。抗戰爆發後,段祺瑞南歸抵達南京時蔣某人對段祺瑞執弟子禮、稱其為老師就是源自於此。此後,蔣某人又進入東京振武學校學習,從此踏上了軍人之路。



從上面所說的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蔣某人的文化程度起碼是中學水平,實際上還要更高一些。而且,蔣某人還受到過良好的傳統私塾教育。因此,在舊學方面,蔣某人並不欠缺。雖然沒有老人家那般文采飛揚,起碼蔣某人在那個時代應該也能算是“有文化”了。從蔣某人現存的詩作來看,雖比不得老人家,但也還算中規中矩,比張宗昌的“大炮開兮轟他娘”還是要高上不知道多少個檔次的!除此之外,蔣某人的書法也還是值得稱道的,雖然不像老人家的書法那麼瀟灑、霸氣,但筆力剛勁,還是頗具陽剛之氣的!



蔣某人雖然是軍人出身,但卻不是起自行伍的丘八,基本上還是屬於文化人投筆從戎的類型。因此,蔣某人還是非常喜歡讀書的,不僅讀古籍、也讀新書,涉獵面還是相當廣的。蔣某人終生推崇王陽明,但是卻不侷限於王陽明,一生反共的蔣某人甚至還研究過《共產黨宣言》等他自己認定的“禁書”。



對於文化名人、學者,只要不涉及政見、黨派之爭,蔣某人還是給予了足夠尊重的。有一個小故事,說時任國立安徽大學校長劉文典教授在蔣某人視察學校時曾經公開拒絕其為全校師生“訓話”,甚至後來在蔣某人召見是當面頂撞蔣某人、罵蔣某人是“新軍閥”。據說,蔣某人因為氣不過、盛怒之下扇了劉文典一個耳光,劉文典轉身就衝蔣某人的小肚子狠狠踹了一腳!事後,蔣某人並沒有刻意打擊報復劉文典,更加沒有派人殺了劉文典。但自己畢竟是“領袖”,總得有個臺階下。最終,蔣某人也只得走法律途徑,依照《治安條例》以“鬥毆”的罪名將大事化小,象徵性處罰一下了事。拋開政治因素不談,蔣某人南遷臺灣之時,中央研究院和各大學的學者、教授還是有不少隨其南遷的。不可否認,這其中有被挾持者,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是自願追隨的。由此也可見,蔣某人雖然是所謂“新軍閥”,但是對於沒有政見、黨派利益衝突的文化人還是比較尊重的。


農民工歪說歷史


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是二十世紀的風雲人物,一個是成功者,一個是失敗者。毛澤東和蔣介石的性格特點志趣愛好各有不同,但有一點相同,都喜歡讀書。毛澤東喜歡讀歷史,蔣介石喜歡讀經,怪不得有人說蔣介石首先在書桌上就輸給了毛澤東。

毛澤東讀史,救國;蔣介石讀經,亡國。



美國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與毛澤東謀過面的總統尼克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完全獻身的和重實際的共產黨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對中國人民的歷史造詣很深的富有想象力的詩人”。

斯諾稱毛澤東是“一位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



無論是尼克松還是斯諾都對毛澤東的歷史造詣佩服不已。 毛澤東對於歷史有著深刻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他的歷史素養是其政治成功的一大因素。

毛澤東早年常說:讀書要為天下奇,即讀奇書、創奇事。\t

據毛澤東的護士孟錦雲回憶,毛澤東的床頭總是放著一部《資治通鑑》,這是一部被他讀破了的書。有不少頁都用透明膠貼住,這部書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閱讀的印跡。因為毛澤東將《資治通鑑》這部 300 多萬字的史書讀過十七遍。



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澤東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書信中分析袁世凱稱帝、段祺瑞執政之所以失敗時,就提出“均系不讀歷史之故”,因之“勸大家讀歷史”。

毛澤東一生到底讀了多少史書已無從統計,一部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他讀得最多的、批註最多,直至逝世。

“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毛澤東從早年習讀《綱鑑易知錄》到晚年發誓將“二十四史”讀完,嗜書如命,最愛歷史,雄視千古,臧否人物,褒貶事件,給後世留下了極富個人特色的史評史論。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眼底六洲風雨,筆下有雷聲”,讀史,成就了毛澤東。

和毛澤東喜歡歷史典籍不同,蔣介石最喜歡的就是讀儒家經典,得出結論:三民主義是根據中國儒家文化的系統而發揚光大。



依據相關資料記載,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蔣介石的案頭就擺著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書就是《曾文正公全集》,用蔣中正自己的話來說,“平生只服曾文正公”。

蔣介石最崇拜的就是曾國藩和王陽明,這兩個儒家聖人影響了蔣介石一生。 1936-1937年間,蔣介石多次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從前只知以豪傑自居,而不願以聖賢自待,今日乃以聖賢自待而不願以豪傑自居矣。”

要當聖賢必須讀儒家經典,四書五經。蔣介石研讀經書,性理之學是他一生之所愛。

蔣介石讀《大學》、《中庸》這兩部古籍讀得最多感受最深。



1934年9月,蔣介石在廬山給受訓的國民黨軍官將領專門講解《大學之道》。他回憶其青少年時期讀《大學》的經歷說:“我回想以前幼年時候,先生教我讀《大學》《中庸》,不知道背誦過多少遍。我到18歲的時候,先生重新要我再讀這一本《大學》,到了28歲的時候,總理(即孫中山)為我們講明《大學》一書的價值,我重新又來看。”

蔣介石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大學》之道,乃是我們中國最基本的政治哲學”;“大學這部書,將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包羅無遺,發揮盡致。可說其是由內在的德性之修養,到外發的事業之完成,為一貫不斷進取開展的過程,可以說真正上基本的原理全在於此。”



蔣介石對王陽明哲學更是推崇備至,他在自己的回憶中說:“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我是自十八歲從顧葆性先生時候起,就開始研究的,以後五十年來,更曾經讀了再讀,研究再研究,他的《傳習錄》與《大學問》這兩個小冊子,真使我百讀不厭,不知其樂之所止。”

敗退臺灣後的蔣介石將所居草山改為陽明山,在海峽的另一邊繼續思考王陽明。蔣介石還教導蔣經國用王陽明哲學去“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期完成他“復國”的使命。蔣介石信了一輩子王陽明曾國藩等等聖賢,最終還是一個失敗者,他不死心讓兒子繼續讀經。

毛澤東讀史,救國;蔣介石讀經,亡國。

為什麼呢?蔣介石到死也不會明白。因為毛澤東是一個開天闢地破舊立新之人,蔣介石是一個因循守舊亦步亦趨的人,毛澤東的氣度蔣介石怎麼會有呢!


非常道畢延河


據說重慶談判時,偉大領袖在重慶報紙上刊發了《沁園春。雪》一詞,在重慶引起轟動,蔣公欲寫詞回應,可惜苦思數日,佳句難得。

於是,蔣公讓陳布雷暗中挑選善詩詞者,以《沁園春》為詞牌徵集超過領袖者,代蔣捉刀發表,然終不得。

由此可見雙方領袖之間國文水平的差距。

其實終蔣公一生,也幾無傳世佳作,蔣公舊學水平可見一斑。

蔣公有記載的第一首舊詩,為其留學日本時所作《述志》,其詩言道:

“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萬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


此詩將蔣公平生志趣、抱負蘊含其中,愛國之情撲面而來,可見作者的志向遠大。雖略顯粗放,但氣勢磅礴,正是男兒本色。

蔣公一生研習陽明心學,以心學繼承者自命。但其沒有正確認識王學,更沒有將心學與治理國家很好的結合。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致良知”,是“知行合一”,蔣公少年時就接觸心學,他認為,日本人就是“拿了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哲學的片斷,馬上實行起來,到現在變成一個成功的民族。”蔣公能拋開王陽明對良知所加的限制,將良知與個人善惡相結合,帶有明顯的實用色彩。



他既沒有接受王學的開放態度,也沒有將王學躬行踐履的精神貫徹到底,所以只能算是個半吊子的心學研究者。

蔣介石愛讀古籍,也讀新書,據蔣公1920-1923年間閱讀書單,內有《杜威講演集》、《馬克斯經濟學說》、《馬克斯學說概要》、《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傳》、《德國社會民主黨史》等書。可謂包羅萬象,博採眾長。


蔣公自幼接受傳統的私塾教育,六歲開蒙讀書,八歲讀《大學》、《中庸》,九歲讀完“四書”,十二歲在讀完《詩經》,十四歲讀完《易經》,十五歲讀完《左傳》,十七歲接受英文、算術等新式教育。

舊學該讀的書都讀了。

1921年,蔣母去世,蔣親筆寫下《哭母文》,言辭字字含淚,相當感人。

蔣公的書法,中正平和,較我黨領袖要抱掘得多,穩健有餘,奇變不足。


但字跡蒼勁,頗有功底。 總體來說,蔣公的舊學還是有很深的功底的,他的短處是政治眼光不足,胸懷天下不足,當然,和咱們的領袖那種一萬年才出一個的偉人是無法相比的。

歷史上又有誰能比得過毛公?

附蔣公幾首詩作,各位品評,雪竇山口占一絕句:

雪山名勝擅幽姿,不到三潭不見奇。 我與林泉盟在夙,功成退隱莫遲遲。

常平站感吟一絕:

親率三千子弟兵,鴟未靖此東征。 艱難革命成孤憤,揮劍長空涕淚橫。

賀《江西日報》誕生: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這掀天倒海的潮流, 竟已仗著自然的力, 挾著它從珠江來到長江了。 潮流是什麼,是什麼?

不是綠的水,是紅的血和黑的墨。 今天我們的血已染紅廬山的面,鄱陽湖的口。

這黑的墨,正拌著那紅的血, 向著長江的水流去。 這新誕生的《江西日報》, 就是挾著這墨的力和著那血的力, 一直衝向黃河流域去。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好革命的勢力!


剛日讀史


蔣介石學問水平怎麼樣?

馮玉祥講了一個故事。蔣介石和馮玉祥結拜那會,兩人好的穿一條褲子都嫌肥,蔣介石狠開心參觀了馮玉祥的書房,看到馮玉祥在牆上掛的一副對聯“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大為讚歎,問馮“這是兄臺寫的嗎?”馮玉祥大驚,“這是古董!文物!明朝的好東西!”

馮玉祥15歲當兵,從小沒娘,爹爹也是大頭兵,除了在軍營裡認了字學了《操法》、《陣法》等兵書,基本上就算是半文盲,老蔣在老馮這裡漏了陷,實在是說不過去。

老蔣是上個世紀的80後,地處江浙發達地區,長期沐浴歐風美雨,學問這麼差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按照蔣介石的各種傳記,蔣介石很小就入私塾發矇,8歲入奉化鳳麓學堂,兩年後至寧波箭金學堂就讀。18歲肄業於龍津中學堂,東渡日本,入東京清華學校。

那個時代的80後,但凡有這樣一個教育經歷,基本上就能傲視群雄了。

比如蔣百里,比老蔣大5歲,自幼家貧,與母親相依為命,18歲考上秀才當了私塾教師。20歲就領銜日本留學生成為留日學生會幹事,30歲當上保定軍校校長。

比如魯迅,比老蔣大6歲,也是自幼喪父,家道中落,20歲前後,一直經歷了人生道路的艱難抉擇。

然而,蔣介石並沒有。那麼,蔣介石從18歲就留學日本都幹了些啥呢?

我認為,蔣介石主要做了這些事:

1, 混社會。

剛到日本,蔣介石就結實了浙江同鄉陳其美,走上了“革命道路”。為什麼“革命道路”加引號,因為老蔣認識到的革命,就是混黑社會,當古惑仔。具體來說,1912年和陳其美黃虢結拜兄弟,並且暗殺同為浙江人的革命領袖陶成章,這就是以混社會為指導的革命理唸的真實寫照。

2, 逛風俗店。

日本的風俗店,說白了就是紅燈區。據蔣介石日記中寫,他經常沉溺於風月之事無法自拔,甚至很多“革命同志”都開始對他有意見。這種成癮的行為,讓蔣介石在陳其美的黑社會小圈子中名聲很不好。

3, 學軍事。

學軍事是好聽的說法,因為老蔣一開始就想學軍事,最好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卻不招收他,因為他沒有浙江省的報送和擔保,也沒有保定軍校的畢業證。所以老蔣只能在1907年回國辦了保定軍校的假學歷。可是,在日本也只是上了陸軍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振武學堂。好不容易畢業了,在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卻因為辛亥革命爆發回國了。

所以說,蔣介石的學習生涯,基本上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中國留日學生的優點沒有學到些什麼,缺點倒是全部都有。當時日本教育界把中國留學生當冤大頭,只要有錢敞開招收,像清華學校、振武學校這樣的還算可以,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野雞學校。這些日本學校一個班百十來個中國學生,大部分都是逃課的,然後到紅燈區風俗店進行“革命聚會”。

畢業後,老蔣基本上就只剩下自學了。

老蔣的自學能力,實在是不敢恭維。

老蔣也曾想要刻苦攻讀一下《社會學》《邏輯學》《社會契約論》等大部頭西方著作,可是常常看幾眼就瞌睡的不行。每晚寫日記,就抱怨這些書太難了,根本看不懂。

後來,老蔣讀到了王陽明和曾國藩的書,感覺找到了知己。以至於後來給張少帥洗腦,也是用的這些書。

與老蔣差不多同時代的,還有人也讀曾國藩,也讀胡林翼,還寫了《曾胡治軍語錄》,後來稱為黃埔軍校和各大講武堂的指定教材之一。這個人就是蔡鍔。蔡鍔只比老蔣大6歲,說起來都是那個時代的80後。

而老蔣,只學到了“禮義廉恥”之類的惡臭儒學。

更令人無語的是,1927年與宋美齡結婚後,老蔣的自學教材,基本上就限制在了《聖經》等基督教著作上。在學問上的長進,自此徹底停滯。

也不能說,《聖經》對老蔣沒啥好處,至少逐漸改掉了他的暴脾氣,不再打老婆了。聖經對老蔣另一個好處是,從此清心寡慾,很少外遇了。

作為一個時代的風雲人物,大多數人回留下一些著作或回憶錄。同時代的李宗仁、馮玉祥等人,都寫了一些,可是,老蔣留下的只有自己的日記。

有人說,老蔣的著作還有《中國之命運》,可惜那是別人代筆的,老蔣根本不會寫。甚至老蔣死的時候,他的遺書都是秘書給起草的。

這就是蔣介石的學問水平,恐怕讓你失望了。


歷史知事


蔣介石都佩服毛主席,蔣介石要打敗的時候。說過這樣的話,家貧出孝子,國難出英雄。蔣介石問他自己,他的英雄都哪去了。我還尋思你還腆著臉說,你就是不得民心,就為自己著想。毛主席能把兒子送在戰場上了,蔣介石就把兒子蔣經國留在身邊。所以蔣介石就得打敗仗。毛主席大公無私人民都看在眼裡。這不就是說的那句話嗎?得民心者得天下。


望月6163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首先如果大家想了解蔣介石,推薦大家閱讀此兩人相關的研究蔣介石的作品。國內對蔣介石研究最好的兩個人,一是中國社科院的楊天石先生,一是浙江大學的陳紅民先生。

蔣介石不像毛澤東,有大量的詩篇流傳下來,所以後人對他的舊學知識儲備是好奇的。實際上蔣介石也好,毛澤東也罷。他們的舊學水平都不弱,且他們都是經歷過五四的新青年,中西學都有相關的閱讀。蔣介石年輕的時候最愛的便是岳飛的那首《滿江紅》。

但是如果真要說多好。筆者覺得一般吧。從他寫的幾句詩,就能瞭解。蔣介石現存最早的詩歌《吟雪竇山》是這樣寫。

雪山名勝擅東南,不到三潭不見奇。 我與山林盟在夙,功成身退莫遲遲。

筆者覺得很是平淡無奇。但是毛澤東的詩歌讀著就不一樣。同樣是寫雪,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大氣的多。

當然,筆者最喜歡的毛澤東那首《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尤其是最後一句讀來蕩氣迴腸,瞬間有種人間好男兒之感。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文史工作坊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老蔣?蔣光頭?筆直的腰桿,一絲不苟的制服,一排擦的錚亮的金屬釦子一直頂到風紀扣上,一席黑色的披風無風自動,錚亮的腦瓜頂走到哪裡都是最耀眼的存在,黑色的文明棍指點江山卻敗的一塌糊塗。

哎!這事整的!沒辦法誰讓他碰到的對手是毛澤東。

所以啊,老梁覺得老蔣這舊學水平如何,您單拿出來還真不好說事,咋也得有個比較不是。

老蔣這事,還是和咱毛澤東放一起做個比較合適,畢竟倆人都做了一輩子的對手了不是。

咱先說這老蔣,他這舊學水平真不咋地,屬於那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水平。老梁說這事,也不是瞎說,大傢伙自己找找看,老蔣哪經典文章和學術成就,他還真沒有。那些個作品,蹲家門口自己拿出來欣賞一下還成,但放檯面上,不能說好,評個優還成,但您要是評個優上這就差點火候了。

咱就先從老蔣的求學經歷來瞅瞅!

求學

老蔣的父親經營著一家鹽鋪,但很不幸在1895年的時候過於操勞這就病逝了。老蔣哪在母親的照顧下,這才成人,算是單親家庭。那個時候還是滿清的時候,大傢伙依然奉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幼年就讓老蔣入了私塾,接受孔孟的薰陶,熟讀經史。

到了1903年的時候就入了浙江那嘎達的奉化鳳麓學堂。咋說呢?這學校他一直在虧損,因為這個時候,咱大華夏受到了西方文明的衝擊,大傢伙都瞅著西洋玩意不錯,都奔著有西洋課的學校跑。沒得辦法這學校這才開了西洋課,這學校才活了下來。

當然,老蔣在這地有沒呆多長時間也就兩年的功夫,這就轉學了,去了寧波金箭學堂,讀了不到一年這就升學了,到了龍津中學堂。請大傢伙注意,老蔣這這地沒讀倆月,這就肄業了。1906年入的龍津中學堂,四月份這就去了小鬼子的地界深造。

這就去了東京清華學校,大傢伙注意這是東京清華大學,和咱地頭上的清華大學是倆碼事,在這地老蔣接受了反清的思想。

覺得這麼學下去也就是個書呆子,能做的啥事?拿筆桿子捅人,推翻清政府?做夢呢吧!

這不第二年,也就是1907年的時候,把書包一丟,轉過臉來就又回了國,加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學習,決心用炮杆子取代筆桿子乾點事出來。結果還學的不錯,教官一瞅這就給了個推薦,就又回到了小鬼子的地頭,加入東京振武學校學習。兩年後畢業,成績優秀,這就蹲到了小日本陸軍第師三十團第十九聯隊當了士官的候補生。

在這期間一直接受反清的思想,並且接觸到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受到了孫中山的看重。

這不轉過臉來辛亥革命就爆發了,蔣介石就回到了上海,開始為革命奔波。

大傢伙瞅見沒,這就是老蔣接受教育的歷程。要說系統的學習舊學也就是讀私塾那會,加上開頭那兩年的奉化鳳麓學堂的教育,就這分量他可不夠啊!

所以老蔣要想在舊學中有點見解,那就得自學啊!那麼他是咋自學的呢?

自學

老蔣是個有信仰的人,開頭他信仰佛教,這有事沒事拿著本佛教陶冶一下自己的心靈,畢竟這汙穢的世界讓人糟心的很。至於文學沾邊的東西,他也有,老蔣喜歡曾國藩和王陽明的書。大傢伙都知道這兩人也算是儒學大家,讀讀也不錯。可老話說的好,這不吃飯則飢,不讀書則愚。您是讀書了,是得智了,但要博覽群書,才能得明不是,差一點。

到了後來老蔣因為宋美齡的關係又開始信仰基督教,這不他的案頭時常就擺兩本書一曰《聖經》,二曰《曾文正公全集》,用老蔣自己的話說:“平生只服曾文正公!”

這真缺點東西啊!

咱反過頭來看看毛澤東,床頭一部《資治通鑑》,這書都被翻破了,沒得辦法用膠帶紙粘了又粘,這書上的標記海了去了,每一頁上都留下不同時間寫的心得。大傢伙想想三百多萬字,翻了十七遍,這是啥概念。

《二十四史》大傢伙瞭解一下,別和老梁提那精簡版騙小孩玩的。毛澤東看的是原版,一共四千萬字,據說這書他讀的最多,批註寫的也最多,直到離開我們的時候,還在讀。

當年尼克松對毛澤東的歷史造詣直伸大拇哥,思想深刻,見解獨到,無人能敵啊!

就這功底,老蔣拿出的作品是不錯,但和毛澤東比真沒法比。就毛澤東的詩詞,拿到唐宋那嘎達比一比,他沒有幾個人敢跑到前頭去,丟不起那人!

“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

老蔣二十歲時候寫的,這頂多就是一個建功立業的大將軍的口氣。

瞅瞅十六歲的毛澤東

“春來我不先開口,那個蟲兒敢作聲!”

這叫啥,這叫霸氣,讀完您就得伸個大拇哥,超越?您還是別想了,洗洗睡吧!這就不是一個檔次啊!

還有在重慶那嘎達,阻止老蔣有點啥小心思,一篇《沁園春.雪》等在重慶報紙上,老蔣一切的小九九就煙消雲散了。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王者之氣頓顯。據說老蔣冥思苦想了老多天,愣是出不了一句,沒得辦法這就以《沁園春》為詞牌搞了一個徵集,但最後啥也沒撈到,比不了嗎?比不了!這事就黃了。

咋說呢,老蔣的舊學比大多數人要好,這沒得說,但與同一個位置的比就差了老大一截。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蔣的國學水平如何以我半桶水的修為無法評判,我唯一知道的是他的國學水平肯定比我高,也比一眾口水四溢的評論者不差。原因嘛,掰扯如下:

一、尊重事實,不是厚古薄今

1、蔣始學之時,吾國學堂尚遵舊制。舊學較新學,其異在形制,亦在內容。故彼時之學童,猶以法古人,尊舊學為其學也。

2、蔣或年少頑劣,但未聞其資質愚鈍。眾人皆知,資質不愚者,其學業亦不差也!況吾輩亦未有聞蔣之學業不濟之事也。

3、蔣言必稱四維,吾揣其人,先賢之說,亦或有所究也。其信之與否,吾不得而知,但欲使人信之,亦應有所究也!

二、以政治立場,階級屬性判斷一個人的國學水平沒有科學性,也未必符合客觀事實。

1、蔣的政治立場,階級屬性已有定論;

2、蔣的國學水平如何我未見有官方評述,也沒看到有代表性的學術結論,所以不敢亂言;

三、可以以成敗論英雄,但以成敗論國學水平則顯得有些不嚴肅。

1、蔣的失敗是事實;

2、蔣的失敗是國學水平不行的事實不充分;

3、評論蔣的國學水平如何我沒有充分的事實,也自認沒有高度。所以,我真的不知道他的國學水平是高還是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