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嘉靖邊軍亂象:三邊總制被殺、巡撫被虐殺,真凶是誰

正德十六年十二月初二(1521年12月30日),巡撫甘肅、都御史許銘被亂兵所殺。初三佛曉時分,鎮守太監董文忠、總兵李隆向兵變分子做了兩項許諾。如此,亂兵才慢慢消退。

董、李向兵變者提出兩項保證

對於軍士兵變,從正德年間暗殺、鼓譟、毆打官員,兵變士兵的要求其實很簡單:給我糧食、給我錢。

正德年間開始的頻繁兵變,每兩年多就會有一次兵變。之所以如此頻繁,主要就是:大明的貪腐問題越來越嚴重,文武官員上下其手,導致軍費緊張,兵變一鬧、外部蒙古或倭寇勢力或其他事情一出來,大明皇帝和官員們就開始“妥協”“曖昧”。結果,兵痞們愈發膽大妄為。

鎮守太監董文忠、總兵李隆也是如此,許銘被殺後,他們商量後向兵變者提出:立刻給付軍糧、只追究首犯責任其餘一概赦免的兩項主張。

總兵李隆命令:從蘭州運來5300多兩白銀,讓副總兵李義交給兵亂分子每人銀7錢。答應了兵變分子的基礎要求,算作十二月份的月糧。

正德嘉靖邊軍亂象:三邊總制被殺、巡撫被虐殺,真兇是誰

鎮守太監董文忠命令:監倉太監申永打開糧倉,每名軍人給付麥一石,算作嘉靖元年正月的月糧。

二人同時發出佈告:告知兵變分子,只追究首犯責任,其餘一概不問。

這時,忽有戰報傳出,說敵軍來犯,全軍集隊迎敵,頓時軍威大震。因為兵變分子們的首領們得到指令:我們已經闖了大禍,如果再打了敗仗,那麼,我們的未來只有逃奔蒙古了。

初三夜,巡視官擒獲兵變首領王禮、羅月、屈伏、高乞兒等4人,其後被匆忙斬首示眾。同時抓捕了兵變的次要分子賀保兒等30多人。

嘉靖元年正月初八(1522年2月4日),二人向朝廷彙報了此事。但卻把責任推給了已經被虐殺的許銘,說許銘辦事急躁、不聽勸告,由此激發了兵變。

更因為蒙古南下造成邊關緊急,明軍接連戰敗。由此造成嘉靖想把此事“以大化小,以小了之”。然而,許銘作為地方文官,之前的同僚、故舊怎可能善罷甘休。許銘的生年不詳,我對其也不太瞭解。

許銘在《正德實錄》中首次出現是在正德五年(1510年)九月,時任南京禮部署郎中的許銘被任命為山東按察副使;一個月不到,又被升為山西行太僕寺卿。

正德十四年(1519年)四月,許銘又被升為陝西右布政使;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許銘又被提拔為山東左布政使。五月,被封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甘肅。由此,我們可以推斷:許銘為官時間估計應該有十五年以上,其在官場上“志同道合”之人也並不少。因此,他的死不明不白的,自然有人會為之鳴不平。

正德嘉靖邊軍亂象:三邊總制被殺、巡撫被虐殺,真兇是誰

陝西巡按御史紛紛要求為許銘報仇,追查真兇

許銘作為“三堂”之一的巡撫,怎麼可能毫無救援?就這麼任憑亂兵打死了?孤孤單單中,以一人之力被兩千亂兵圍攻,這也太可疑了!

陝西巡按御史喻茂堅,在得知董、李二人的奏章內容後,又通過自己的渠道,上疏嘉靖,堅決反對二人對許銘的定性:許銘乃都御史是朝中大臣,作為地方大員,許銘除弊政、銳意改革,沒有什麼大錯誤。當然,做事兒有些魯莽也是難免的事情。

他又說:邊軍各軍在平日裡驕橫貪腐,臨事卻自己先腳底下抹油了。兵變士兵殘殺巡撫並對其焚屍,這些人所做的事情悖逆已極!李隆、董文忠掌握著大軍,怎麼可能救不了許銘?這其中必有大問題。

現如今他們殺了四人、抓了三十餘人,慌忙間,未審先定罪,連主謀都沒有調查。殺了這些小人物卻不找元兇,國法天理怎麼伸張?

請萬歲立刻選拔“老成練達都御史一員,星馳前去”調查。

陝西御史許翔也上疏說:數年以來,邊陲重鎮上下剝削邊軍,許銘的做事方式可能有些急躁,一些人受到謠言蠱惑造成兵變。對於此事,總兵李隆罪責難逃。請換將!

除此二人,其他御史也有人上疏要求對李隆進行調查。

正德嘉靖邊軍亂象:三邊總制被殺、巡撫被虐殺,真兇是誰

嘉靖下旨兵部商議此事該如何處理,最終,眾人推舉陳九疇為巡撫甘肅、右僉都御史。

對於巡撫被殺一事,兵部尚書彭澤上疏說:巡撫許銘乃文官。鎮守董文忠、總兵李隆乃是管軍的人,但他們根本無法調度、管制軍卒,既不能先前壓制兵變矛頭,事發時連巡撫都不能救出。現在他們竟然把屎盆子扣在已死的巡撫身上,希望擺脫他們的罪責。

許銘上任之初就授命整頓軍紀,由此必然導致“寡恩”現象, 這難道不正常嗎?副總兵李義等人平時就軍紀鬆散,遇到危難竟然坐視巡撫之死。現在有了新巡撫,應該對此事進行嚴格審查。

面對蒙古勢力的動作,明軍連忙調兵遣將嚴陣以待應對此事。嘉靖也想對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家都是官場人物,皇帝不過是官場的巔峰而已。既然都是當官兒的,誰也別玩“狗刨兒”。嘉靖的舉動,直接惹怒了兵科都給事中許復禮。

自古未有大臣橫死路隅而盜不獲者

許復禮上疏說,唐朝兵部侍郎許孟容(743-818年)曾上疏憲宗(805—820年)說:“自古未有大臣橫死路隅而盜不獲者,此朝廷之辱也。”。宋太宗也說:“五代諸侯跋扈,有枉法殺人者,朝廷置而不問,姑息當如是耶!”

許復禮的憤怒之言也夠重的:自古至今就沒有大臣橫死路邊而抓不到殺人犯的事兒,這是朝廷的恥辱。什麼時候才會出現這種怪事兒?那就是五代十國的亂世!

接著,許復禮就舉了其次兵亂和大臣遇害被打案例。

正德嘉靖邊軍亂象:三邊總制被殺、巡撫被虐殺,真兇是誰

1509年,

因不附劉瑾,都御史才寬以工部尚書專任總制三邊,在與蒙古交戰,搜山時不知為何人所殺,到如今都被害不明;

1518年,安化王朱寘鐇謀反,都御史安惟學被亂軍殺死,兇手到如今都未正典刑;

還有江西安福縣人、都御史屈銳,也被亂軍囚禁;

福建布政使伍符險些被福州衛亂兵殺死;

教諭洪鼐被郡武衛亂兵鎖拿遊街;

通判張鴻被建寧衛亂兵毆打;

宣府兵士在三堂教軍場演武時,下令吶喊軍號時,竟無一人高喊,差點兒成為兵變。

以上這些問題都為什麼會發生?都是因為地方官員貪腐導致軍糧缺乏,地方官引而不報。為了息事寧人,朝廷往往增加酬勞。結果導致兵變問題越來越多。所以說“封建非能弱周,周自弱也;藩鎮非能亡唐,唐白(自)亡也。

後一句也非常重要,周朝並非因為分封諸侯導致周朝勢力弱小;藩鎮割據導致唐亡,也並非是因為藩鎮導致。明朝人對歷史的感悟,值得今天一些人警醒。按照通俗的語言就是:

正德嘉靖邊軍亂象:三邊總制被殺、巡撫被虐殺,真兇是誰

太監和總兵與巡撫組成“三堂體制”,巡撫被虐殺,他們卻安然無恙!羅織事端,要把責任歸咎為已死的巡撫身上,豈有此理。這就是誣陷、這就是欺君。我請求萬歲派人前往甘州詳細調查,以此找到真正的變亂根源。只有這樣做,才能“洩九原之冤”。

面對御史言官們和軍隊主管的憤怒,嘉靖能怎麼辦?不得不佩服嘉靖的為人處事方式:不管好壞事兒,我有我的主張。任爾東西南北風,是邪風陰風還是光明正大、利國利民的好事,我自巋然不動。

嘉靖一些想“袒護”總兵,文官又能如何?最終,總兵李隆被降二級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