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比牢籠更可怕的是,陷入牢籠思維—習得性無助

1967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把一條狗關進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對其進行電擊,被關在籠子裡的狗,逃避不了電擊。在進行過多次實驗後,在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反而還不等電擊出現,就開始倒在地上呻吟和顫抖。

本來可以主動逃避,但是卻在絕望中被動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1975年塞裡格曼用人當受試者,結果發現人也會產生習得性無助。隨後很多實驗也證明了,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

《肖申克的救贖》:比牢籠更可怕的是,陷入牢籠思維—習得性無助

當一個人發現無論他如何努力,都不會成功時,他的自信心就會瓦解,開始喪失鬥志,最後放棄所有努力,陷入絕望中。 “習得性無助”自從被提出以後,就廣受關注。今天我就以“習得性無助”這個心理學概念來分析一下《肖申克的救贖》這部以監獄長的殘暴統治為特殊背景的電影,探討深陷困境中的個體,是如何一步步變得“習得性無助”以及應該如何把思維從“習得性無助”轉變成“習得性樂觀”,重拾自信、健康生活。

《肖申克的救贖》:比牢籠更可怕的是,陷入牢籠思維—習得性無助

一、“習得性無助”的罪魁禍首,肖申克監獄“體制化”締造者諾頓:高壓、殘暴環境下,把靈魂和肉體都交給魔鬼

從心理學上說,習得性無助是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在肖申克監獄這個沒有自由又高紀律的封閉空間中,“體制化”就是造成“習得性無助”的罪魁禍首。

影片中,瑞德將“體制化”解釋成一種環境改造,他稱“監獄是個很奇怪的地方,剛開始你恨它,然後慢慢習慣它,再久一些,你就離不開它了。”

《肖申克的救贖》:比牢籠更可怕的是,陷入牢籠思維—習得性無助

剛開始時監獄裡的犯人恨這個地方,但是又沒有辦法去反抗它帶給自己的傷害,慢慢的人就開始習慣傷害,就像狗習慣電擊一般,再久一點,即便是被假釋出獄,想的也是如何犯事重新回到肖申克,因為這時人已經喪失了在自由環境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鬥志,已經離不開這個傷害自己的地方了,就如同研究員打開了籠門,狗依舊不會出去一樣。

說到“體制化”,就不得不說肖申克監獄的統治者,監獄長諾頓。影片中,安迪入獄時,有一段諾頓的訓話,他冷漠的說著“把你們的靈魂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在突擊檢查房間時,他對安迪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肖申克的救贖》:比牢籠更可怕的是,陷入牢籠思維—習得性無助

作為肖申克的統治者,諾頓冷酷無情、卑鄙自私且貪婪。新人入獄第一天,因為問了一句“什麼時候吃飯”他就示意警衛隊長哈德利虐打他;因為新人第一晚哭,就被哈德利活活打死;為了能讓安迪繼續留在肖申克監獄幫他洗黑錢,他設計殺死了能幫安迪作證的湯米。在安迪拒絕幫他洗黑錢時,他危險安迪,如果不聽話,就沒有好日子,他會將安迪扔到變態牢房裡折磨死他。

在肖申克監獄,不僅犯人的自尊受到踐踏,還有可能隨時都會面臨死亡威脅,人在這種環境中無力反抗,隨著關押時間的流逝,人開始有了“奴性”,這是一種對現實失望卻又無能為力的行為和心理狀態。

二、“習得性無助”的典型代表布魯克斯:錯誤的歸因方式,讓其陷入“習得性無助”,最後自殺身亡


心理學家艾伯特·埃利斯與阿倫·貝克共同建立了認知治療,發展了“ABC模式”。其中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比如丟手機、被搶劫、和好朋友吵架、親人生病/離世等等任何負面的事情。B(beliefs)代表對不好事件的看法與解釋。C(consequences)代表的是後果,發生不好的事情後的感受與行為。

艾伯特·埃利斯認為,發生一件壞事後,B的作用很關鍵,因為對不幸的不同看法和解釋,會引起不同的後果。

影片中布魯克斯在服刑50年後被假釋出獄,面對能出獄的消息,布魯克斯表現的很絕望,他曾試圖通過刺傷海伍德來繼續留在監獄中,再被眾人勸阻後,因為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而選擇自殺。

在布魯克斯出獄後,自殺前的一段時間裡,他表現的很焦躁、很絕望,每天都活在巨大的恐懼中。清醒時想的都是希望通過犯事重新回到監獄中,睡著後又會被噩夢驚醒。


《肖申克的救贖》:比牢籠更可怕的是,陷入牢籠思維—習得性無助

布魯克斯將出獄看成了一件不幸,他認為自己完全無法適應自由的生活環境,這種悲觀性的“自我預言”也和他後來的不幸相契合。

布魯克斯的“習得性無助”和塞利格曼的經典實驗幾乎類似。肖申克不僅是一座現實中的牢籠,還是一座思維上的牢籠,布魯克斯不論是身體還是靈魂都被困在這牢籠中,諾頓的高壓政策和虐打就似電擊,一下一下叩擊身體和靈魂。剛開始,還會怨恨,但時間長了就習慣了,再久一點就離不開了。

影片中不止布魯克斯患上了“習得性無助”,幾乎所有人都是。瑞德在被關了40年後假釋出獄,工作時,每次上廁所都要請示老闆。哪怕是老闆告訴他不需要請示,想去就去,瑞德也還是堅持請示,因為在肖申克監獄,讓他養成了習慣,不請示的話,一滴也尿不出來。


《肖申克的救贖》:比牢籠更可怕的是,陷入牢籠思維—習得性無助

根本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總是在想怎樣才能破壞假釋條例,這樣他們也許把我送回去。我只想回到對我有意義的地方去。整日生活在惶恐中太可怕了。

現實的牢籠雖然容易出來,但心裡的牢籠卻還是鎖著他。但是和布魯克斯不同的是,瑞德後來重新找回了生活。因為有一件事阻止了他做傻事,那就是對安迪的承諾,這只是個引子。

其實從瑞德去找安迪留給他的東西,到瑞德決定去芝華塔尼歐就已經表明瑞德漸漸地在找回他失去的掌控感和選擇權。而研究證明,促進個人控制力的增加可以真正有效地增強個體的健康和幸福。

從布魯克斯和瑞德的不同結局我們能看出,即便是相同的歸因方式,讓兩個人都陷入到“習得性無助”中,但人生就是不停的歸因、選擇、行動的過程,一次錯誤的歸因沒什麼可怕,只要你心懷希望,嘗試著從小事中培養掌控感、不斷做出有利的選擇,人生不會因為一次歸因就失敗,一樣可以揚帆起航。

《肖申克的救贖》:比牢籠更可怕的是,陷入牢籠思維—習得性無助

三、“習得性樂觀”、可逆性強的安迪: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指出,消極的行為事件或結果本身並不一定會導致無助感,無助感的產生是因為事件或者結果讓自己覺得難以控制和改變。換句話說,只有當自己認為生活失去掌控感時,才容易讓人產生消極情緒,最終陷入“習得性無助”中。

因此要消除“習得性無助”,最重要的是改變不良的歸因方式,不要把失敗歸於能力,而是多嘗試把失敗歸於無效的努力,多覆盤、多嘗試不同的方式。


《肖申克的救贖》:比牢籠更可怕的是,陷入牢籠思維—習得性無助

在《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安迪就是一個對環境適應性很強,對“習得性無助”具備極強免疫力的人。他說: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這個世界上可以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肖申克的救贖》:比牢籠更可怕的是,陷入牢籠思維—習得性無助

在安迪剛入獄時,就顯示出了他的與眾不同和超強適應能力,赤身裸體加刺激藥粉,屈辱感會讓大部分人在第一夜受不住崩潰大哭,但安迪卻一夜一言不發。他將放風變成了在自家花園的散步,他通過幫哈德利合法避稅幫“同事們”換取了一次像男人一樣喝啤酒的機會,他通過幫警衛報稅以及幫監獄長洗黑錢的方式,換取修建圖書館的機會。哪怕被關禁閉,也會放莫扎特的音樂。

在肖申克監獄,安迪一直心懷希望。

他利用自己有關地質學的知識,一直在挖牆準備越獄,但同時他又不魯莽,在通過學生湯米知道能洗刷自己的冤屈後,他找到監獄長請求重新調查自己的案件。如果監獄長幫忙,安迪就可以清白的走出監獄,不需要鋌而走險去越獄。

但不幸的是,監獄長不願放棄安迪這個能幫他洗黑錢的“特殊人才”,後來安迪在經歷了湯米被殺、自己被處罰、被威脅後,才冷靜的準備越獄事宜。用一句安迪評價國際象棋的話來說,那就是“王者遊戲,講文明、重謀略。”

《肖申克的救贖》:比牢籠更可怕的是,陷入牢籠思維—習得性無助

對於同樣生活在肖申克的安迪來說,長達19年的環境改造沒有同化他,他沒有陷入“習得性無助”中,反而因為超強的抗逆性,讓其心中一直有光,並給瑞德等人帶去了希望。

其實安迪在肖申克監獄運用了2種方式來控制或者減少來自被“體制化”同化的危險:

1、問題導向應對

利用問題導向應對,來直接改變狀況。被姐妹花騷擾,就抓住能給哈德利合理避稅的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這樣安迪不僅成功靠哈德利擺脫了姐妹花的騷擾,還吸引到了監獄長諾頓的注意,得到了在圖書館工作的機會。又通過幫警衛們報稅,贏得信任,順利搭上監獄長,讓自己在肖申克享受一些“特權”。哪怕在湯米被殺、自己被威脅後,還留有後路,通過挖的暗道越獄成功。


《肖申克的救贖》:比牢籠更可怕的是,陷入牢籠思維—習得性無助

2、情緒導向應對

情緒導向應對,涉及的是對情緒有意識的調節,以此避免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走向“習得性無助”。安迪入獄第一晚,面對赤身裸體以及其他獄友的羞辱,一言不發;走在沒有自由,滿是罪惡的肖申克監獄,就如同在自家花園一樣閒適;面對姐妹花的羞辱,一直保持反抗;在監獄長打破了他能洗刷冤屈的機會後,沒有絕望,懂得低頭,謀而後動。

反觀安迪的越獄之路一直是講文明、重謀略,這種策略讓他,不論在何種境地,對自己的人生一直有掌控感、有規劃。就像安迪說的那樣“強者自救,聖者渡人”,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樂觀”需要改變的僅僅是我們的歸因方式,面對不幸,不要想著去貶低自己的能力,而是應該多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讓生活重新擁有掌控感和選擇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