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原著結局皇帝逼迫太子謀反;王翁拜別時已知太子無歸路

《鶴唳華亭》中太子和女主屏風相認的時候,也就是舅舅死後,太子抱著女主哭訴,為啥叫她阿寶呢?其實太子叫她阿寶算是他們之間的暱稱,身份早就認出,而且叫她阿寶比叫她文昔安全,這個做法是對於後面劇情發展有伏筆的。

鶴唳華亭:原著結局皇帝逼迫太子謀反;王翁拜別時已知太子無歸路

屏風相認,太子說我叫蕭定權,其實只是談情方式,幾個意思,一個是重新認識重新開始,二個是他剛剛說文解字了“權”,於是順著說他叫某某某,你呢,理論上女主如果回答,應該也說文解字一番文昔,來對應,但被他阻止了,一切盡在不言中,並且他還點名了他那些有名有姓親人們離他而去,他就不想聽到名字,這樣就不會“失去”。

鶴唳華亭:原著結局皇帝逼迫太子謀反;王翁拜別時已知太子無歸路

女主主動回吻了,就是準備好了,窗戶紙戳是戳破了,但的確用顧阿寶的身份留在他身邊,太子喜歡叫她阿寶,就是暱稱,一開始聽到她叫顧阿寶氣得鞭打她,那是因為明知道告訴她這個名字的人是目的不純,被人用了他的小名算是對他侮辱,後來,他愛上顧瑟瑟,也就將計就計,叫她阿寶,再後來,認出她是陸文昔,陸文昔就是他的珍寶,所以他就繼續叫阿寶,指代陸文昔的名字了。

鶴唳華亭:原著結局皇帝逼迫太子謀反;王翁拜別時已知太子無歸路

《鶴唳華亭》對未播的那部分也說得很對,一直認為這劇如果he了,那就沒有當時原著中最後太子自殺的讓人震驚感嘆流淚的感覺了,當時看完結局真的是心痛了好多天,陸文昔拿觀音像,應該是給我們在太子自殺後,鶴唳劇版在最後時刻還是堅守了自己的精神,沒有亂he,雖然說我也希望兩個人大團圓,但原著的結局更直擊人心,至於未播的部分我們只能說可待了。

鶴唳華亭:原著結局皇帝逼迫太子謀反;王翁拜別時已知太子無歸路

鶴唳華亭:原著結局皇帝逼迫太子謀反;王翁拜別時已知太子無歸路

一度想自己欺騙自己是HE,但是男女主終於最後屏風撒糖時的進度條就讓我覺得不對勁,如果真是HE到這兒應該就是結束了,果然後面王翁的送別,文昔說他食言,顧逢恩城外迎接時複雜的表情都讓我覺得違和,所謂的結局的相濡以沫怎麼看怎麼像是想象中的願景,雖然BE非我所願,劇組很含蓄了,明白的自會明白。

鶴唳華亭:原著結局皇帝逼迫太子謀反;王翁拜別時已知太子無歸路

而陸文昔參與了迫使齊王之藩的事件,皇帝對她恨之入骨,有太子在她能得保平安,太子去了她靠腹中嬰兒能苟活一時,生下孩子後呢?即使她為了孩子不做殉情的事情,渣皇也絕不容許她活在世上。是毒酒,是白綾,還是更殘酷的杖斃,我不願去想。殺其母而留其子。這是鉤弋夫人的命運,也是陸文昔的命運。

鶴唳華亭:原著結局皇帝逼迫太子謀反;王翁拜別時已知太子無歸路

《鶴唳華亭》長州線的劇情裡是有體現的,太子在勸顧思林回長州迎戰的時候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即使犧牲顧氏一門,即使犧牲自己也是要保天下萬民的。我覺得不管有沒有逢恩造反,已經能看到他作為儲君的態度了,這是劇到這裡才真正迴歸到一個儲君。

鶴唳華亭:原著結局皇帝逼迫太子謀反;王翁拜別時已知太子無歸路

真正刪減的重災區是跟五大王黑化有關的情節,我覺得是因為五大王這個太陰暗了,弒母這種在世界文化裡都是邪惡至極的罪行吧,(比弒父嚴重很多)更何況在目前這種大輿論環境下。很多原因,在玉帶案中五大王告太子私下策反京衛,雖然太子最終贏了五大王,但他並不是以自證未策反的方式,是以許昌平的身世逼得皇帝不得不息事寧人。對此皇帝心中並未放下疑慮和擔憂,他仍懷疑太子私下有謀反的動機。所以替換詹事府,兩春坊,東宮衛,把太子逼到被廢或被迫謀反這條路上。其次是小顧私自殺了李明安和陪太子來長州的金吾衛(劇中是控鶴衛),已經起兵造犯,是既定事實,外界看來太子這就是反了。

鶴唳華亭:原著結局皇帝逼迫太子謀反;王翁拜別時已知太子無歸路

劇中王翁迎太子策馬經過的那段,是在迎柩的途中,根據流傳出的劇本,在與趙王鬥爭的過程中,皇帝身邊的陳翁和東府王翁曾經串通給太子傳遞過消息,陳翁死,王翁被罰,猜測應該是罰守陵吧。劇中是王翁被罰後,太子說“不日則還”是假話,笑是安慰王翁,其實他已無歸路,王翁也明白,所以王翁流淚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