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爭先搶佔“短劇”市場為何大部分影視公司還是“望而卻步”?

“當代年輕人的時間緊張,追個劇都要開二倍速。”

網友一聲感慨道出了當下觀眾的心聲。市場上不乏影視作品為了拉長集數,客觀上造成了敘事拖沓的問題,不僅影響了觀眾的觀看體驗,還降低作品的藝術水準。

網友的“吐槽”也引發了廣電總局的重視。在2019年,在《關於深化影視業綜合改革促進我國影視業健康發展的意見》的文件精神的指導下,廣電總局已對“有效解決注水問題”的相關措施向行業徵求意見。今年2月出臺的《通知》更是明確提出,電視劇網絡劇拍攝製作提倡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劇集創作。廣電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電視劇的集數長短應當取決於內容,具體集數需要根據劇情豐富與否具體分析。當前國產電視劇有集數偏長甚至注水的傾向,已經引起一些觀眾的不滿甚至棄劇,應當及時加以引導。”

在廣電的高度重視下,短劇之於各大視頻平臺,成為重點部署的對象。

首先體現在三大視頻平臺與影視公司的合作規則上,早在2019年,愛優騰分別發佈關於短劇分賬規則騰訊視頻發佈了關於“火鍋劇”相應的激勵規則以及合作方式,通過流量補貼的方式,扶持創作者製作多元化的優質火鍋劇,這裡所指的火鍋劇,每集時長1—10分鐘,具備完整的敘事;愛奇藝短劇的佈局相較於騰訊視頻,在內容標準上更加傾向於豎屏劇,且正式上線了“豎屏劇”的劇場,例如《生活對我下手了》《導演對我下手了》《只好背叛地球》系列;優酷發佈全新的“網絡劇合作白皮書”,鼓勵短劇的創新,並指出在策劃短劇時,對於單集時長大於5分鐘,不少於12集的優質短劇,優酷將追加投資。

三大平臺具體分賬規則,第一製片人曾在《愛優騰相繼發佈短視頻分賬規則,合作方該如何“各取所需”?》一文中有詳盡分析。

三大平臺加大短劇儲備,短視頻平臺購買版權“二次創作”

在平臺的鼓勵和廣電的要求下,2020年,愛優騰三大視頻平臺儲備的短劇在數量與類型上都有著明顯的增長。據不完全統計,三大平臺在2020年總計儲備了12部待播精品短劇。愛奇藝待播網劇《我是餘歡水》《在劫難逃》《沉默的真相》《隱秘的角落》《非常目擊》《十日遊戲》;優酷待播網劇《白色月光》《迴廊亭》;騰訊待播網劇《雙探》《摩天大樓》等等。

平臺爭先搶佔“短劇”市場為何大部分影視公司還是“望而卻步”?

而在此之前,高質量短劇也頻頻出現在觀眾的視線當中,年初愛奇藝獨播的12集網劇《唐人街探案》就讓觀眾過足了一把懸疑片的癮。《唐人街探案》不僅是唐探IP的一次衍生和拓展,更是網劇創作的一次革新和探索,具體表現在“唐探宇宙”的人物關係和對網劇質量的提升上,不少觀眾表示,該劇的拍攝達到電影的質感。

平臺爭先搶佔“短劇”市場為何大部分影視公司還是“望而卻步”?

再看愛奇藝當下熱播劇《危險的她》,該劇講述了四位女性聯手復仇,在絕境中自我救贖,撲朔迷離的“設局”故事。作為一部短劇,它體量僅有14集,製作精巧,不少觀眾表示,“這個劇有點懸疑,有點驚悚,有點費解,電視劇儘管疑點重重,但只看一集壓根不過癮。”

平臺爭先搶佔“短劇”市場為何大部分影視公司還是“望而卻步”?

包括騰訊獨播的豎屏劇《通靈妃》,該劇每集僅有1分鐘左右,上線數日,該劇搶佔 B站的熱門榜、電視劇榜、搞笑榜第一,一週全網播放量破億,甚至有不少網友調侃,“節奏太快、不過癮”“希望開放0.5倍速”。

平臺爭先搶佔“短劇”市場為何大部分影視公司還是“望而卻步”?

而優酷平臺則推出“精編短劇”頻道,對《甄嬛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還珠格格》等熱播劇進行了重新剪輯,大約每集5分鐘左右。

平臺爭先搶佔“短劇”市場為何大部分影視公司還是“望而卻步”?

此外,除了三大視頻平臺,種種跡象表明,短視頻平臺在內容、產業生態和渠道等多方面均對短劇發力。據悉,快手早在2019年4月就成功開闢了快手小劇場板塊。在抖音,越來越多網友拿抖音看劇,在2019年的抖音創作者大會上,“劇情”被歸為漲粉最強勢的垂直類型,創作超短劇、解說劇情等“劇情”賬號深受網民的喜愛。此外,短視頻平臺近期也在大量收購

老劇影視版權,供用戶團隊碎片化二次創作

頭部公司傾向“利潤大”的長劇,小公司認為短劇只夠“保本”

儘管短劇的發展前景被行業人士普遍看好,但頭部影視公司和小型影視公司依舊只能“望而卻步”,這又是為何?

從市場來看,我國目前的電視劇市場是製播分離的模式,製片方拍了一部劇之後,按照集數賣給電視臺或視頻平臺,依靠版權售賣和廣告植入實現盈利。在這樣的市場邏輯下,製片方和平臺方都傾向於通過延長劇集來攤薄成本。長劇變“短”,意味著製作方要控制成本,大部分老牌影視公司認為短劇利潤有限,因此不願意製作短劇。此外,即便拿今年製作成本偏高的短劇《唐人街探案》來說,儘管觀眾的反饋較好,但是站在承製方聘亞影視的角度而言,網劇《唐探》是為了給電影《唐人街探案3》鋪路,從而實現網影聯動,可單從網劇製作的回報率來看,它並非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平臺爭先搶佔“短劇”市場為何大部分影視公司還是“望而卻步”?

頭部影視公司嫌利潤小不願意試水,小型影視公司依舊不看好“短劇”,尤其是豎屏劇。有業內人士曾向“第一製片人”吐槽過,“投資豎屏劇的錢,不如在抖音開一個劇情號。”很多業內人士表示豎屏劇的存就很尷尬,“豎屏劇在視頻平臺裡生存著,它既沒有在抖音裡面那些奶頭樂的劇情類賬號門檻低,它也無法通過短暫的時間成為有長尾效應的短劇。”

豎屏劇對於製作方來說,賺錢嗎?真正製作過豎屏劇的承製方給出的答案是“可以保本”。一般豎屏劇的製作成本是1500元到2000元之間,之所以每集的成本控制在這個價位,原因是有的視頻平臺購買獨播劇的最低評級就是2000元一集,也就是說只要把成本控制在2000元一集,製作豎屏短劇是不存在虧損的。

如何確保豎屏劇一定賺錢呢?除非項目標準達到S級。這樣平臺給的保底金額會從2000元1集變成1萬1集,不算上後期的流量分成,一部豎屏劇的利潤可以達到4倍。但這個假設很快被部分業內人士質疑,他們認為,“2000元一集的創作成本,內容質量無法達到S級的水平。”按照平臺制定標準,擁有S級製作水準的豎屏劇不僅需要好的劇本,在畫面呈現上更需要極高的要求,能夠讓觀眾在短時間通過顏色、環境,就能夠一目瞭然的知曉將要播出的內容。

此外,有業內人士向“第一製片人”透露,製作豎屏劇如果要和平臺聯合招商,也就是在項目PPT啟動的時候開始招商,那麼平臺會抽取招商分成,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了

招商門檻,“打個比方,一個項目的成本是20萬, 一集成本1萬,一共20集。那麼招商的目標可能是28萬,8萬是製作方的利潤,但平臺要分走7萬,這樣你的招商目標就是35萬,但如果無法吸引到35萬的投資,那麼製作方就只能壓縮成本或者縮減利潤,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存在虧損。”

聯合招商指的是,平臺拿著影視公司的項目去招商,最後再把分好的錢拿給影視公司去拍攝,無形中也就是影視公司替平臺打了工。很多影視公司不會採用這樣聯合招商的模式,從而選取獨立招商,但這樣依舊避免不了風險,“獨立招商的豎屏劇近期也不好做,如果平臺選擇給保底,那麼保底的價格有可能會很低,平臺會在製作上掛聯合出品。如果平臺不給保底,那麼平臺很有可能在評級上就會壓價。”不乏行業人士感慨,“現在的豎屏劇越來越難做。”而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利潤的微薄

不可否認,短劇越來越被觀眾、平臺看好,平臺之所以看中短劇一方面源於觀眾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則是看重它背後的

付費商業邏輯。但要想在搶灘的同時,真的把短劇給做強做大,是需要一套成熟的內容運作機制和合作模式,讓處於保守觀望和沒信心的製作公司主動嘗試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