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昊《天鵝》:文藝青年的變速曲線

秦昊作為好妹妹成員被大眾熟知和喜愛,而更令文青喜愛的是秦昊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他的繪畫和攝影。

秦昊在成為歌手之前,也涉足過插畫和攝影領域,繪畫的才能在去年好妹妹發行的第七張專輯《追夢人》中就有所呈現,他為10位合作的女歌手親自繪製了油畫,以藝術的方式重現她們的經典專輯封面。而攝影的才能也在今年得以展示,10月,秦昊發佈個人首部紀實攝影文集《常客》,記錄了他和奶奶姚女士重返故鄉重慶的一段尋光之旅。

更進一步,秦昊在這個冬天用一張全新的EP《天鵝》轉換身份,5首歌曲搭配5支MV,組成一部故事,影射出秦昊作為音樂人和攝影師的平行人生。

秦昊《天鵝》:文藝青年的變速曲線

從“好妹妹的秦昊”到“秦昊的秦昊”,經歷了一種從青年視角到成年視角的成長。如今我們談及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總會展示出經歷成長的人特有的思維,那就是理解以及釋然。不再因為年少衝動而執拗,也不再因為稚嫩而害怕。

這些改變後的態度和思維成為了《天鵝》這張EP的基調,沒有傷情全無悲情,比起情感,這張EP更多在談經歷和生活,以及那些敢於直視生活的自我審視。EP中的音樂與以前的秦昊相比,更多的是作為音樂人的秦昊轉換成一個攝影師的身份對自身心境的記錄。這種轉變是需要時間錘鍊的,它就像一條變速的曲線,得失之間,得到的更多。

曲線生成計劃 Step 1

以態度觸摸疼痛

《脫焦》是EP曲序裡的第一首歌,可以看作是整個故事的序幕,攝影師秦昊帶領聽眾一同找尋迷失的自我。歌詞用了大量攝影術語去表達,藉由攝影師日常的困惑投射到都市人群共有的焦慮感。編曲上用磅礴的電氣和迷離的電音碎拍,包裹著秦昊低沉的嗓音,交織出多重聽覺空間,增加了整首歌的空間感。

秦昊《天鵝》:文藝青年的變速曲線

MV中的秦昊是拍照對不上焦的攝影師,他對畫面的真實感存疑,影像上的脫焦折射出內心的脫焦,面對職業創作中的焦慮,人生的迷失和彷徨,是放棄還是繼續?我們大多數人都被這個世界的速度拖著前行,生活中的每一步似乎都在讓你做出選擇,都在考驗你、逼迫你,讓你自己決定結局。

MV的最後一幕定格在天空飛行的飛機,攝影師秦昊度過職業生涯的焦慮期,成為了一個忙碌的空中飛人,這為第二首歌《飛人》的故事埋下伏筆。

秦昊《天鵝》:文藝青年的變速曲線

《飛人》探討了都市人忙碌生活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996的工作模式是當代青年職場生活的常態,從週一到週六,拖著行李箱,一個城市接一個城市飛,在秦昊看來是一場週而復始的鬧劇。

“我要飛到哪裡/打開行李/是我用力偽裝的孤單散落一地”,越忙碌就越孤單。城市人的孤單像一張又結實又黑暗的網,把每個人都覆蓋,它是一切問題的癥結。所謂孤單、冷漠、對生活袖手旁觀似乎是都市人的代名詞,除了為生活奔忙之外,日子過得毫無創意。

以真實的生活態度去觸摸時代帶給我們的疼痛,當一個音樂人的所思所想從一些個人情懷,變化到思考時代和社會,作為藝人的社會責任感就會被最大化的具象。攝影師秦昊的日常,或多或少也是我們每個職場人的生活倒影。

曲線生成計劃 Step 2

剝離設定才灑脫

《悲劇總以喜劇的方式呈現》是這張EP最戲劇化的一首歌曲,秦昊與范曉萱、陳建騏、神思遠的合作,從詞曲、編曲到MV影像的呈現,都與之前的秦昊來了一次最徹底的剝離。

隱喻的歌詞,迷幻搖滾的編曲,男女聲混合的和聲效果都很耐人尋味。秦昊和范曉萱在演唱部分放入各自的理解,范曉萱特意選擇了低音區的key,形成與秦昊彼此膠著又具有反差的對唱,但音樂的層次卻極為分明,非常好聽。

秦昊《天鵝》:文藝青年的變速曲線

“所見非所得/所得非所願”,反覆吟唱的這句話是整首歌表達的核心,這在支MV中用“山洞”將其影像化。“山洞”一幕藉由柏拉圖的洞穴理論去表達現象與本質、真實與假象的區別,洞穴裡面的世界是假象,陽光下的世界才是真實,走進山洞的是秦昊,走出去的是曉萱,在我看來這就是攝影師秦昊面對人生抉擇的一次哲思,他開始思考要學會放下眼前的成功,去找尋真正的自我和初心。

攝影師秦昊為了找回自我,決定回到故鄉重慶,音樂人秦昊也通過這首歌,擺脫了以往的設定,變得更自由,也更灑脫。

曲線生成計劃 Step 3

距離與得失之間

EP中最早發佈的單曲《常客》與秦昊的紀實攝影文集同名,但這首歌卻是這條曲線最後的落腳點。

《常客》是一本書,也是一首歌,更是一封寫給自己的信。秦昊說:“很多問題可能要回到家鄉或者回到自己心裡才能解決。”於是,少小離家的秦昊回到故鄉重慶,與為建設家鄉奉獻青春的奶奶一同拿起相機,拍下各自與這座城的記憶,然後獲得內心想要的答案。

秦昊《天鵝》:文藝青年的變速曲線

對於這首同名曲,秦昊又回到了最簡單的方式去表達,清淡溫柔、不疾不徐地道出我們與故鄉之間的關係。我們被時代的洪流裹挾前進,與故鄉的羈絆越來越淺了,但我們的根還在那裡。

我們離開故鄉,用腳步去丈量這個世界,得到一些又失去一些,最終成為了故鄉的常客,進而延伸到我們在人生旅途中遇見的每個人,我們也是彼此的常客。我們無法永遠屬於一個地方,無法永遠和一個人相伴同行,但我們之間擁有過的時間和走過的路,卻成為生命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最後的《天鵝》串聯起了整個故事,秦昊與大提琴演奏家歐陽娜娜首次進行跨界合作,也是秦昊首次跨界古典音樂領域。這首歌採用人聲+大提琴的方式錄製,歐陽娜娜演奏法國作曲家聖桑創作的大提琴曲《天鵝》,同時,秦昊用人聲演唱旋律,編曲在古典樂的基礎上融入電子,莊重又不失現代感。

秦昊《天鵝》:文藝青年的變速曲線

《天鵝》的MV也很特別,採用了動畫的形式,用憂鬱的藍色線條勾勒出前四支MV中的重要元素,充滿了想象空間。“天鵝”有多重意象,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無數面貌,不否定人性的多面性,去發現更多不同的自己。

據悉,秦昊的EP也將創作成一部微電影在不久的將來上線,讓我們可以更直觀地去了解音樂人秦昊和攝影師秦昊的多面人生。

凜冽的冬天,適合聽秦昊這張《天鵝》,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是一張暖意盎然的專輯,相反在仔細聆聽之後,會感受到一種清醒著的寂寞,會讓你暫時忘卻身體那微不足道的寒意,換來瞬間的失神。當每一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越來越關心自己內心的時候,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活得精彩而又有質量的時候,這樣的音樂就成為了一種暗示。

讓一個音樂人擺脫已有設定的桎梏破籠而出,需要的不只是一張專輯,但是一定需要一張專輯作為契機。比如《天鵝》之於秦昊,或許也之於你。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