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賈母:寶釵,你該回家了!寶釵:我對寶玉並無非分之想

薛家來到榮國府一住就是七八年,賈母多次委婉地下逐客令都無濟於事。最後,還是間接地被王夫人和鳳姐“攆出去了”。

王夫人下令查抄大觀園,結果,鳳姐單單不搜蘅蕪苑,那寶釵自覺不好,便匆匆搬離了出去。

寶釵臨行前來向李紈與探春等人辭行,說自己母親身體不好,要暫且回去照顧母親。探春道:“很好。不但姨媽好了還來得,就便好了不來也使得。”

《紅樓夢》賈母:寶釵,你該回家了!寶釵:我對寶玉並無非分之想

尤氏笑道:“這話奇怪,怎麼攆起親戚來了?”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攆的,不如我先攆。親戚們好,也不在必要死住著才好。咱們倒是一家子親骨肉呢,一個個不像烏眼雞,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探春的這句:“親戚們好,也不必要死住著才好。”不知是老太太憋了多久、多少次想出口卻未好意思出口的話呢,今兒被探春坦誠說出來,倒也解氣。

《紅樓夢》賈母:寶釵,你該回家了!寶釵:我對寶玉並無非分之想

“舉杯送客”意圖明,薛母卻是“糊塗人”

賈母攆薛家最明顯的一次就是給寶釵大辦生日宴會。女孩子滿十五歲就已到了將笄之年,該論婚嫁了。這個年紀還依然住在親戚家,顯然不妥。與黛玉不同,寶釵自己有母親有兄長,也有自己的家。除了圖謀“金玉良緣”,薛寶釵已沒有了繼續賴在賈家不走的理由。

所以,寶釵十五歲生日時,賈母有意要昭告天下:“寶釵已經到了婚嫁年齡,該回家等著人下聘了!”

《紅樓夢》賈母:寶釵,你該回家了!寶釵:我對寶玉並無非分之想

賈母該行為明顯是在“舉杯送客”。但那薛姨媽的心理素質卻相當好,一副“揣著明白裝糊塗”、氣定神閒的態度,絲毫看不出有任何的尷尬與不安。

倒是寶釵有些坐不住了,覺察出賈母的意圖:“你已這麼大了,到了該出嫁的年紀,總在我們家耗著什麼意思?難不成還在惦記我們家的寶玉?我要肯應,早就應了,也不至拖到你現在。現在我也不會鬆口,只以禮相待罷了。你過完生日就家去吧。”

《紅樓夢》賈母:寶釵,你該回家了!寶釵:我對寶玉並無非分之想

至上酒席時,賈母又命寶釵點戲。寶釵便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藉此表明自己的立場,也似在間接解釋自己無法立刻搬走的苦衷。原文寫道:

寶玉道:“只好點這些戲。”寶釵道:“你白聽了這幾年戲,哪裡知道這出戏的好處,排場又好,詞藻更妙。”寶玉道:“我從來怕這些熱鬧。”

《紅樓夢》賈母:寶釵,你該回家了!寶釵:我對寶玉並無非分之想

寶釵笑道:“要說這一出熱鬧,你還算不知戲呢。你過來,我告訴你,這一齣戲熱鬧不熱鬧。——是一套北‘點絳唇’,鏗鏘頓挫,韻律不用說是好的了;只那詞藻中,有一隻‘寄生草’填得極妙,你何曾知道。”

寶玉見說得這般好,便湊近來央告:“好姐姐,念與我聽聽。”寶釵便念道:“慢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紅樓夢》賈母:寶釵,你該回家了!寶釵:我對寶玉並無非分之想

這出《醉打山門》演的是《水滸》中魯智深打死惡霸鄭屠後,為避禍在五臺山為僧,因醉酒打壞寺院和僧人,被他的師父智真長老遣送往別處的故事。“寄生草”,是劇中魯智深辭別師父時所唱。

薛寶釵點這出戏的意思是向賈母解釋:我們來您家寄人籬下,也是出於迫不得已,因為哥哥惹了禍,我們才來這裡轉徙避禍,所以,無法在自己家裡住。但您放心,我雖已到婚嫁年紀,卻並非是‘圖謀’您孫子才不走的。

《紅樓夢》賈母:寶釵,你該回家了!寶釵:我對寶玉並無非分之想

我是那種“人在紅塵”心在“空門”的人,遲早會離開,而且會“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斷然不會圖謀您的孫子。所以,您也不必急著下逐客令,我們不貪圖什麼,只為避禍而已。

聲明:本文乃A君自續的一篇,一家之言而已。在不影響原著的基礎上,“節外生枝、無傷大雅”。看客們若有歧義,望請海涵。有道是:一千個人眼裡,便有一千種“紅樓”。碼字不易,A君願與您共享心得,?共享文學名著的藝術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