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三次蛻變中,林道靜成為有缺點,有優點的立體形象

導語:

《青春之歌》林道靜以一個純潔、純淨的少女形象進入我們的眼簾:

那白洋布短旗袍、白線襪、白運動鞋、白手絹,還有那蒼白的臉,一系列白字的運用將林道靜的純潔無瑕、不諳世事、天真單純流露在文字中;接著,火車上那些男子們的紛紛議論,更暗示了林道靜的未來將要遭遇一些不測,這與少女的純淨形成鮮明對比。這樣更加符合了成為英雄的首要條件與時代環境,純淨無瑕與世事險惡,也為後面複雜曲折的情節埋下了伏筆。

《青春之歌》:三次蛻變中,林道靜成為有缺點,有優點的立體形象

一、純潔、純淨、純性的少女

隨後,便在這種素樸與寂寥中緩緩展開:

林道靜雖出生在北平城中的一個封建大地主家庭,但其母親秀妮,是窮苦的佃戶女兒,勤勞美麗、溫柔賢淑,與祖父相依為命。她被父親林伯唐相中後,用暴力手段帶進了林家,成為了其姨太太。

秀妮在林家不僅過著悲慘的生活,內心也經受著悲切的傷痛,最後,跳河致死。而女兒林道靜雖生在這個富貴的封建大家庭,但並非過著嬌生慣養的小姐生活,也從未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榮華富貴,這樣的雙重生活感受成為她成長的基點與背景。

林道靜從小就被後母徐鳳英無情虐待、百般蹂躪,從沒感受過家庭的溫暖與關愛。她從小便感受到了生活的冷暖,體會到了人性的醜惡,也親眼目睹了佃戶的悲慘生活。漸漸,林道靜長得亭亭玉立,徐鳳英把林道靜當作自己實現榮華富貴的籌碼,不惜花錢送她去讀書。然而,在她即將高中畢業之際,林家破產,父親帶著姨太太逃掉,後母為了自己的奢侈生活,逼迫林道靜退學、嫁給軍闊官僚。

《青春之歌》:三次蛻變中,林道靜成為有缺點,有優點的立體形象

受到五四新思想影響的林道靜,在個體解放、女性自由平等思潮的洗禮下,為了反抗這種買賣婚姻,與後母決裂,寧死也不願屈服,憤然離家出走。但是這次逃婚與出走,林道靜並沒有直接踏上革命的道路,還要面臨一系列考驗。

林道靜為了擺脫封建家庭與封建婚姻的藩籬,來到北戴河尋找表哥張文清,未果,沒有車費的她只好暫住於北戴河,每天徘徊在海灘上,思索人生與未來。她在這裡親眼目睹了窮苦百姓在帝國主義的欺壓下,悲苦的生活。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她,在混亂的人海中,在壯闊的大海面前,顯得如此單純與脆弱,同時這種無奈、惆悵也逼迫她不得不堅強。

這種生活讓林道靜有了些許僥倖心理,輕信了校長餘敬唐,林道靜慶幸自己遇到了好人,也慶幸自己渴望的職業有了著落,餘敬唐企圖將她送給縣長。當她知道自己的滿心期待換來的是醜惡的欺騙,她清醒一些了,開始思索半個月以來的遭遇。人生為什麼是這樣的冷酷、殘暴?她竭盡了全部勇氣,剛逃出那個要扼殺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籠;想不到接著又走進了一個更黑暗、更腐朽、張大血口要吞食她的社會。

《青春之歌》:三次蛻變中,林道靜成為有缺點,有優點的立體形象

接著,她更是由失望變成了絕望之後,重獲希望:

一個閃電打過,那口漆黑髮亮的棺材眼前一閃,她猛地一驚似乎停止不跳了的心臟激烈地跳了起來。她的內心無法承受這黑暗的社會,萌生了死的念頭。這時,內心的脆弱戰勝僅存的一點堅強,走向絕望的邊緣,似乎只有死才能逃脫封建社會的牢籠,在茫茫的風雨夜企圖跳海自殺。

而後,恰巧被多情的騎士,有才學的青年餘永澤搭救,他的博學、細微的照顧感動了林道靜。她雖對這個世界早已失望,甚至是有些仇恨,但是已經沒有了死的勇氣了,又不願迴歸到那個迂腐陳舊的封建家庭,更不想成為餘敬唐的工具。沒有選擇,似乎只有餘永澤還能給她些溫暖,兩人相愛了。

餘永澤不僅救了林道靜的命,還給了她從未有過的關愛,對愛情充滿美好憧憬的林道靜,被餘永澤所深深吸引,與他開始了同居生活。剛開始,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生活的激情漸漸趨於平淡,林道靜也在一些觀念上與餘永澤出現了分歧,這成為兩人日後分開的重要因素之一。

餘永澤成為林道靜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更是其成長的第一步,更明白了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成為以後蛻變的基點、成長的基礎。她從沒忘記過自己逃婚與出走的目的,相夫教子並非生活的全部,不甘被困在小家庭中,渴望獨立追求自我的社會價值。不願成為附庸的她,再次舉起了反抗的旗幟,追求自己的自由。

《青春之歌》:三次蛻變中,林道靜成為有缺點,有優點的立體形象

二、矯情、激情、豪情的轉變

林道靜和餘永澤相愛之後,受其推薦,留在了楊莊小學教書,教書的日子平靜而充實。後來,日本侵佔東三省打破了這一切,也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一位人物盧嘉川。林道靜從此開始了新的生活,不僅是現實中,更是心理上。

盧嘉川一出現,便使用沉穩二字,又接著用了魅力、爽朗、瀟灑不羈等褒義詞語,這些雖是林道靜見到盧嘉川的初次印象,但這種感覺正是餘永澤所沒有的。而這時的林道靜還依然沉浸在戀愛的幸福中,其思想境界也侷限在五四新文化中,以小我為出發點,對於民族救亡的大形勢瞭解甚少。

但是這次見面為後面的情節做了鋪墊,也成為林道靜從矯情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向充滿激情、豪情的革命戰士轉變的重要一步。盧嘉川對形勢的侃侃而談,他激昂的愛國熱情、飽滿的民族情感,激發了林道靜的革命意識、愛國情懷,她不自覺地受到盧嘉川民族救亡的感召。

《青春之歌》:三次蛻變中,林道靜成為有缺點,有優點的立體形象

因其在楊莊小學的課堂上向學生宣傳愛國思想與革命思潮,被校長辭退,離幵楊莊,到北平後,林道靜和餘永澤生活在一起,但是林道靜的變化與餘永澤的男權思想發生了衝突,餘永澤自私、保守、迂腐,認為女人就應該是男人的附庸。

他雖受五四新思想的影響,但依然傳統保守,只希望林道靜結婚後做家庭主婦,認為愛情只是一味地奉獻,餘永澤男尊女卑、富貴貧賤的思想壓抑了林道靜獨立的意識,其一直追求的獨立、自由並沒有真正地實現;而林道靜視野逐步開闊,將個人情懷開始轉向社會、國家的大局中,尤其在自己社會交往的擴大,羅大方、白莉萍、許寧、崔秀玉等舍小家、為大家的擔當與責任,為國家和民族奮鬥的勇氣,對未來的出路充滿期許,都慢慢著感染林道靜。

林道靜受到了革命氣息的浸染、革命激情的鼓舞,感受到了與餘永澤在一起從未有過的壯志與豪情。這其中的動力,雖然與對餘永澤的失望有著密切的關係,但畢竟這成為林道靜蛻變與成長的關鍵。在與這些進步青年的交往中,內心的獨立、愛國的熱情讓她渴望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一同為民族解放而努力。

《青春之歌》:三次蛻變中,林道靜成為有缺點,有優點的立體形象

這其中,盧嘉川對林道靜的單獨交談,這雖是他們第二次見面,但卻感覺如此熟悉,盧嘉川思想導師的作用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對林道靜進行了思想上的啟蒙,從對民族解放的探討、對國家危亡的憂憤、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到對林道靜自身的召喚。

林道靜回去之後,盧嘉川的話語依然迴旋在腦海中,衝沒了她的睡意,一夜未睡,看似兩人只是簡單的寒暄,卻成為了林道靜走上革命道路的嚮導與指引。在林道靜心裡,盧嘉川不僅有著沉穩、瀟灑的外表,更有著遠大崇高的理想,尤其是那滔滔不絕、充滿激情的演說,喚醒了她獨立、自主的意識。

盧嘉川成為林道靜生活中第二個重要的男人,是他帶著林道靜走向革命的道路,是他讓林道靜逐步找到了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是他讓林道靜的人生有了革命的光芒。尤其是後來兩者朦朧的愛情,對林道靜的成長有了更多幫助的可能。

《青春之歌》:三次蛻變中,林道靜成為有缺點,有優點的立體形象

三、赤誠、堅定、堅強的戰士

林道靜與盧嘉川的再次相遇,讓她的生活不再平靜。從餘永澤看林道靜的變化:他的道靜忽然變了!過去沉默寡言、常常憂鬱不安的她,現在竟然坐在門邊哼哼唧唧地唱著,好像一個活潑的小女孩,林道靜變得如此陌生,不再是那個崇拜自己的小女孩。

林道靜每天閱讀著盧嘉川給她推薦的書,感受著外面世界的風起雲湧,炙熱的愛國熱情與對日本踐踏祖國大地的憤怒沖淡了小家庭生活的繁瑣,代替了沉悶無趣。

林道靜在思想境界上得到了昇華:

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分析世界,看見了民族的未來,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向,真理的光芒取代了自我的迷茫與悲觀,前面的迷霧似乎在光亮的照耀下慢慢散去。盧嘉川順利完成了對林道靜的啟蒙工作,即放棄了原本的資產階級印記,換成了無產階級的革命信仰。兩個人因為對革命的熱情、赤誠,對祖國的忠貞,產生了曖昧。志同道合在這種情境下,正是革命戀愛的最高境界。

《青春之歌》:三次蛻變中,林道靜成為有缺點,有優點的立體形象

隨著盧嘉川不幸被捕入獄,林道靜還沒有徹底完成改造,他的革命理想也還未來得及真正實現。於是,江華代替他成為了林道靜革命路途中的引導者,江華在的形象不及盧嘉川那麼瀟灑、鮮亮,但依然擁有革命者的沉穩與激情。林道靜在江華成熟的革命者面前,依然是一種敬仰與崇拜的心理,隨時隨地在否定自我,彷彿小學生一般,來到農村地主家中做家庭教師,替自己那封建大地主的父親向長工鄭得富道歉,卻得不到諒解,不氣餒,真正地體會到了階級仇恨的滋味,也開始也恨起自己的出身來,痛不欲生,並向黨發誓,自己會轉變成徹底的無產階級戰士。

江華作為一名地下黨員,給她講了許多的革命道理,教育她如何深入農村,如何走進農民、團結農民,組織農民一起和封建地主作鬥爭;同時,也鼓勵她接受更多的考驗。而林道靜在江華的教育與幫助下,在革命鬥爭的洪流中,尤其是在農村的戰鬥中,成為了一名堅定的革命戰士,精神走向有了明顯的轉變。

視野從小我轉變成大我,由一開始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死轉變成為胸懷民族、百姓,為了千千萬萬同胞的出路而奮鬥;從充滿資產階級浪漫情調的知識分子逐漸成為了充滿勇氣、智慧、冷靜的無產階級戰士,投身於民族解放的事業中。

江華是林道靜轉變的中堅力量,在他的幫助下,林道靜深入革命鬥爭中,青春激情、民族危難等交織在一起,鑄就了堅強、隱忍的革命戰士。一位充滿愛國熱情,為國為民奔走的女英雄誕生了,完成了最初的建構。

《青春之歌》:三次蛻變中,林道靜成為有缺點,有優點的立體形象

巴赫金認為,成長有兩種:

一種是世界本身並未成長,成長的只是個人;另一種是世界自身與個人同時成長,個人的成長反映了世界的歷史變遷(成長)。第二種個人成長是時代賦予的,個人己經不處於一個時代的封閉空間內部,而處於兩個時代的轉折點,這一轉折通過他來完成。

後一種成長,個人即歷史,歷史即個人。林道靜正是這樣一個承擔了歷史使命的人物,反映了社會的歷史變遷與時代的需求,所謂時代造英雄也正是這個道理。她的成長伴隨著革命的進歩。

餘永澤、盧嘉川和江華分別代表著知識分子不同的歷史選擇:

餘永澤代表的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盧嘉川代表了理論化的馬克思主義、江華代表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三位男性正是這批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們的衝突正構成了中國知識分子基本的思想矛盾。

林道靜則象徵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整體發展,她最後選擇了江華,意味著知識分子最終選擇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正是適合林道靜的成長道路,也是適合革命與發展的道路,林道靜的選擇,證明了歷史的選擇。

《青春之歌》:三次蛻變中,林道靜成為有缺點,有優點的立體形象

總結:

《青春之歌》塑造的林道靜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女性形象的典型,她的典型意義,在於說明了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命運同國家、民族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

林道靜這三個階段的蛻變與成長,主要得益於三次決裂:第一次為了獲得個體解放,決絕地與封建大地主家庭決裂;第二次為了求得個人自由、民族解放,毅然與餘永澤建立的小家庭決裂;第三次為了無產階級革命,與小我、舊我決裂。三次不斷的決裂也讓林道靜成為了一個有血有肉、有缺點也有優點的立體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