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變得有遠見 , 到底有沒有答案?

當我們有遠見的時候,我們的選擇是會和別人不一樣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對於別人的一言一行加以評判。如果我們覺得別人說的有道理極了或者所做所為對極了,我們就會說“真有遠見”;相反,如果我們覺得別人目光短淺,我們則會說“真短見”。當然,我們也是被別人評判的對象。

我們都樂於被別人稱為“有遠見”,為什麼呢?因為有遠見往往表明我們有裡有面、有見識嘛,有遠見是外界對我們為人處世、安身立命根基的認可。

01

當我們有遠見時,我們的選擇會很不一樣。

硬幣測試的故事,估計很多人都聽過。故事講的是某小鎮上開展的一項硬幣測試活動,主辦方會給每個小孩兩枚硬幣讓挑,挑的硬幣就歸自己。然而除了一個小男孩外,其他小孩都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大面值的。消息一傳出,小鎮上的人都很詫異並充滿好奇,於是人們紛紛找這個小孩測試,小孩也總是會選擇小面值的。

於是這個小孩得到了很多硬幣,儘管幣值小,但是總額卻很大。

這個小孩的選擇如何?是不是很聰明。

儘管每次選擇,小男孩收穫的的確不是最大值,但是從長遠了看,小男孩的選擇真的是最優解。

小男孩的這種做法就叫著有遠見。有遠見的人往往會做出別出心裁的選擇。

02

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接受“要有遠見”的教育,只不過不同的人生階段提法不一樣而已。

訝訝學語的時候,媽媽告訴我們不要和小夥伴們搶玩具,要有禮貌。這大概是最早的“遠見”教育,搶玩具是小孩的天性,不搶則是奔著有禮貌有教養去了,而有禮貌、有教養則是一輩子的事情。從小事抓起,培養一個有涵養的孩子,這就叫有遠見。

讀書階段,先生告訴我們要目光長遠,不能目光短淺;要目光如炬,不能目光如豆,要極目楚天舒,不能一葉蔽目、不見泰山;要一覽眾山小,不能做井底之蛙坐井觀天。

03

田忌賽馬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第一局,田忌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戰術上必輸無疑,這叫短期得失,但是卻為後兩局贏得了機會,從而脫穎而出。這就叫有遠見。

相反,如果第一局,田忌按部就班、硬碰硬的話,必然也會被一擊而潰。這就叫目光短淺、短見。

04

無論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還是聲名顯赫的公職人員。我相信,我們都不曾缺失思想政治教育。

師長教育我們要一切向前看,要有大局意識,要能夠區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要能夠眼光放長遠、要風物長宜放眼量。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遠見”教育。國共內戰初期,黨中央不計較一城一地的一時得失,以空間換時間,從而為轉入相持階段,以及後續的戰略反攻爭取了時間。這就叫著典型的有遠見。

05

人人都可以有遠見。遠見與身份、地位、財富無關。居廟堂之高的官員,未必比處江湖之遠的百姓有遠見。馳騁商場的劉強東,未必比破帽遮顏的沈巍更有遠見。

王陽明說人人可以為聖賢,更何況區區擁有遠見。

06

人人都渴望自己有遠見,人們也在不斷的探討。那麼到底有沒有讓人們變得有遠見的方法呢?根據我多年的閱讀、觀察、總結與實踐,總結了一套可以用以提高實踐水平的方法,與各位共享。

兩大法寶:讀書與寫作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讀一本書就是在和哲人對話,寫一篇文章就是在和邏輯對弈,我們的智慧在閱讀中得到不斷提升,我們的思辨性、邏輯性也在寫作中得到提高。

俗話說,“讀遍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飲”、“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因為知識是相對不對稱的,在相同時間場景下,獲得的知識越多,必然也會相對更有遠見。

持續學習:

三字經開篇的幾句,想必每個人都不陌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們之間原本的差別並不大,然而因為學習,我們彼此開始出現了差距。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的朋友、同事每天都比我們多學一點點,一年下來可能差距並不明顯。可是如果堅持十年呢?我們可以預見,這個差距有多大。

這就是持續學習的價值。持續學習會讓我們收穫未來的遠見。

專注的實踐

我們每個人對於實踐可能並不陌生,我們知道“幹中學”,也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實踐的人很多,真正有遠見的則相對稀少。

為什麼會這樣呢?不是說人人可以為聖賢嗎?其實是否有遠見的的關鍵就在於是否是有專注的實踐。

有個成語叫觸類旁通。講的是一但我們深度掌握了某類知識,就可以舉一反三,通曉其他行業。這個深度掌握某類知識的過程就叫著專注的實踐。

只要我們足夠專注,並且能夠持續實踐,我們終究可以見到曙光、世事洞明。


怎樣才能變得有遠見 , 到底有沒有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