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懂王陽明,看這兩點就夠了

王陽明心學乃世之顯學,作為對於世人很具指導價值的一門學問,想要在陽明心學中找到自己人生鑰匙的人,自然也就非常的多了,市場上對於王陽明心學的解讀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可是,看了那些玄虛發散的解讀,很多人往往是看越糊塗。

其實王陽明心學講的東西非常簡單,就是兩點:1、當你能夠做到不動心的時候,你就變得真正強大了。2、當你能夠做到知行合一的時候,你就自然成功了。總結起來就這兩句話,這就是大道至簡;可是越是簡單平實的話,越難說明白,到底什麼是不動心的智慧,什麼又是知行合一呢?

要懂王陽明,看這兩點就夠了

為什麼說一個人只有做到不動心,才能真正的強大?

不動心是一種覺悟,一種境界,一種智慧,世人皆為七情六慾,皆為榮辱得失而動,這個時候世人就會榮辱若驚,得失中驚恐,一驚一乍,矮小懦弱。所謂動心者,在權勢、聲名、金錢和美貌面前很容易就被矮化(很多人在權力比自己大、錢比自己多、長得比自己好看、背景比自己雄厚、名氣比自己大的人面前,基本上都會變成一個唯唯諾諾的傻瓜),很容易就失去自己的自信和膽魄,如果只這樣的人,恐怕連講話都是害怕,更何談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了。一個人如果失去了獨立的思考和反思能力,那麼他的腦袋裡面的知識和思想一定是聽來的,這種人是不會有力量的。同樣這種人也很容易因為一點成功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更容易因為一點失敗和打擊而垂頭喪氣,失去信心。

要懂王陽明,看這兩點就夠了

可是,王陽明為什麼可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呢?因為,他明白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每個人在這個世界遭遇的所有的獎勵和懲罰都是自己給出的”。他人只是一個獎懲的條件,別人只是自己人生的一條道路。任何發生在我們眼前的事件,都可以同時作好和壞兩種解讀,但是,對於這件事的最終解釋權屬於每一個人自己。

正如一個得道高僧可以把一簞食一瓢飲解讀為世間無上的珍寶,而一個世界首富可以把大廈千間,把每月掙20億”視為自己痛苦的根源一樣,我們的價值座標決定了我們對於一件事的解讀,一個人如果把身外之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那麼你就可以通過那些身外之物傷害到他們。

要懂王陽明,看這兩點就夠了

他們也很容易就會受到打擊,很容易就失去原則,很容易就在世俗名利和眼光中搖擺和迷失,這樣的人看問題是膚淺的,做事情是乏力的,很容易就被外界打倒,因此只有不動心者,才是真正的強者,老子說,自勝者強,就是這個意思。擁有不動心的智慧的人,他們做到了真正的人本主義,他們深刻的明白,人就是人,不因山而高,不因海而深,這才是人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才是世間人的常態,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知常曰明”。

為什麼說“一個人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成功”?

因為世人啊,知和行是割裂的,想和做是分開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分離的,道德認知和實際行為是彼此矛盾的,這樣的一顆心其實是長草的,是雜亂無章的,無法像鏡子一樣清晰的如實的映照萬物,所以就是看不清、看不懂、看不透。於是就會“其思也糊塗,其行也昏亂”。

要懂王陽明,看這兩點就夠了

人的知有三種狀態,第一種人為:眼知,第二種人為:腦知,第三種人為:心知

眼知者:不管是書本上看來的知識,還是生活中看過的成敗,或者是自己經驗過的故事,都只是過眼煙雲,不會帶給他們深層的反思和認知,那麼這種人看問題,看別人和看自己都是膚淺的,所以知與行是嚴重分裂的。

腦知者:這種人可能看過很多書,見過許多人,經歷過很多故事,但是這類人對於事物的理解往往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道理層面,他們對事過腦了,也思考了,但是他們沒有測底打通自己,他們重視知識的輸入和儲存,卻忘了任何輸出和使用,所以處於:有心法沒技法,有世界觀,沒方法論,有道,沒術,有腦無心的狀態。

要懂王陽明,看這兩點就夠了

心知者:也就是王陽明所謂的知行合一者,這種人對於知識,書本中的信息,前人的智慧,見過的人和事,自己經歷的東西,他們都會用心去體悟,都會用心去感知,用心去消化;並讓所接觸的知識、思想和智慧在自己身上內化,讓它們流進自己的血液,變成自己的現世行為。不管是知還是行,他們都能達到極致,做到究竟。做到心知者對於世間的人和事,他們往往是心如明鏡,洞若觀火;這樣才能遊刃有餘和行之有效;這種人自然收穫成功而豐盛的人生。

同時,世間的成功學大多都是“功名利祿之學”,而不是人本主義的成功學,一個人的真正成功,不僅僅在於他掙了多少錢,擁有多大的名聲,娶了多麼漂亮的老婆。這些都是基於一種貧窮的成功學,這種哲學是建立在取和佔有之上的。馬斯洛稱之為匱乏性人格。

要懂王陽明,看這兩點就夠了

有一位智者曾經說過:“一個人不管表面上看起來多麼富有,只要他還在不斷的去奪取別人身上的財富,那麼,他依然還是一個窮人;因為他只有取的能力,沒有給的能力;一個人不管他表面上看起來多麼貧窮,只有他還有給與別人的能力,他就是實實在在的富翁”。所以,知行合一,不僅僅在於知識和能力的合一”,也在於人格認知與行為的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