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共建高校: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1、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地处国家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学校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湖北省部共建高校: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1931年,学校前身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在武昌宝积庵诞生,此后迭经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和武汉师范学院等时期。1984年8月,更名改制为湖北大学。2013年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签署文件,共建湖北大学。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哲学C+、理论经济学B-、马克思主义理论B-、教育学C、体育学C、中国语言文学B-、外国语言文学C-、中国史C、数学B-、物理学C-、化学 C、地理学C、生物学B、生态学C、材料科学与工程C+、电子科学与技术C、工商管理C+、公共管理C-。

现有武昌主校区、汉口校区、阳逻校区等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100余亩。

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9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000余人。有3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基地、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2、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省部共建高校: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是省部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和湖北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学校现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0.9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4.07万平方米。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设置有20个教学学院、76个本科专业(75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6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1个学科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C、机械工程B、材料科学与工程B、冶金工程B、控制科学与工程B、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土木工程C-、化学工程与技术B、矿业工程C+、软件工程C、安全科学与工程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C-、管理科学与工程C、工商管理C、公共管理C+。

3、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

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馆藏图书697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湖北省部共建高校: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70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超过60%。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专业型硕士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拥有涵盖10大学科门类的84个本科专业。2018年1月,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民族学、化学和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7年,民族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3。2015年,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2019年,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2135人,各类专任教师142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0.6%。172人入选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计划。近五年学校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988项,其中,国家自科、社科基金286项;争取科研经费2.8亿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6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多年来保持在湖北省高校前4名,湖北省社科基金立项数连续三年居全省前2名,一大批高质量调研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和上级有关部门肯定。学校建成“武陵山减贫与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 等3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实验室、基地、中心)。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法学C、民族学A-、马克思主义理论B-、教育学C、中国语言文学C、化学C+、生物学C-、工商管理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