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兒童“焦慮心理”

即便對於成人來說,焦慮也是一種難以描述的感受,更何況對於那些認知不足的兒童呢?或許有些兒童感受到了自己的心理變化,但是他們沒有足夠的表達能力來描述自己所處的境況。正因如此,一些家長髮現孩子的表現有些異常時,往往只是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孩子調皮、故意為之而已,在無形之中忽視了孩子的焦慮心理,沒有對孩子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最終形成難以收拾的局面。


被忽視的兒童“焦慮心理”

探尋引發兒童焦慮的真相

兒童的焦慮應該引起家長的關注,然而許多家長對引起焦慮的原因並沒有正確的認識。只有找到兒童焦慮的深層原因,才能更好地幫助兒童擺脫焦慮。

焦慮是一種十分普遍的心理和生理狀態,與恐慌、擔心、焦躁、恐懼和緊張等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儘管焦慮在兒童成長中經常出現,可是一旦發生的頻率過高,或是過於強烈,甚至超出兒童的控制範圍,就會變成一種心理障礙。

每個家長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處於焦慮狀態,也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的孩子變得焦慮。通過長期的研究,相關學者認為,焦慮是一種非正常的、不易抗拒的憂慮和恐懼心理。當孩子表現出難以相處、信心不足、學習成績下滑、與家庭成員關係不睦等情況,而且這類情況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時,家長就應該對孩子多加關注,因為他們可能是受到了焦慮的影響。


被忽視的兒童“焦慮心理”

通常來說,兒童會產生焦慮心理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1.恐懼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恐懼都是成長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之一。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事物,如果不能對它們做出判斷並規避可能出現的危險,我們就很難繼續生存下去。從這個角度上說,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實際上是一種保護機制,讓我們小心翼翼地應對可能出現的危險,以免遭受傷害。兒童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對世界的瞭解也逐漸增多,很多之前未曾接觸和了解的事物,會讓他們產生越來越多的恐懼,當這種恐懼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就會變得焦慮。

2.學習

行為主義學派有這樣一種觀點:兒童焦慮是通過學習得來的。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杜拉看來,兒童不但會因為親身經歷產生焦慮,也會因為觀察、學習、模仿別人而產生焦慮。比如,小美本來是一個十分開朗、善良的孩子,可是她的爸爸因為工作壓力大,平日裡總是顯得十分焦慮,說話的態度不好,情緒很急躁,時間久了,小美也慢慢學著爸爸的樣子,變得焦慮起來。

3.對自己認識不足

弗洛伊德開創了精神分析學派,並提出了與眾不同的人格理論。弗洛伊德學說中頗受人關注的一點,便是強調人本能的、自然性的一面,重視對人格及心理方面的研究。在弗洛伊德看來,一個人的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方面。

“本我”是人的潛意識的衝動和本能,是人格中原始的存在;“自我”源自本我,是人格中相對理智而現實的部分;“超我”已經超出生存的基本需要,期望追求完美的自己,是人格中的良知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同時存在於兒童的身體中,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三者間難免出現一些分歧,這會讓兒童難以抉擇,甚至不知所措,進而引發焦慮情緒。

4.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除了行為主義學派和精神分析學派,以馬斯洛和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派也對焦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如果前四種需求長期無法得到滿足,那麼人就會變得焦慮,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變成病態的焦慮。

5.非理性觀念

認知心理學派認為,人們對事件的認知評價是焦慮的誘因之一,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身體或心理做出了危險的認知評價,那麼人體就會自動產生焦慮。比如,小明和小強考試都沒及格,兩個人都很沮喪。小明覺得只要自己努力一下,下次考試成績就會提升;小強則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由此陷入焦慮狀態。這就是兩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產生了不同的認知,結果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精神狀態。

綜上所述,引發兒童焦慮的原因是十分繁多也相當複雜的。無論是內在的心理因素,還是外在的環境因素,都有可能引發兒童焦慮。當然,更加普遍的情況是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共同引發了兒童的焦慮。只有瞭解和掌握引發兒童焦慮的各種因素,才能更好地幫助兒童預防和緩解焦慮。


被忽視的兒童“焦慮心理”

焦慮兒童的思維方式

焦慮兒童的思維方式與常人不同,他們總能感受到細微的危險,因為這種敏感,他們總是習慣於提前排除所有危險,這就難免給人一種“神經兮兮”的感覺。

通常情況下,一家人一起出門時,家長往往會提醒兒童不要忘拿東西,可是對於焦慮的兒童來說,似乎提醒家長才是他們應該做的事情。孩子總問“門鎖好了嗎?”“窗戶關好了嗎?”“東西帶齊了嗎?”之類的問題,這不僅會讓家長感覺煩惱,而且孩子自己也會覺得很累。

其實,兒童並不是沒有注意到自己總是擔心這擔心那,好像對所有事情都不放心,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只能時時刻刻為可能發生的危險擔驚受怕。

瑪麗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孩子,總是時刻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在家長告訴她不要過度關注一些事情的時候,她依然無法放下警惕,常會在某個瞬間因為某件別人看來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感到恐懼和焦慮。

一天,媽媽帶著瑪麗去公園玩,走著走著,瑪麗突然停了下來。

“怎麼了,瑪麗?”媽媽關切地問。

“媽媽,我感覺有人在跟著我們。”瑪麗的聲音有些發抖。

媽媽四下看了看,並沒有什麼可疑的人。

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不止一次了,媽媽為瑪麗的表現而頭疼,卻又不知如何解決。她說:“看到瑪麗的狀況我覺得很擔憂,也很心疼。我想為她做些什麼,可是又覺得無能為力,那種感覺真是糟糕透了。”

對於瑪麗而言,這種情況同樣讓她覺得無可奈何:“每當別人告訴我放鬆心情,保持平和的時候,我反而變得更加緊張;別人對我說事情沒有想象的那麼糟糕之類的話,反倒會讓我覺得更加糟糕。我想很多人都無法理解我,他們或許覺得我有病。實際上我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可是我不知道應該如何擺脫這種困境。”

瑪麗和她的媽媽都應該明白一點,那就是瑪麗的行為是受其大腦支配的,她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按照大腦的指令行事。也就是說,瑪麗焦慮的根本原因在於其頭腦中的思維方式。焦慮兒童的頭腦中有比常人更加敏銳的觸角,能夠察覺到極其微小的危險,甚至是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危險。其導致的結果就是:焦慮的兒童看起來比常人更加喜歡小題大做,甚至是無中生有。

焦慮兒童的這種思維方式是與生俱來的,想要改變並非易事。即便焦慮兒童認識到了自己與常人的不同,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搞清焦慮的前因後果之前,他們只能默默接受自己的思維方式。


被忽視的兒童“焦慮心理”

兒童焦慮症的常見類型

兒童焦慮症有多種類型,瞭解不同類型的特點和表現,有助於我們瞭解兒童的心態,以便為他們提供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和幫助。

焦慮症有許多不同的類型,看似十分繁雜,可是每種焦慮症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根據它們的主要特徵,可以將兒童焦慮症分為以下幾類:

1.特殊恐懼症

特殊恐懼症是對某種特定事物或情景感到恐懼的症狀。研究發現,特定恐懼產生於大腦控制情感的部分,是通過逃避來維持的,只有直面恐懼,並獲得安全感,這種恐懼才會逐漸減少甚至消失。

2.社交恐懼症

所謂社交恐懼症,就是兒童會對社交活動產生恐懼,無法正常地與人進行交流。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兒童,往往會逃避交流活動,與大家相處時,總是十分焦慮。適度的社交恐懼有助於提高警惕性,可是一旦社交恐懼變成心理疾病,兒童就會對整個社會環境都產生深深的恐懼。

3.強迫症

患有強迫症的兒童,頭腦中會反覆出現強迫意念或是做出強迫性的行為。強迫意念是思維層面的展示,強迫性行為則是動作層面上的表現。常見的強迫性行為有:反覆確認門是否鎖了,鉛筆一定要按照特定的順序擺放,衣服必須要擺放整齊,等等。當兒童受到強迫症的困擾時,經常會產生恐懼和不適的感覺。

4.分離性焦慮症

患有分離性焦慮症的兒童,在與主要的看護人分離時,會產生過度的焦慮情緒。哪怕是短暫的分離,甚至在預感到分離即將發生時,他們也會表現出嚴重的焦慮。具體的行為表現有:大哭不止、無理取鬧、死纏爛打等,更有甚者,有些兒童會出現嘔吐、昏厥等情況。

5.廣泛性焦慮症

出現這種焦慮的兒童,對身邊的所有人、事、物都可能產生焦慮,這種焦慮是普遍性的,而且大部分時間都會有所表現,症狀包括緊張、自卑、煩躁等。這類兒童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總是十分關注,而且表現得心事重重,當原來的生活方式或身邊的事物發生改變時,通常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保證,他們才能稍微放心一些。

6.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焦慮症,通常發生在遭受重大打擊和創傷的兒童身上。在遭遇諸如重大災害、嚴重虐待、親人不幸離世等打擊後,兒童往往很難輕易擺脫創傷,時常會擔心災禍再次發生或是沉浸在災禍中無法自拔。這類兒童會表現出逃避行為及感情麻木,對那些給其帶來災禍的場景和人表現出焦慮。


被忽視的兒童“焦慮心理”

焦慮兒童的行為特點

對於知識面不夠廣、經驗不夠豐富的兒童來說,焦慮是一種很難描述的感受,這增加了家長了解和幫助孩子的難度,但是通過孩子的一些行為特點,家長可以初步判斷孩子是否身陷焦慮之中。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焦慮都是不可避免的一種心理狀態。成年人尚可通過偽裝來掩飾焦慮的存在,但是年幼的兒童很難做到像成年人一樣,他們的焦慮往往會明顯地表露在外。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無法瞭解兒童的焦慮感受,所以只能通過其表現出的某些持續性的跡象來判斷他們是否深陷焦慮之中。這些跡象包括滿臉通紅、肌肉緊張、語無倫次等。理解並且關注兒童的這些跡象,對於我瞭解兒童的焦慮感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些兒童的行為,可能與一些抗壓能力比較差的兒童的行為相似,如大呼小叫、四處亂撞、大哭不止、逃離教室、對不良習慣持認同感等,很多人會將兒童的這些表現歸咎為逆反心理,實際上焦慮同樣會使得兒童做出上述舉動。

在一堂科學實驗課上,老師讓李磊幫忙將夾子遞給他,李磊卻把試管遞給了老師。老師並沒有生氣,而是開導李磊說:“李磊,請你幫我把夾子遞過來,現在我需要它,也許等到需要用試管的時候,你可以幫忙遞過來。”

聽了老師的話,李磊氣呼呼地說:“您自己過來吧!”然後,就趴在了桌子上。

李磊的行為讓老師有些尷尬,但是他依然心平氣和。因為他覺得,李磊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是因為他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老師的理解準確嗎?或許很多人都會給出確定的答案,因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焦慮的兒童應該是安靜、緊張、膽小的,像李磊這樣目中無人的情況,顯然和焦慮扯不上關係。可是事實證明,某些焦慮的兒童在對壓力做出過度反應時,同樣會做出固執、衝動等行為。因此,面對李磊的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進行更加細緻和認真的分析,只有找到其行為的直接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解決問題。


被忽視的兒童“焦慮心理”

以下幾條線索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兒童的行為是否受到了焦慮的影響。

●兒童有與焦慮相關的疾病或是社交缺陷。

●兒童固執、缺乏理性、愛衝動、表現緊張,或是看起來應激過度。

●兒童對控制和預測有所偏好。

●兒童的行為出現了前後矛盾的情況。

●兒童表現出完美主義傾向。

●兒童做出躲避、逃離的行為。

●兒童的行為忽然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兒童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總會遇到困難。

在兒童表現出上述情況時,需要慎重地分析一下其心理狀態,看看是不是受到了焦慮的影響。如果證實兒童產生了焦慮情緒,家長就應該採取適當的措施,盡力幫助其擺脫焦慮,使其擁有積極陽光的心態。


被忽視的兒童“焦慮心理”

書名:《兒童焦慮心理學》

出品:竹石文化|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週一凡,優秀家庭教育工作者。大學期間,初涉教育學領域,並因幼年時期的留守經歷而對兒童教育學產生濃厚興趣。由此開始,專心研讀國內外大師的教育理論著作,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近年來,成功創作了多本與兒童教育相關的暢銷書,幫助許多家長走出了兒童教育的誤區。


被忽視的兒童“焦慮心理”

《母子健康》雜誌簡介:

《母子健康》雜誌創刊於1992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日友好醫院主辦。透過嚴謹而感性的編輯團隊,專業並權威的專家顧問,以健康第一的理念,為中國女性提供專業的婦產、兒科等方面的指導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兒健康新知,關注身心協調發展,將醫學常識融入實際生活,與父母一起共創和諧成長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