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圈馬場考

2017年5月24日下午,天格外藍,我獨自駕車直奔兒女山,然後順著西南向的風電臨時路,徑直來到利民鎮歇頭場村東的營盤山,傳說就在這座營盤山樑上蜿蜒盤旋的長城旁,有一座穆桂英圈馬場!

穆桂英圈馬場考

營盤山頂的長城內側果然有處150×100m見方用石材砌築的圍場。

穆桂英圈馬場考

在長城外側有一道約300m長的南北向石牆,少段人工壘築明顯。石牆高約70cm,厚度約50cm,其間還有三處牆體東側的半圓形築體。

根據自我判斷,這是典型的明代長城的擋馬牆(後文詳述),並常常伴有拒馬壕,但在這一段長城還沒發現拒馬壕。

穆桂英圈馬場考

石材牆體東側的半圓形石材築體。

穆桂英圈馬場考

站在營盤山頂長城上的一個馬面(即長城迎敵面的外凸部分),回望山下綿延不斷的長城殘體,不禁感慨萬千!

穆桂英圈馬場考

山下就是歇頭場村。這個陰氣十足、殺氣騰騰的村名並非來的無緣無故。

500多年前,這裡以及這段綿延上百公里的長城沿線,曾經是大兵壓境,刀光劍影,殺聲震天,血流成河,死屍遍野!

穆桂英圈馬場考

這一切都跟明朝中期的一個人分不開的。他就是16世紀中後期,繼成吉思汗之後蒙古人最為強悍的政治家、軍事家單于俺答!

俺答汗(1507年—1582年),阿拉坦是其名字,意思為“金子”。16世紀後期蒙古土默特部重要首領,孛兒只斤氏,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達延汗孫。阿勒坦汗,又譯作“阿拉坦汗”、“俺答汗”。

穆桂英圈馬場考

據史料記載,俺答汗在嘉靖年初期統一蒙古各部後,從遼東半島打到青藏高原!俺答汗崛起於土默川,壯大於豐州(即豐鎮)。他於明朝萬曆6年(1578年)首次冊封達賴喇嘛,在蒙古全面信奉喇嘛教。從嘉靖19年到嘉靖45年的近30年間,幾乎每年秋冬兩季都要進犯明朝,每次犯邊,都會突破雁門關,直搗太原、晉中一帶,一路燒殺搶掠,最嚴重的一次,在關內了殺了20多萬人!然而,每次發動戰爭的首當之地,就是大同鎮和山西鎮,利民堡就處於這數十次慘烈戰爭的戰略要地上。

穆桂英圈馬場考

之所以要提俺答汗,就是因為利民堡的命運與俺答汗密不可分。

據利民鎮提供的資料,利民堡始建於北魏,朔州在北魏時期為京畿之地,利民堡就成了畿上塞圍。抵禦突厥時,唐衛國公李靖在此駐軍,利民稱為獅子坪。宋遼對峙時期,民間傳說利民堡是穆桂英屯兵之所,並稱穆家寨,在長城北20多里的野豬口,也有一處城垣叫穆柯寨。大元帝國時,利民堡叫達沐河,到明代成化17年(1481年,與建平虜城同年),建利民塞,嘉靖19年(1540年)因戰事吃緊,改稱利民堡,並砌石包城,成為內長城中唯一的一座石頭城堡。

穆桂英圈馬場考

由於俺答汗不斷犯邊,嘉靖初戰事頻仍,迫使嘉靖帝在偏頭關、寧武、雁門三關建立完整的防禦體系和完備的軍事建制定製。當時,鎮城為寧武關城,總兵駐於此地,居中調度,防秋移駐陽方口,防冬移駐偏頭關,副總兵駐老營堡。

穆桂英圈馬場考

利民堡的戰略地位,起初並不是很高。嘉靖19年突然地位升格。

明朝的軍事形制為鎮、道、路、堡、塞。嘉靖時,代州、寧武為東路,利民堡為中路,偏關為西路。利民堡戰略地位可謂相當!

嘉靖十九年,總兵駐於寧武關。嘉靖二十一年,設中路右參將駐利民堡。本路在八角堡、神池堡、寧武關、盤道梁堡設守備,五堡及其下轄若干堡寨。唯獨利民堡從守備提升為參將。從一個側面告訴後人,當時,俺答汗的大軍選擇利民堡為突破口,利民堡由此頻頻出現在嘉靖帝眼前,大明守軍敗多勝少,併成為大明的痛!

明朝的軍事指揮體系為總兵官、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守備等銜。

利民堡原來僅設守備,嘉靖21年提格為右參將,僅次於老營副總兵。說明這裡的戰爭規模越來越大了!

穆桂英圈馬場考

當時的利民堡隸屬於寧武道。 據《寧武府志》載:利民堡“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巡撫秦紘築,以指揮守之。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中丞陳講設守備。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甃石”。

穆桂英圈馬場考

利民堡地處盆地,所轄地域區域平坦,無險可守,利於蒙古騎兵馳騁,俺答汗正是瞅中了這個薄弱之處,每每把利民堡作為突破口。因此在此設置利民堡及下轄堡寨,使其沿長城邊牆依次排開,軍事地位隨之提升,利民堡左右分佈著密集的汛地、墩臺、烽燧,構成了一個完整縱深的防禦體系。

穆桂英圈馬場考

從這段長城的馬面密集度就可知利民堡轄段的重要程度已為最高級別。按明朝的長城形制,即使重要牆段也為80——120m設馬面,而營盤山上的長城馬面僅為50m!

穆桂英圈馬場考

那麼這裡究竟發生過多麼大的戰事呢?

據明史記載,嘉靖時期,俺答汗每次秋犯或冬犯時,都是以十萬計兵馬進犯的。明朝中期以防禦為主,俺答汗屢屢犯邊大獲全勝,嚴重挫敗傷及了大明王朝的士氣和國運。

明朝的戰果是以敵我雙方的首級為計的。山腳下的歇頭場經歷過多少戰事已無從考察,但從它村名的變遷即可知這裡戰事的慘烈和悲壯。歇頭場原來叫殺頭場,據史料記載,嘉靖27年(1548年)的一場大戰,就有3萬多將士陣亡!村東山窪裡如今還時不時有白骨骷髏露出地面!

由於血腥味兒太濃,又不能隨意改變歷史之殤,後改為歇頭場。

穆桂英圈馬場考

利民堡的淵源涉獵了,歇頭場的出處也有來頭了,那麼,這裡的百姓為什麼會把營盤山上的這一處石砌圍場叫穆桂英圈馬場呢?

穆桂英圈馬場考

在營盤山頂遠眺,向南不到40km就是要塞陽方口,向東南百里遠望就是名關雁門關,向北百里是偏頭關,這裡是三關要塞的中腰之處。

北宋宋遼大戰時期,楊令公楊繼業的殉難之處就在營盤山東南方向10多里的狼兒村狼兒山!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在中國正史中並無此人。是歷代民間的藝術虛構人物。

60年代初期,在北京密雲水庫附近穆家峪參加社教運動,當地老鄉就介紹此處乃系當年穆桂英所居的穆柯寨,還講了不少穆桂英軼事,並以此引為自豪。其實,所謂穆柯寨,在山西繁峙、渾源、朔州都分別有遺址。今山西離石西崖底村還有穆桂英墓在焉。她的傳說和遺事遍及雁門關南北 。

穆桂英姓名雖未見史冊,但並非無此人。據稱“楊文廣之妻慕容氏,武藝高強,英勇善戰,遼兵將均畏之”(《保德州志》)。又據該志說,慕容氏家鄉在保德州的穆塔村,而慕、穆姓音貼近,所以,學者認為,“《保德州志》未載其名,後人可能除改其姓氏外,還給她起了民間通用的‘桂英’這一名字,以取其流傳的方便。

穆桂英圈馬場考

因此,所謂穆桂英圈馬場之說也只能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了。

穆桂英圈馬場考

而眼前營盤山頂的這座石砌圍場又是什麼呢?

很明顯,圍場緊依長城,北牆和東牆即長城本身。圍場位處山頂,只開西門,居高臨下,視野寬闊,位置隱蔽,易守難攻,是典型的屯兵之所。如果說,在戰事正緊之時,作為打仗指揮機關,用作傳令佈陣不失為最佳位置。

穆桂英圈馬場考

從圍場建築本身來看,圍場牆體高一丈有餘,牆底寬3米餘,頂寬2米左右,牆體構建全部為就地取材的石材,西門為石揎式,構件為人工鏨鑿,尺寸為40×85×10cm不等。

穆桂英圈馬場考

西門牆體石材構件。

穆桂英圈馬場考

整個圍場面積約10000多平米。

穆桂英圈馬場考

圍場內除了南牆一角有一2×3m的單孔窯洞外,未見其他建築,或許當初作戰時期的建築早已毀於戰火。

穆桂英圈馬場考

正是這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單孔窯洞的存在,更像一個養馬場。

穆桂英圈馬場考

向東南向延伸的長城遺址。下面是一個緩坡,靠近長城一側隱現擋馬牆遺蹟。

穆桂英圈馬場考

這是東側牆體(亦為長城牆體)遺蹟。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圍場南側長城馬面遺蹟。

穆桂英圈馬場考

石砌長城牆體遺蹟。

穆桂英圈馬場考

何為擋馬牆?擋馬牆就是在作戰頻繁的長城地段,壘築2米高的一道石頭牆,可有效阻擋蒙古騎兵的直接衝擊。這是圍場南的石砌長城牆體遺蹟。

穆桂英圈馬場考

這是南牆內測。

穆桂英圈馬場考

依然還有一丈高的西牆及西門。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圍場內遺留的較大石頭,是否當時的建築構件已無從認定了。

穆桂英圈馬場考

這就是緊靠南牆的單孔窯洞。

穆桂英圈馬場考

窯洞內空空如也。

穆桂英圈馬場考

站在長城轉彎處圍場最北端俯瞰圍場。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在圍場南長城內側仰視圍場。

穆桂英圈馬場考

南牆外側只剩不大一處石砌牆面。

穆桂英圈馬場考

在西門內側可遠視歇頭場方向的長城。

穆桂英圈馬場考

帶著滿滿的收穫,該下山了!沒料到美景一個接著一個!於是,大快朵頤,一頓鏡頭饕餮……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利民堡是當代朔州攝影師們的關注熱點,隨便這麼一按,就是一個光與影的美景!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利民堡的野雞很張狂,攔路不說,居然敢……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這是一個繁殖的季節,雌雄總在一起。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就在這個血腥味兒最濃的地方,在一隅發現了難得一見的野生黃玫瑰!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穆桂英圈馬場考

雖然這是一次非常淺薄的幽古憑弔式的現場考察,面對歷史的遺存遺址,不管你有何作想,忠實地接近於真實歷史的闡述方為後人的第一選擇!

穆桂英圈馬場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