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淺析古代刑罰中“流放”之刑

導語:

只說董超、薛霸將金子分受入已,送回家中,取了行李包裹,拿了水火棍,便來使臣房裡取了林沖,監押上路。……董超道:“你好不曉事!此去滄州二千里有餘的路,你這樣般走,幾時得到。”

在《水滸傳》第八回中,講述了林教頭因中了高俅設下的陷阱,帶刀誤入白虎節堂,開封府會審,被刺配流放到滄州道的故事。而“流放”作為一種刑罰,則是我國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流放”之刑在我國曆史上,很早便出現了。早在《尚書.舜典》中就有記載,傳說舜帝曾與周邊部落氏族大戰,戰爭勝利以後“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分別把共工、驩兜、三苗、鯀這些周邊部落的首領,流放到幽州、崇山、三危、羽山等地,在處罰流放了他們幾人之後,其他部落氏族都害怕而臣服於舜。

雖然古籍的真實性難以考究,但是至少證明了“流放”一刑起源很早,而經過秦漢南北朝的發展,隋唐時期“流放”正式成為“笞、杖、徒、流、死”五刑制中最重要的中心部分。從此流傳到清朝末年,影響了古代刑法幾千年。


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淺析古代刑罰中“流放”之刑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一般何罪會被判處流放


“不忍刑殺,流之遠方”,流放同樣也是刑殺大罪。從我國古代刑法制度的發展不難看出,隨著社會形態的改變,處罰手段也在不斷進步。秦漢甚至更早以前,刑罰多意味著流血,如果在那時候走在街上你會見到臉上有紋身的人,還能見到沒有鼻子,沒有腳趾頭的壞人。因為當時的刑罰主要以“”墨(黥面刺字);劓(割掉鼻子);剕(斬腳趾頭);宮(閹割男性);大辟(斬首砍頭)”為主,最著名的受刑者,便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先生。

到了魏晉隋唐時期,社會進步至使砍頭越來越少,而“流放”作為一種即能保證處罰力度,又能體現儒家仁愛思想的刑罰方式被廣泛採用。

“流”在五刑之中,地位僅次於“死”,就意味著“流放”同樣不是簡單的小罪。從處罰效果來看,古代人們多是以宗族為依託,個體的生存離不開環境,當一個人被剝奪社會關係,被髮配到環境惡劣,物資缺乏的新環境時,往往是很難生存的。

我們重新看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這林沖本是京城禁軍教頭,類似於現在的駐京部隊教官,因為妻子之事得罪了高衙內。高衙內與杜虞候設計,假以高太尉之名寫信傳喚林沖,林沖帶刀誤入白虎堂,被早已埋伏好的士兵拿下。白虎堂對於不瞭解宋史的朋友來說可能比較陌生,白虎象徵戰爭,白虎堂為古代軍機重地,相當於現代的軍備司令部。對外作戰,一級機密。

“林沖心疑,探頭入簾看時,只見簷前額上有四個青字,寫著:“白虎節堂。”林沖猛省道:“這節堂是商議軍機大事處,如何敢無故輒入!”急待回身,只聽得靴履響,腳步鳴,一個人從外面入來。”

中了圈套的林沖被關押在開封府,按理應被判處斬,幸虧開封府尹清正,但又不敢得罪高俅,這才判了林沖“殺威棒”+“刺面金印”+“流放滄州”大罪三件套。

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淺析古代刑罰中“流放”之刑

宋公明刺配江州城


一般流放都會發配到何地


在唐朝,流放會以罪行的程度被分為三等,分別是以首都長安為起點分為流放三千里、兩千五百里與兩千裡三個級別。而地點則以雲貴,劍南(四川),嶺南(廣東廣西)三個地方為主,究其原因在那時候,南方被稱為蠻夷之地,潮溼、瘴氣條件可以說十分惡劣。例如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寵臣李義府晚年失寵,被流放到巂州(四川西昌),他的兒子李湛則被流放到廷州(今屬廣西)。

“流放”刑罰的高潮,應該算是在宋朝,宋朝用兵較多,流放多為充軍。所以在各駐軍所在之地都建有府牢,充斥被充軍發配之人。在水滸傳中,豹子頭林沖被髮配到的滄州道,宋江被髮配到江州,盧俊義被髮配的沙門島等。《水滸傳》是以宋仁宗至宋徽宗這段時間為背景,當時的滄州道正是宋遼國境交界的地方,宋太宗年間,人們熟知的楊六郎駐紮於此。由此可見,水滸傳中的滄州應該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滄州市舊城西北處。

明清時期,流放之度趨於平常。由於對北方的控制力度較小,明朝多流放罪人到南方一帶;而因為清朝原為女真族根基在關外,則多流放罪人東北一帶。最著名的網紅流放地“寧古塔”,在清宮劇中耳熟能詳。例如《甄嬛傳》裡面女主角甄嬛的父親甄遠道,就是因為被人誣陷而被流放寧古塔,這寧古塔是黑龍江治下的一個地區。

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淺析古代刑罰中“流放”之刑

被流放到邊疆的犯人


一般都是哪些人被流放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三閭大夫屈原稱得上是,除共工等上古被流放人物以外,被流放的第一名人了。因為政見不同,屈原曾兩次被流放,可見在古代流放的大多是為官之人。

而文人騷客,作為官員的主要來源,再加上多有個性,逐漸成為了唐宋“流放大軍”的中堅力量。沒被流放過,你都不好意思說你是個文化人。北宋的詩人王鞏因烏臺詩案貶賓州(今廣西賓陽);唐朝時宋之問被流放欽州(今廣西欽州),賜死桂州;北宋的黃庭堅因新舊黨爭被流放廣西;還有北宋秦觀因新舊黨爭被流放橫州(今廣西橫縣)……

“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良,稱為天下奇才。”——《宋史》

能夠有如此高的讚譽,這個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蘇軾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還是美食家。他出身名門,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三蘇”。蘇軾早年參加科舉考試,憑藉一篇文章得到了歐陽修的大加讚賞,一時明噪京城。可是好景不長,因為站在了王安石變法的對立面而被排擠,被貶離京。

在蘇軾四十三歲那年,發生了一件改變他一生的事,那就是“烏臺詩案”。元豐二年,蘇軾被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的他寫了一封信給宋神宗。蘇軾是個文人,給皇上上奏寫文章也不忘帶點詩人色彩。可能是詩中抒發個人情感的文字太多,於是被王安石的新黨抓住了把柄。新黨眾人上書神宗,參奏蘇軾諷刺政府,愚弄聖上,文字中暗藏諷刺之意。

三個月後,“烏臺詩案”案發,蘇軾被流放黃州,受牽連者達數十人。但是正是這被流放的日子裡,蘇軾創作出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句。

十九年後,已經六十二歲的蘇軾再次被流放到荒涼無比的儋州(海南島儋州)。據說在當時流放儋州,是僅次於滿門抄斬的重罪。

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淺析古代刑罰中“流放”之刑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為什麼流放途中鮮有人逃跑?


上文已經說了,流放可以說是僅次於砍頭的重罪,一是路途遙遠,一路上說不定就性命不保;再一個是到了目的地還要做苦力,不是開荒種菜,就是戰場殺敵。那麼就會有人問了,那些一路上為啥不選擇逃跑呢?說到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先討論討論其他的。

第一,到底能不能跑?在古代流放可不是開卷考試,不是說靠你的自覺程度,流放犯人無論多少,那肯定是有衙役或者士兵看守的。再加上流放不是徒步旅行,一般犯人都會加上枷鎖,甚至會帶上腳鐐。幾十斤重的東西,敢問你如何跑的掉呢?

第二,能跑到哪去?一般的流放之人,臉上都會加上烙印,這就像臉上寫上了壞人兩個字。再加上古代基層戶籍管理還是蠻嚴厲的,你跑到哪裡都躲不過基層“朝陽群眾”的眼睛。

第三,有沒有後顧之憂?古代一般的流放,大部分都是必須帶家眷的,拖家帶口一大隊人,你說有人願意捨棄妻兒跑路嗎?再說古代是宗族社會,還有門生制度,一個人跑路,一幫人等著一起受罰。所以,沒有願意牽連他人。

再加上古代君臣綱常思想超前盛行,那都是認罪願罰的好漢爺。例如豹子頭林沖,他身為八百萬禁軍棍棒教頭,武功高強。兩個看守自然不在話下,甚至一路上兩個看守還多次想置他於死地,他卻都沒有逃跑。一路上老老實實,來到了發配之地滄州,也都是這個原因。

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淺析古代刑罰中“流放”之刑

身帶枷鎖的流放犯


結語:

流放作為一種刑法制度,既解決了邊遠地區戍邊將士少和荒廢土地開發問題,有是刑法變得不再那麼血腥,雖是流放但是遇上大赦天下或者平反戡亂,還能有個東山再起的機會。是社會進步、法治進步的一大體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文學領域的發展,畢竟那麼多經典詩句都是作者被貶、流放之時所寫所作。

另外、據說八仙過海的故事也與流放有關哦。

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淺析古代刑罰中“流放”之刑

歷史神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