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如何培養“天才”的角度出發給教育者提供思路

前言:《爆裂鼓手》是2014年由好萊塢出品的一部音樂片,雖然網上有很多人稱這部電影為毒雞湯,反勵志,但我更覺得它是一部叫我們客觀的去看待怎樣成為“天才”,如何走向成功的電影。

本片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是首次指導電影,該片就在全世界各地的電影節上廣受好評,並獲得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剪輯和最佳混音獎三項奧斯卡及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編劇本提名。豆瓣評分8.7分。

故事主線很簡單,講述了一個在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的,性格內向、熱愛爵士樂的男孩安德魯,為了成為最偉大的爵士樂鼓手,遇到了同樣想要培養一名偉大樂手的嚴厲教師弗萊徹,兩人相愛相殺,小男孩最終為了捍衛自己的夢想和尊嚴,而努力奮鬥,最終超越自我的故事。

安德魯考上了紐約最好的音樂學院學習打鼓,他一直希望能進入被傳為天才導師的弗萊徹指揮的爵士樂團,接受他最好的指導。進入樂團後他付出了無比的艱辛,可後來卻陰差陽錯毀掉了比賽,失去了核心鼓手的位置,並被懷疑遭受到弗萊徹的精神折磨。安德魯的認可導致弗萊徹失去了做導師的資格,也讓弗萊徹失去了找到偉大樂手的機會。為了報復,弗萊徹誘惑安德魯去參加一場可以決定安德魯命運的演出,卻告訴給安德魯錯誤的演出曲目,毫無準備的安德魯在慌亂的第一曲演奏之後,決意堅持演出,並在第二曲表演中迸發出了無限的激情與魅力,他打鼓的高超技巧和堅不可摧的自信,贏得了弗萊徹的肯定,最終師生二人一笑泯恩仇。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來分析一下,為何安德魯這樣一個性格內向、乖僻,不喜與人接觸的,看起來有些失敗的小男孩,卻能在弗萊徹的威逼下成就自己,成為世人眼中的天才,終於獲得了成功。在我看來安德魯之所以能夠最後走向成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來解讀。而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基於《爆裂鼓手》中飽受爭議的弗萊徹的教育方式,和師生二人相愛相殺的故事,我會談談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焦慮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在遍地的“天才的教育”模式下,是否應該更多的反思自己,找到更好的成功教育模式。


《爆裂鼓手》|從如何培養“天才”的角度出發給教育者提供思路


01、第一階段“嶄露頭角”,成功需要助力,需要有勇氣去展示自己,這首先要有強大的自信,而自信來源於對自己能力的深刻認識

影片的開始,安德魯獨自在學校的排練室練習打鼓,他心中暗暗的希望能夠被傳奇導師弗萊徹收入麾下,進入他的爵士樂團成為鼓手。偶遇安德魯的弗萊徹並沒有當場肯定他的能力。安德魯很失望。但失望的男主並沒有輕易放棄,而是更加刻苦的去練習。而在之後的相遇中,弗萊徹給了安德魯一次當替補的機會。

在這裡有一個小細節,弗萊徹告訴安德魯第二天早上六點在排練室的門口等他,可是安德魯卻因為鬧鐘失效而遲到了,所以他沒有得到弗萊徹的樂譜。這在他招收第三個鼓手並給了他樂譜的時候,才給了觀眾一個清晰的提示,為什麼弗萊徹要求安德魯六點來到排練室,弗萊徹卻沒有出現。

因為弗萊徹是個有極端控制慾的人,特別是對時間和音樂,要求極端精準。這也為他之後對節奏極端的要求提供了註解。

在休息時貼心和煦的交流之後,在課堂練習中,弗萊徹就把初來乍到的安德魯罵哭了,因為安德魯的拍子沒跟對。弗萊徹對樂手的標準是,

如果你行,證明給我看,如果不行,你就滾蛋。

想要成為核心鼓手的安德魯,拼命地練鼓,打到手掌磨出水泡,甚至出血,他一層又一層地用創口貼貼在傷口上,繼續練習。一定要達到要求。

而在這個過程中,弗萊徹又招來了新人,隨時可能頂替安德魯樂隊核心鼓手的位置。

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往往也面臨著如此的現狀。前有堵截,後有追兵。面對著好像永遠也越不過去的知識的高峰和無止境的學習內容,還有不斷追上來的後來者,我們的成長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無時無刻不承受著壓力。但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這樣種種的壓力,我們便可能習慣呆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也就很難取得更大的進步。

《爆裂鼓手》|從如何培養“天才”的角度出發給教育者提供思路



02、第二階段。“奮勇直追”不顧一切追趕目標,為了達到目的,安德魯可謂放棄了一切可放棄的人生。

為了保住自己的核心鼓手位置,能有更進一步的進步,取得更輝煌的成就,達到自己夢想中的目標,安德魯可以說是放棄了除了打鼓之外的一切。 本來他與在外打工的先結識的女朋友的感情已經穩定發展了,但是因為他認為談戀愛會讓他練習打鼓時分心,所以他安德魯狠心與女朋友分手,決意走上這條孤獨的道路。在家庭聚會中,他也表達了他對世俗生活的不屑,他只追求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成就。

在和爸爸的同學的朋友的聚餐中,他認同即便只能燦爛的活到34歲,也比活到90歲卻碌碌無為而強。

人世間的事沒有一帆風順,成功也並不是水到渠成的。更不是你付出了,就一定會有收穫。

在一次趕去表演的路上,安德魯乘坐的客車輪胎爆了,無奈之下安德魯只得自行驅車前往,結果因將鼓棒落在了車上。而專制的弗萊特不同意別人將鼓棒借給安德魯,安德魯只得驅車找回鼓棒,而就在這個時候,他出了車禍。滿臉是血的安德魯為了不影響演出,堅持來到了舞臺上,可他根本無法完成演出,這意味著,他失去了繼續在弗萊徹樂團深造下去的機會。

而就在這之後,安德魯也得知了前文交代過的一個音樂才子的死亡真相。在之前的一次排練中,弗萊徹曾緬懷過他的一個學生的去世,他說這個孩子是因車禍去世的,但實際是因為自身在音樂上無法再前進一步因自己的抑鬱而自殺,校方懷疑這與安德魯的經歷相似,這名死亡的學生在精神方面遭受到了弗萊徹的折磨。

校方追問安德魯是否也經歷過這些?安德魯也對自身所接受的這種非人的折磨產生了懷疑,這種教育方式是否真正的有益於他以後成功的走上音樂家的道路,他認同了這項指控。

而弗萊特也因此失去了在學院裡繼續指導學生的資格。

安德魯也放棄了他的夢想,過起了平凡人的日子。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會不斷的迷茫懷疑自己,我們是否走的就是正確的道路,是否這樣才能夠達到成功的彼岸,才能夠完善自己才能夠實現夢想?這是一個無解的命題,我們無法進行多次多種的嘗試,得知哪一種才是最適合某個人的方式方法。我們只能認命,承認自己不是天才。然後放棄夢想。


《爆裂鼓手》|從如何培養“天才”的角度出發給教育者提供思路


03.第三階段。“永不放棄”,真正的天才不是一生下來就知道自己就能成功,就能實現所有的夢想,而是在他付出了十二萬分的努力後,成功了,人們才承認他是天才。

車禍後回家休息的安德魯遠離了他的音樂夢想。

可他的心裡卻又無法全然的放下。直到一次無意中,他又去看了弗萊徹的演出。

而在一曲終了之後,弗萊特也發現了安德魯,他邀請安德魯一起喝點兒東西。

在這一場電影的重頭之戲中,弗萊徹向安德魯闡述了他的夢想,他想像以前發現偉大的薩克斯樂手查理的鼓手一樣,成為一名伯樂,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匹千里馬。而如何成為一匹千里馬,不是那種差不多了,挺好的,就滿足了,而是不斷逼迫自己去成為更好的自己。他希望他的教育理念能讓懂的人懂,而不懂的人也許永遠都無法理解。

如果不能承受他的教育方式,只能證明他還不夠條件成為那個天才。

之後他邀請安德魯去參加一場大型晚會的開場表演。他知道想成為偉大鼓手的安德魯無法拒絕。

安德魯最終走上了這個對於他的一生來說,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場演出的舞臺。

可這卻是一個圈套。因為弗萊徹告訴他的是錯誤的曲目。

茫然失措的安德魯只能隨著樂隊的節奏進行演奏。弗萊徹其實知道是因為安德魯的告發,他才失去了他最珍貴的成為導師的機會。所以在這裡他是決心要讓安德魯從此不能再在音樂界立足的。

而備受打擊的安德魯在這時小宇宙爆發,他不認輸,擁抱了自己的父親之後,他重新回到了舞臺之上,拿起了鼓棒,開始演奏一曲精彩的曲目。無奈之下,弗萊特只好順著安德魯的旋律進行指揮,但隨後他也被安德魯精湛的技藝所征服,也終於認可了他的努力和他的成績。影片帷幕在師徒倆的相視一笑中悄然落下。

《爆裂鼓手》|從如何培養“天才”的角度出發給教育者提供思路


04.我的思考。

記得曾經看過一段對朗朗的採訪,是否痛苦教育才能讓孩子成才。朗朗也坦言曾想離家出走,逃離父親的逼迫,可如今他感謝父親對他的嚴格要求。可我們看到了被嚴格教育下被稱為“天才”的郎朗,那那些同樣接受了嚴酷的教育,卻沒有成為“天才”的孩子們呢,他們又如何了呢?如何教育孩子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作為孩子的父母或者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應該認同弗萊徹的這種極端嚴苛的教育方式?

第一,羅胖在他2020年的跨年演講裡說過,教育的本質是人點亮人。那麼我們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明確,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在《爆裂鼓手》中,安德魯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偉大的鼓手。而他的導師弗萊徹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偉大樂手的導師。 我想弗萊徹,是想通過他的這種極端的對學生的諷刺、嘲笑,對人格的侮辱、打擊來激勵學生不斷的去追求卓越追求更好的自己。 他認為如果一個人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而蒙羞,無法進一步去成長,那麼他也就不是做天才的那塊料,他也就放棄了這個學生。 這對於他來說,可能並沒有什麼損失。 就像很多對學生實施體罰的老師一樣,我努力過了,你不成才,與我何干? 我認為歸根結底是我們的目標設立錯了。

一個偉大的導師,他的目標應該就是教會他的學生如何去成就偉大,而不是通過打擊讓他成就偉大。

第二,我覺得是要因材施教

孩子要發自內心的去熱愛,去想要得到這樣東西,只有熱愛才能激發出孩子無限的潛能。

電影中的安德魯在進入大學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爵士樂鼓手的基礎。而且他有著明確的目標,想成為一個偉大的鼓手。

有了這個明確的目的,再加上合適的指導,和刻苦的訓練,我想他想不成功都難。

可反觀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孩子是,趕鴨子上架,是在環境逼迫或者家長的逼迫下被迫的進行某一項特長的訓練?

我有一個朋友,他早早的就拿到了長笛的滿級。可是他跟我說,在他得知考試通過,以後都不用再考試練習的那一刻,他就把笛子摔成了兩半,併發誓這一輩子再也不會吹了。

這樣從小因為被逼迫學進行了學習,長大了以後發誓再也不碰的例子,是不是正好說明教育的失敗?

對於內心真正熱愛的技藝來說,有自己發自內心的熱愛,有老師正確的指導,在方向上的指引有刻骨銘心的練習。這才是我們走向卓越的必經之路。

第三,真正重要的發自內心的自信,而不是結果。

在安德魯第一次參加弗萊徹樂團的排練中,弗萊徹曾因為樂團演出中有一個跑調的聲音大發雷霆。

他希望跑調的那個樂手能自己承認,這樣他會給他重新再來的機會。

可是一直都沒有人主動站出來。

弗萊特指向了一個小胖子,說是他在跑調。小胖子無語。弗萊徹讓他離開了樂團。

之後弗萊徹說,根本就不是這個小胖子在跑調,而是另一個人。可是這個小胖子都不知道自己的演奏是不是真正的在調上。所以他也沒有資格繼續留在這個樂團裡。

安德魯在剛開始的時候也沒有這個自信。可隨著他技藝的精進,他能夠知道自己究竟是哪裡做的好或不好。

所以我們要培養的是對自己的自信,但不是盲目自信,這來自無比強大的能力,當水平足夠高了,才能知道是不是真正到達了想要的目標。

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給學生提供的,應該是這樣一個讓他們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自信的平臺。


《爆裂鼓手》|從如何培養“天才”的角度出發給教育者提供思路


結語:

《爆裂鼓手》這部電影我是懷著既沉重又興奮的心情看完的。

我相信每一個像安德魯一樣曾經歷過,這種高壓態勢的極致的學習的人,都會從中與他生產共鳴。

也許我們最後並沒有像他一樣,能有一場改變人生的演出的機會,但是如果你走過了經歷過了那段黑暗的旅途,你會感謝那段經歷讓你得到了成長。

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我們有更好的方式能夠一樣走向偉大。

只需要,認準目標,勇往無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