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將欲歙之,必故張之


老人言:將欲歙之,必故張之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菜根譚》

予人恩惠要從淡薄逐漸變豐厚,假如開始豐厚而逐漸變得淡薄就容易使人生怨而忘了這恩惠。

《道德經》有言:“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無論社會怎樣發展,利益關係都是人際關係中的重要部分。我們都不是聖人,不可能無慾無求。正因為這樣,給人好處就成為人際交往中一種很重要的策略和手段,是開發利用人際關係資源最為穩妥的靈驗功夫。

但我們必須注意,在給人好處時要“自淡而濃”。也就是說,在給人好處的時候,要一點一點給他,由少到多。如果一開始給的多,最後給的少,對方就會忘掉你前面給他的好處,甚至為你給的少了而生氣。所謂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就是這個道理。

老人言:將欲歙之,必故張之

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這個道理。

從前,有一個心地非常善良的人,為了救濟一個因跛腳而吃不上飯的人,就每天親自給他去送飯吃。第一天,見到這麼好心的人,這麼可口的飯菜,這個吃不上飯的人非常感激,不禁淚流滿面。

這個好心的人也非常高興,畢竟是積德行善!周圍的人也都對他樹起了大拇指。第二天又送,第三天又送,連續送了29天,到了第30天的時候,送飯人的老婆病了,忘了送飯。這個跛腳的人非常生氣,一副暴跳如雷的樣子說:“什麼時候了,還不給我送飯?想餓死我嗎?什麼大善人,我看就是大騙子。”

開始即使再好,如果最後出了差錯,你在對方心中的印象就會大打折扣。就像上面的例子中,就因為忘記了一頓飯,受恩的人就與施恩的人結下了怨恨。因此,在施恩的時候,要自淡而濃,適可而止,循序漸進,如果一開始就施恩無度,先多後少,一旦把人們的味口調起來後,就會把先前的恩惠忘得一乾二淨。

老人言:將欲歙之,必故張之

現實生活中,由於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導致親情、友情逐漸淡遠的情況並不少見。

在銀行工作的徐芳,一向很寵小姑子,結婚時買衣服、化妝品都要給小姑子一份。平時單位有什麼活動,都邀請小姑子一起參加。小姑子手頭緊了,向她借錢,她也從來沒有拒絕過。

最近,她小姑子談戀愛,男方的媽媽堅決不同意,嫌她小姑子家是普通工人家庭,沒地位,除非陪嫁超過二十萬元。

徐芳新近貸款買了一套房子,預備從一居室裡搬出來。她小姑子說借這套房子住幾年,騙過婆婆。

徐芳說:“我可以幫你湊錢,但房子不能給你住。”

小姑子說:“不用,我看錯人了。”摔門走了。

從此,小姑子和嫂子見面後形同路人。

老人言:將欲歙之,必故張之


開始時給人的少,後來漸漸的多,超過心裡期待,人就會高興;開始的時候給人很多,後來漸漸的少,心裡沒有得到滿足,人家就怨恨。

如果徐芳最初不是那樣對小姑子百依百順,現在不答應她近似無理的要求,又有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