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人生歲月

少年經歷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祖籍邢州堯山 ,唐朝開國皇帝


李世民李世民於公元598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農曆十二月戊午日(一說公元599年,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別館,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李世民4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位自稱會相面的書生,對其父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您有貴子。”當見到李世民時,書生竟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李淵便採“濟世安民”之義為兒子取名為“世民”。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聰明果斷,不拘小節,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13年(隋煬帝大業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為妻 。公元615年(大業十一年),李世民參加雲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15年(大業十一年),李世民參加雲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


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父親李淵出任晉陽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並隨父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

擁父起兵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公元617年(義寧元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農曆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農曆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統一天下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親自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劉武周在與李唐王朝的交戰中,曾大破李元吉,席捲晉陽,但不久為李世民所敗,劉武周棄幷州,北奔突厥


  •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竇建德武德四年(621年),為了拯救鄭王王世充,帶兵攻打虎牢關,為秦王李世民所敗和俘虜,押解長安處死。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19年廢楊侗,自立稱帝,國號鄭,年號開明。公元621年,李世民擊敗王世充,鄭亡。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 其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公元621年(武德四年)農曆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玄武門之變——殺兄滅弟屠侄囚父玄武門之變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 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


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李建成曾經下毒謀害李世民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建立後,裴寂擔任尚書右僕射,封魏國公,曾征討宋金剛,雖大敗而回,但仍深受寵信。此後升任左僕射、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王珪唐朝建立後,歷任世子府諮議參軍、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為隱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後因楊文幹事件被流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薛萬徹因征討梁師都有功,授車騎將軍,隨羅藝四處轉戰其他起義軍,投入太子李建成幕府,受其賞識


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杜如晦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積怨頗深,杜如晦與房玄齡一起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事成之後二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秦叔寶被唐高祖李淵安排到秦王李世民府上任職。李世民對秦瓊的英勇早有耳聞,對他十分禮遇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尉遲敬德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段志玄玄武門之變時,段志玄拒絕太子李建成的引誘,扶助李世民登上帝位,升任左驍衛大將軍,封樊國公。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侯君集後入秦王府隨李世民征戰,立下戰功,逐漸被李世民賞識,後與尉遲恭力勸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王君廓率眾歸附唐朝,授為上柱國、右武衛將軍,進爵彭國公。隨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劉黑闥,鎮守幽州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陳叔達拜丞相主簿,封漢東郡公。唐朝建立後,歷任黃門侍郎、納言、侍中、禮部尚書,封江國公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長孫無忌唐高祖起兵後,無忌前往投奔,並隨太宗征戰,成為其心腹謀臣,後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靖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去世後諡曰景武,陪葬昭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徐世勣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宇文士及隨從秦王李世民征戰四方,頗有功勞,拜中書侍郎,封郢國公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 。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 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


統治歲月——貞觀之治

因隋末戰爭而人口銳減,公元628年(貞觀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萬戶人口,李世民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叮嚀自我剋制慾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患病駕崩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藥導致暴疾 ),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諡文武聖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加諡文武大聖皇帝,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不拘一格降人才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高士廉授雍州治中。武德九年(626年),參謀玄武門之變,拜太子右庶子。唐太宗即位,拜侍中,封義興郡公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書法家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才濟濟。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幹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

以人為鏡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孫伏伽(?~658年),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人。唐初大臣,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


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又如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

完善制度

李世民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於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天下富足

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公元630年(貞觀四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公元632年(貞觀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公元633年(貞觀七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公元633年(貞觀七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中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天可汗


公元628年6月3日(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公元630年(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平定突厥之後,太宗繼續經營西域,先後多次用兵。公元634年(貞觀八年),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公元639年(貞觀十三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以高昌王麴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繼位,投降唐朝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句麗。但東渡遼水以後,由於遭到高句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他殺死。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薛延陀首領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大軍作戰。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

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後改名餘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經濟

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

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將眼光放到很遠。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像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自漢開闢的“絲綢之路” 一直是聯繫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王朝建立之初,東有稽胡的擾邊,西有吐谷渾的威脅,北有突厥的侵襲,尤以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突厥武裝曾直逼唐廷首都長安(今西安)的近郊,成為當時的主要威脅。李世民即位後,經過三、四年的認真努力,國家的經濟實力有了明顯的好轉,政權得到一定的鞏固,便對突厥的騷擾從防禦轉入反擊。 但是同時對它周邊的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又說:“朕以天下為家。”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又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的這種認識和思想,顯示了處理民族關係和中外關係的仁和寬厚的胸懷。在這種思想和胸襟指導下,貞觀時期推行了十分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和中外關係政策。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唐朝滅亡東突厥汗國後,沒有采取歷史上慣用的分離肢解措施,而是採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在東起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今屬寧夏)一帶,設置了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歸附突厥降戶,又在突厥原居地設置了定襄、雲中兩都督府對突厥留居民眾實施管理。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領擔任,可以世襲,創立了新的羈縻府州制度。開明友善的政策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


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各族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從此以後,“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詔冊立其後嗣焉”,形成了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例由唐廷冊封的制度。唐太宗還實行了與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政策,以婚姻親情的方式協調強化與周邊各民族的關係。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海納百川

中外關係方面也迅速出現了繁盛景況。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 吐蕃

文成公主進藏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贊曾(即君長)松贊干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聞訊大喜,親自從首都邏些(今西藏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為甥舅關係,相互學習,友好相處。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文成公主和吐蕃贊曾(即君長)松贊干布


  • 印度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玄奘取經路線

根據《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載,貞觀年間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遊學十餘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國王的注意,這位國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開創者,亦稱戒日王。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玄奘取經


印度的戒日王對遠道而來的唐僧說起了自己所瞭解到的唐朝的信息:“聽說你們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時就見識非凡,長大後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亂,國家分崩離析,戰爭頻仍,生靈塗炭。你們的秦王早就有了遠謀大略,興慈悲之心,救蒼生,平海內。其風俗教化和大德恩澤遍佈海內外,四方仰慕稱臣。老百姓十分感激,於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陣樂》。我們這邊聽到關於他的讚頌,已經很久了,關於他的盛德聲譽,請問都屬實嗎?你所說的大唐國,就是指秦王的國家嗎?”

這番話透露出戒日王對隋唐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式還是有所瞭解的,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亂,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開創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時就起事,在隋末紛爭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創立大唐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更有趣的是,他還知道貞觀年間流行音樂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陣樂》的歌曲。當然,畢竟通訊手段有侷限,戒日王對於李世民身份的認識,還停留在秦王這個封號上。

戒日王談起李世民的時候,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其實,李世民和戒日王還經常派使者互動。

晚年的李世民開始追求長生,服食丹藥。李世民對古印度方士的到來十分歡喜,厚禮相待,請至金飈門宮內配製丹藥。還命兵部尚書崔敦禮率一批人馬,協助古印度方士煉丹。

通過殺兄滅弟屠侄囚父而登基終成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