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張豐:圖書“外賣”值得現在就下單

疫情期間,很多行業都面臨著困難。來自書店的困難,尤其讓我心疼。

北京單向街書店在自己公號上發了一篇類似“求救書”的文章,推出多款充值服務。粉絲可以先充值後消費。上海志達書店推出“雲遊出版社”系列直播,邀請讀者在線“整本讀經典”;言幾又書店聯合“餓了麼”,推出“圖書外賣”服務。我家附近的成都方所書店,以前從來不做線上,現在也建了微信群,“秒殺”推銷商品。

這多少讓人有點心酸,因為“外賣”和“秒殺”,量都是有限的。但這樣的自救又讓人感動,也並不容易。很多書店過去經營主要靠賣咖啡,現在它們知道,外賣咖啡,自己沒有優勢。這會讓書店經營者反思,自己的核心產品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也思考書店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書店是一個空間、一個場所,一個屬於都市人的精神聖地。它的意義就在“在場”,你要到書店裡,從一排排新書前走過,知道這個世界上那些有頭腦的人正在思考什麼,有了哪些成果。你在書店的咖啡區點一杯咖啡,打開新買的書籍,這和在一般的咖啡館是不同的,它至少有一半屬於“精神消費”。

因此,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書店或出版社向讀者求援,並不讓人感到彆扭,而一個麵館卻不好意思發動食客先充值後買單。好的書店在出售商品的同時,也在和讀者建立一種精神上的聯結。有多少失意的時刻,你在書店裡被治癒;有多少次,一本書的封面或標題,就讓你鼓起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如今,你又怎能看著自己的“精神家園”陷入危機呢?我就是這麼看待書店的。

2月19日下午,我騎車去成都太古裡。兩個咖啡區都關了,營業時間也做了調整,下午5點就打烊。顧客很少,店員和讀者都戴著口罩——但是,燈光和以前一樣明亮,書也和以前一樣,靜靜地等待著人們。這個時候,你會覺得,只要書店的燈還亮著,城市的精氣神就還在,世界就還是原來的那個世界。

對書店,我常常是感恩的,尤其是知道經營一家書店是多麼不容易之後。據說上海譯文出版社的淘寶旗艦店開業,很多讀者把一些書買到缺貨。這種購買或許就有一點“報恩”的意思。書不會像別的商品那樣過期,相反,不管你什麼時候看,都會有所收穫。

所以,我呼籲愛書的人,在你經常去的書店那兒點幾份“外賣”,買幾本書,或者一個好看的杯子。不管是為了度過眼前的孤寂時光,還是為了長遠的充電規劃,讀書都是值得立即付諸行動的。

當然,書店和讀者之外,也還有文章可做,比如上海推出的“網上書展”,由官方牽頭整合資源,以各網站平臺作為傳播渠道。在過去幾天裡,張文宏等滬上知名人士,在線分享醫學健康、音樂和親子話題,推薦相關書目,收穫了幾百萬的觀看點擊量。比起政府出臺扶持政策、物業方減免房租這些救急辦法,這種依託互聯網的線上讀書分享模式,是未來值得嘗試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