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將至》豆瓣8.5:奧斯卡影帝呈現的孤獨和人性喪失


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困惑,什麼樣的表演才是“偉大表演”?

針對這個問題,做知識分享電臺的讀書人李厚辰有個很好的回答:真正偉大的表演應該是保有一致性的,中道的,有魅力的。我們可以按照這一理論嘗試對電影作品進行分析。

毫無疑問,好的表演和角色的成功塑造才是一部電影能夠打動人心的地方。這就如電影《血色將至》的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在這部電影裡,他通過卓越的表演,讓我們看到了一部真正的史詩級電影,這才是“偉大的表演”。這部作品也最終讓他二獲奧斯卡影帝。

丹尼爾在電影中的表演達到了一致性、中道和魅力的三條標準。接下來我們以此角度來剖析一下電影中的主角——丹尼爾·普萊恩維尤。


《血色將至》豆瓣8.5:奧斯卡影帝呈現的孤獨和人性喪失

電影《血色將至》宣傳海報


01一致性:貫穿作品呈現統一的人物風格

主人公丹尼爾一生都在掙扎和搏鬥。影片中的大部分時間他都堅定、剋制、狡詐、冷硬、決不寬恕,而他最深處的內核是孤獨。

演員丹尼爾如何表現角色這種孤獨冷硬的氣質?

其實在電影中,有個貫穿始終的動作——揮舞雙臂

影片一開始,幽深黑暗的礦井裡,丹尼爾孤身一人,揮舞雙臂,竭盡全力,一鋤一鋤挖掘礦石。接著他意外摔斷左腿,靠一條胳膊和一條右腿的力量爬出礦井,爬到帳篷,帶著礦石去鑑定所獲得重要的蓋章。


《血色將至》豆瓣8.5:奧斯卡影帝呈現的孤獨和人性喪失

第二處。小波士頓的油井發生瓦斯爆炸,有一個他用錘子錘斷礦井支架繩索的長鏡頭,同樣是揮舞雙臂,竭盡全力。這不僅是斬斷繩索,也模糊地含有某種斬斷聯結和絕不妥協的隱喻。瓦斯爆炸意味著這裡的石油儲量豐富,他的財富在他冷硬的作風下不斷累積。


《血色將至》豆瓣8.5:奧斯卡影帝呈現的孤獨和人性喪失

第三處。丹尼爾發現所謂同父異母的弟弟亨利是個騙子,殺了他之後將他埋在一處漸漸沁出石油的淺坑。這個墓穴,是他揮舞雙臂,一鋤一鏟親自修出來的。埋葬的不只是兄弟,也埋去了他的最後一絲親情,切斷了別人與他建立親密聯結的可能性。


《血色將至》豆瓣8.5:奧斯卡影帝呈現的孤獨和人性喪失

最後一處。影片最後,牧師伊萊來找丹尼爾要錢,丹尼爾將之狠狠地嘲諷和折磨之後殺掉了他,然後用保齡球球瓶猛砸伊萊。這是年邁的丹尼爾最後的揮舞。他竭盡全力地砸碎了自己僅剩的軟弱,也砸碎了最後一點人性。

《血色將至》豆瓣8.5:奧斯卡影帝呈現的孤獨和人性喪失


導演通過以上幾處,為我們詮釋了這個人物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呈現在丹尼爾每一次的揮舞雙臂上,每一次,都是竭盡全力、獨自一人,每一次,他都在破壞些什麼。伴隨著各種破碎聲響和特殊音效組成的配樂,或者純粹的動作和環境音效,我們彷彿聽到靈魂被用力撕扯的聲音。


如此的奮力和孤獨,不足以支撐起這個人物的豐滿形象,這就需要影片中呈現的“中道”的部分。


02中道:呈現出人物的另一面,和一致性形成對應的張力

一個惡人能夠形象豐滿、成為經典,必然有能夠讓觀者生出同情之心的面向。比如希斯·萊傑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扮演的小丑,他把自己和蝙蝠俠看做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他讓人印象深刻的惡與殘忍反過來證明了正義和自由意志的存在。這個幾乎無法超越的經典小丑形象讓希斯·萊傑短暫而精彩的一生更加熠熠生輝。

奧斯卡·王爾德說:把人分成好的與壞的是荒謬的,人要麼迷人,要麼乏味。《血色將至》中丹尼爾的迷人之處就在於,他的漸趨邪惡和毀滅始終伴隨著他的一次次失去。

讓我們一起來看,丹尼爾都失去了些什麼。


(1)第一次,他失去了與兒子的聯結


影片的開頭靜默了十四分半鐘,出現第一句臺詞的時候,丹尼爾抱著嬰兒H.W乘火車去遠方,嬰兒舉起小手撫摸他的臉,這是影片中難得的溫情片段之一。


《血色將至》豆瓣8.5:奧斯卡影帝呈現的孤獨和人性喪失

兒子是丹尼爾最重要的招牌和合夥人。他號稱自己做的是“家族生意”,並以此來讓投資人信服。

然而,小波士頓的瓦斯爆炸破壞了這對父子搭檔。

丹尼爾不顧危險,飛奔上礦井支架平臺去救孩子,他抱著兒子,片中是長達一分鐘的奔跑長鏡頭,非洲鼓、竹板、原始的吟唱聲、搖鈴,背景音樂原始而逐漸嘈雜,丹尼爾把孩子放在木板上,用額頭觸碰去安慰他,一遍一遍詢問“你傷到哪兒了”。當他因為持續的爆炸不得不離開時,配樂已經嘈雜成一片,加入了令人不安的電子音。

一切結束之後,又是一個長鏡頭,沒有配樂,父親從背後抱住兒子,哼著歌安慰他,一遍遍輕聲詢問。H.W發出矇昧的幼獸一般的哼哼聲。丹尼爾第一次、也是永久地失去了他和兒子的聯結。H.W能夠脫離他逐漸長成一個耿直的青年實際與此關係重大,但對於丹尼爾來說,他悲哀地失去了他的“家”和他的愛能夠託付的對象。這是他心中永遠的痛。從過去讓人失望的父親延伸到身為父親的他自己身上。

《血色將至》豆瓣8.5:奧斯卡影帝呈現的孤獨和人性喪失


當運輸系統負責人來收購他的油井,諷刺他不會照顧兒子;當牧師伊萊在洗禮上指責他拋棄了自己的兒子——他耿耿於懷,最終一個不落地報復回去!他在用語言和行動訴說:你們不用“對我的家庭指指點”,我“不用你告訴我怎麼經營家庭”!


(2) 第二次,他有了一個弟弟,然後得而復失

一個陌生的男子找上門來,他叫亨利,說自己是丹尼爾同父異母的弟弟。亨利陳述自己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丹尼爾躊躇的背影,體會到那平靜之下的暗潮洶湧。他很難相信這個男人,最後問:“你是誰?”男人回答:“亨利。”

於是,他接受了這個弟弟。也許血緣和身份不是真的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個人能夠有理由在身邊陪伴他。


那段篝火旁的對話,是丹尼爾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吐露自己的內心,這讓我們得以窺探到他個人史的一角。

在整個溝通中,亨利說的話似乎不重要,丹尼爾開始漫長的傾訴,夾雜著一句不太引人注目的話——“如果我這樣,你也是這樣”。彷彿亨利和他應當是一體的,“他”就是另一個他。在這個夜晚,他的表情只柔軟了一瞬,然後盡情傾吐自己的憤怒、嫉妒、爭強好勝、憎恨,以及自己的軟弱。又是一個安靜的長鏡頭,偶爾切換一兩次亨利的面部特寫。

他說:“我這些年來一點一滴積累了仇恨。你來這裡帶給了我第二股生命的氣息,我無法繼續獨自應付……這些……人了……


《血色將至》豆瓣8.5:奧斯卡影帝呈現的孤獨和人性喪失

他把親近的人當作另一自己,或者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當他發現“亨利”是假的,欺騙了他,他會恨到殺了他。無論後者如何求饒,如何示誠,他都,毫無憐憫地殺了他。埋葬男人之後,他握著弟弟童年的照片痛苦流涕。這是哀悼因病死去的弟弟,也是哀悼再次孑然一身的自己,哀悼

親密感和信任的失去。


丹尼爾殺死“亨利”,也是在一堆篝火旁。在令人不安的電子音中,他一鋤一鋤挖著墓穴,墓穴裡沁出石油,屍體被安葬在象徵財富的石油裡。

每一次喪失,都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財富。


在這之後,他很快把兒子接回來,他擁抱孩子,感嘆:“感覺真好,感覺真好,歡迎回來,兒子!”“我愛你兒子”

兒子踢了他幾腳。他甘之如飴,因為不再是獨自一人了。


(3)第三次,他徹底失去了兒子


當丹尼爾步入老年,那些嘈雜和另類的音響消失了,他的靈魂彷彿已經沉寂,陷入不可救藥的自我封閉之中。他終日躲在空蕩蕩的大房子裡,沉迷飲酒,身體殘破,以槍殺傢俱取樂。


成年後的H.M走進來,告訴丹尼爾,他要帶著妻子離開了,去勘探石油,開自己的公司。


《血色將至》豆瓣8.5:奧斯卡影帝呈現的孤獨和人性喪失


在丹尼爾的孤獨世界裡,他對自己與親近之人的界限很不分明,所以他無法承受兒子離開自己,他認為這是“用你的所作所為毀掉我們,你是在毀掉你在我心中兒子的形象”!

他是如此的脆弱,帶著不易察覺的絕望,他對兒子說:“我應該料到,經歷了這麼多,這些年來,你一點一滴建立了對我的仇恨……”正如他青年時一點一滴建立了自己的仇恨。這成了他封閉自己的死循環。

丹尼爾竭盡所能地傷害H.W,說留他在身邊是為了利用他可愛的小臉買地。他再三嘶吼,咒罵H.W是“籃子裡的野種”。然而,只有在乎的人才會如此標榜“我不在乎”。

兒子走後,他沉迷酗酒,回憶在小波士頓的一縷歡樂時光。一個孤獨之人的一生,用他薄弱的生命力量承受著那麼多次的哀悼。

(4)最後,他謀殺了自己


影片兩小時十六分到三十分的這段劇情,毫無疑問是丹尼爾瘋狂與邪惡的頂峰。

牧師伊萊來找他,毫不掩飾地展現了他的虛偽、狡詐和貪婪。丹尼爾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逼迫伊萊重複喊一句話:“我是個假先知,上帝是迷信。”然後聲情並茂地冰冷地說出:“那裡已經被開採了。”以此擊碎伊萊的所有希望。


《血色將至》豆瓣8.5:奧斯卡影帝呈現的孤獨和人性喪失


年邁的丹尼爾蹣跚著大步走向伊萊,一邊絕望地吶喊:“我才是第三啟示!我,才是第三啟示!”

他兇狠地謀殺了他。也摧毀了自己最後的軟弱

最後,他對老管家說:“我完成了。”歡騰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響起,不合時宜的生命力和毀滅所有人性的死寂形成強烈的反諷。


這句最後的臺詞實際上也是丹尼爾象徵性地完成了對自己的報復。伊萊擁有他邪惡的那一面——虛偽、狡詐、貪婪。丹尼爾不只是仇恨其他人,他也仇恨自己,而“Finished”在這裡還包含另一層意思,即完結,毀滅。


03魅力:角色的終極魅力在於其引發的共鳴與震撼


從影片一開始的十五分鐘靜默鏡頭,我們的目光就無法從主人公身上移開。那種強韌的生命力、徹骨的孤獨感、永不妥協和原諒的冷硬,讓他的存在如同一個暗沉的咒箍,即便在看完電影一週之後,也令人為之戰慄。

他的角色魅力毋庸置疑。

《血色將至》豆瓣8.5:奧斯卡影帝呈現的孤獨和人性喪失

有人評價這部電影,說: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用丹尼爾·普萊恩維尤這個凝聚著深刻現代性的人物,完美詮釋了邪惡人性對人類此刻的重要意義。

這部電影從丹尼爾的一生講述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血汗和得失,因此,有評論者說它探討了石油和資本主義的罪惡,質疑了宗教的價值。然而,我更傾向於認同它是一部探討人性的佳作,一部偉大的個人史詩。

最終,丹尼爾確實實現了他“賺到足夠多的錢,然後遠離所有人”的願望,他也永遠地消滅掉自己關於愛、親密與信任、依戀以及脆弱的能力。他從一個一往無前的孤獨者,奮鬥成一個毫無人性的資本家。

他荒蕪一片的沉寂心靈上,再不留一點溫情的漣漪。

他得到救贖了嗎?無從得知。看起來更像是放棄了被理解和被愛的所有企盼。

我們無需強調“對自己的每一個選擇負責”的陳詞濫調。

或許我們更需要告誡自己,珍視那些當“我無法繼續獨自應付”的時候,能“帶給我生命氣息“的人,和關係。

好吧,顯然這又是另一個陳詞濫調,而它的反面是那樣的空寂、黑暗、令人恐懼和絕望。



以心看萬物,以情動你我,以意驗來去,照見我們自己

。歡迎關注“心理的後花園”,我在這裡,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