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迴歸——生態視野下的《機器人總動員》解讀

高科技讓我們的社會高速發展和進步,在對物質的無限索取和科技的高度依賴過程中,人們發現,未來的生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人類感性世界的匱乏,對於生命本質的迷失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失衡。

《機器人總動員》用極其浪漫的CG藝術為我們的精神世界卸掉了枷鎖,用高情感平衡高科技,帶領著觀眾翱翔在兩個宇宙之間,探尋生命的本質,用極其奇幻化的場景呈現了人類的生存環境。

看似講述一個荒誕而浪漫的愛情故事,卻隱喻了科技的理性發展觀念,呼籲維護科學技術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共存關係,迴歸理性。

這部電影榮獲了2009年第8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在豆瓣上91萬人打出了9.3分的高分成績

理性與迴歸——生態視野下的《機器人總動員》解讀


01,人類活動和生態的失衡

“你家裡的垃圾成堆,太空中還多著呢,買巨多星際航班每天出航,我們將在您外出的時候,將你家裡的垃圾清理妥當。”

——《機器人總動員》畫外音

在電影的前半個小時,可以用“默片”來形容。然而,伴隨著這樣的畫外音,我們知道了機器人瓦力的工作內容。

距今700年之後,地球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場,只有一個叫瓦力的機器人在清掃著垃圾,它的背後,是一座座用垃圾堆積起來的宏偉建築,還有那地球時時來襲的沙塵暴,僥倖留存下來的蟑螂,人類似乎剛剛經歷過了集體的“遷徙”。

地球上沒有了半點的生命氣息,它每天做著垃圾分類,不斷重複的放著人類世界遺留下來的歌舞和影響,然而瓦力居住的車庫卻被它佈置的非常溫馨,原本冰冷的機器人頓時充滿了人情味,它有血有肉,勤勞耕作,熱情活潑。

理性與迴歸——生態視野下的《機器人總動員》解讀

理性與迴歸——生態視野下的《機器人總動員》解讀

隨著音樂的響起,垃圾成堆,滿目瘡痍的地球逐漸進入了觀眾的視野,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人類對於生存空間的不斷索取和爭奪,都成為了活下去的一種手段。

進駐宇宙生活,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尋找人類文明的價值和意義,更對的是人類被迫“移民太空”的最後出路。

電影用極其逼真而宏偉的畫面,設計出了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相對失衡的生態。

理性與迴歸——生態視野下的《機器人總動員》解讀

達科·蘇恩文指出:

“創造一個替代性的小說世界,拒絕將我們的日常生活環境視為理所當然的,或隱或顯地對認知進行批判性的質詢。”

人類是自然界生物進化的產物,然而,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原本應該保持的和其他生物“平等尊重”的姿態已經逐漸消磨,人類憑藉著自身能力的強大,逐漸丟掉了和其他自然生物分享世界資源和精神資源的義務。

工業文明之後,人類更是成為了自然的對立面,不斷地征服自然和索取資源,引發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拋開劇情本身,這部電影體現的正是科技進步之後,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帶給人的壓迫感。

毋庸置疑,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在引領我們尋找看似遙遠而憧憬的未來同時,也在切實的關注人類的當下境遇帶給地球母體的影響,用看似簡單的故事,揭示了人類行為對宇宙生態的失衡的直接影響。

理性與迴歸——生態視野下的《機器人總動員》解讀

02,高科技的“雙刃效應”

高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讓我們在理性空間極度張揚的同時,卻也讓人類的情感和心靈逐漸迷失,以致於讓我們在面對生態失衡,社會失衡以及人類內部失衡的同時,往往會感覺到自身的羸弱無能。

德國的學者雅斯貝斯曾經說過:

“高科技發展下的人們彷彿細沙一樣,被攪拌在了一起,他們都是一架機器的組成部分,對事物和人類的感情減弱了,喪失了。”

《機器人總動員》這部電影用極其誇張和諷刺的情節呈現了,高科技環境中的“生態難民”。

太空宇宙是他們的家,他們可以在宇宙之間不受約束的飄逸,他們生活在一個數字高科技所支撐的躺椅中,每一天都只是通過向機器人發出口令,就有機器人為他們執行一系列的任務。

他們日復一日的躺在躺椅中,幾年之後竟然都忘記了離他們的軌道躺椅僅有一步之遙就是可以供人類放鬆和休息的遊樂場,在這裡,他們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只是作為簡單而隨機的零件或者是符號進行交往。

理性與迴歸——生態視野下的《機器人總動員》解讀

電影用這樣幽默而詼諧的手法,深刻的揭示了高科技背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

100年後地球上的衰敗蕭條,垃圾如山。如果站在人類自身的角度展開敘述和說明,移民宇宙,開疆擴土只是為了人類的繁衍生存,建設改造,或者只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

然而,《機器人總動員》在為我們呈現宇宙壯觀的同時,也在啟迪觀眾去思考,如果站在星球,這個有生命的球體角度來思索問題,那麼人類一次又一次的索取與開拓,都有可能對星球中的其他生物造成極大的破壞與摧毀。

當地球被人類摧毀的面目全非,滿目瘡痍的時候,人類可以冠冕堂皇的冠以高科技的藉口來通過探索空間,將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宇宙星球,構建屬於未來的遙遠幻想。

在人類滿足自身的探索慾望和要求之後,總有人要為人類的行為所買單,不管是瓦力,伊芙,還是無數個同他們一樣善良可愛的機器人。

理性與迴歸——生態視野下的《機器人總動員》解讀


03,“迴歸理念”——人性的曙光

導演安德魯斯坦頓說:

“我怎麼能讓瓦力看起來更逼真和可愛一些呢,我們嘗試了這種比較小的人物形象,也希望能夠通過這個小人物,讓觀眾們找回自己的影子。”

在高科技時代,一個灰土土臉的,毫不起眼的機器人,在蔚為壯觀的垃圾建築面前,是那麼的渺小而無助,他每天重複著一樣的工作,細心收集著垃圾中的“寶物”而欣喜不已。

它擁有著現代普通小人物的思維方式,行為特點和人生理想,有著人類的孤獨感和愛情憧憬,渴望被關注,渴望被愛護。

而女友伊芙現代化的造型,不可一世的極端化能力,正是現代人對於高科技的魅力與追求,當瓦力排除了萬難,用自己的行動征服了伊芙的時候,我們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展現的淋漓盡致。

在瓦力在追隨著伊芙穿梭在銀河星球中,跨越千難萬險,尋找自己愛情的過程中,觀眾們也跟隨著它的腳步,釋放自己的壓抑感,試圖平衡高科技帶給人類的便捷和約束。

我們都喜歡瓦力和伊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可愛,更多是對於自身生活理想的一種認同。

理性與迴歸——生態視野下的《機器人總動員》解讀


理性與迴歸——生態視野下的《機器人總動員》解讀

當瓦力找到自己的愛人並且攜手重返地球的時候,高科技幻化下的宇宙世界燦燦奪目,瓦力用烈火器的泡沫在宇宙中劃出了一個“心”的形狀,和太空世界相得益彰。

是一次機器人愛的迴歸,何嘗又不是人類的迴歸和精神世界的象徵。電影呈現出來的,並不僅僅只是物理世界的大氣磅礴,更是對於人性熠熠生輝的體現。

主角的善良照亮了整個宇宙,電影中釋放的藝術場景,向觀眾展示了主角自身頑強的生命力,立足於世界,縱橫於宇宙間。

這樣的美麗和富庶,並不僅僅是生命本源的索求,更是精神世界的富庶和充實。

理性與迴歸——生態視野下的《機器人總動員》解讀

包括那一顆小草,一顆代表著地球生物的小草,都代表著人們對於地球這個“家”的嚮往。

伊芙來到地球上的主要任務就是尋找這一株植物,向太空中的人類傳輸信息——地球是否恢復了可供生命存在的自然環境和條件。

科技的發展改變了甚至是異化了我們的生存方式,而人們即居住在宇宙中,心裡永遠拋棄不了的都是每個人的“家庭”觀念。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地球就是我們的家,不管遷居到哪裡,都心懷地球生態,這是人類共同的“家”。

這樣的思想,在國產電影中表現的更為突出。

比如《流浪地球》中,木星受到了引力,地球上已經不再適合人類居住,面對絕境,人們開始了“流浪地球”的計劃,然而,在流浪之餘,人們讓人要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去尋找新家園,而不是獨自出走。

而《機器人總動員》中,人類雖然沒有帶著地球一起走,然而,

伊芙還是在為人類嘗試著不斷地尋找地球是否已經恢復了生態,“迴歸”思想,永遠都是科幻電影《機器人總動員》中的主題和內核。

理性與迴歸——生態視野下的《機器人總動員》解讀

德國著名思想家馬克斯·舍勒說過:

“迴歸同時也是人類精神的一次自我超脫,是向著人類崇高緯度的一次艱難摩登過程,在超越和攀登的過程中,享受自然的生活。”

迴歸,不僅是人類回到了適合自己的生存空間,更多的是端正人類的生存態度,發掘人類的生存智慧,及時調整和改進人類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係,糾正人類被錯誤放置在宇宙間的座標位置。

理性與迴歸——生態視野下的《機器人總動員》解讀

結語:

《機器人總動員》在營造了一個愛情故事,突出兩個情感豐富的角色同時,也給觀眾們上了一場深刻的環保課,引發了觀眾對於自身行為,對於地球和宇宙生態和諧的思索,呼籲更多的人關注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和生態的和諧健康。

理性與迴歸——生態視野下的《機器人總動員》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