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花般的時令美鮮——庚子驚蟄有感

曇花般的時令美鮮——庚子驚蟄有感

庚子驚蟄,沿襲多年的全國人大會議因故未能如期召開。五十多年了,記憶中對於驚蟄的儀式感卻極少,親朋相互問候只記得說要吃梨雲雲,我實際中也常常忘了吃,大概不少人也如此吧。然,因新冠疫情使突然慢下來的庚子“年”,過的悠長、閒散,乃至感到無盡,除了少數理應受到尊敬的人在疫情一線戰鬥外,多數人都蝸居在家,手停口停、積蓄甚少、沒有固定工資的小的農工商稱之為“大閒年”,悠哉悠哉的不少士人們則在先賢的智慧中尋找玄學般的美妙期許,諸如“古人曰: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等等。

一個多月的慢時光,使我對於驚蟄有了比前五十多年所知總和更多的瞭解。驚蟄,古稱“啟蟄”,是春天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驚蟄”二字,還包含更深層的涵義——當“蟄”則伏,當“驚”便起,萬物皆應學會順時而動、應勢而為。這種順勢、應勢是多方面的,民以食為天,我等小民寡戶首先應在 日常普通飲食上順應,多吃一些大路貨而非所謂的名貴補品,及時吃一些唾手可得的野蠻生長的野菜。

曇花般的時令美鮮——庚子驚蟄有感

都說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但這兩樣東西都如曇花一現,難得易逝。人生若只如初見,是對別辜負愛的極簡詮釋。而如何不辜負美食,則要囉嗦一點才能說的明白,正如“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自己的文章中寫的那樣:“北京的小水蘿蔔一年裡只有幾天最好。早幾天,蘿蔔沒長好,少水分,發艮,且有辣味,不甜;過了這幾天,又長過了,糠。”

汪曾祺所言的小水蘿蔔,既是大路貨,也是時令美鮮。有道是,春食花、夏食葉、秋食果、冬食莖,是從季節的長度和角度說時令美鮮,時令美鮮還有地域因素,正如老百姓所說“吃當地的、吃當季的”。美鮮的地域因素眾所周知,以山西為例,如萬榮的桑椹、稷山的棗、汾陽的核桃、代州的辣椒、黎城的花椒、應縣的蒜,不一而足。但美鮮的季節或年份因素,或者說時間因素卻值得玩味。應該說,所有美鮮都和化學元素類似,都有個半衰期之類的參考時長,沒有永遠美、永遠鮮的美鮮,類似“凍齡”之類的願望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冷鏈儲存運輸只是延緩了美鮮的量變過程,而縮短了質變的節奏,這就是不少名貴“時令美鮮”常常寡淡的令人失望且快速腐爛的本質。即便是天然保質期長的小麥(非白麵)、稻穀(非大米)也有成為“陳化糧”的時候。


曇花般的時令美鮮——庚子驚蟄有感

春寒料峭、乍暖還寒,驚蟄過後,該吃什麼呢?就河東地區來說,陸陸續續會有白蒿、山蔥、苜蓿、香椿、槐花,及頭茬菠菜、韭菜等等,這些都是冬藏多時後的植物生長點,活力多多。

願大地欣欣,人人向榮!

(王國卿 2020.3.5 於龍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