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品牌IP化的商業邏輯

先做IP聚粉絲,再做門店好生意

國家為人民服務,

企業為客戶服務。

——逸馬“萬利連鎖”

連鎖品牌IP化的商業邏輯


過去,我們連鎖店的開店邏輯大致是這樣的:認準一個行業,挑選開店地址,提供有特色的產品或服務,打造出一家成功的單店。然後,對這個單店進行復制,再開設第二家、第三家……力求做成大規模的連鎖。

現在,很多人發現,再按照原來的這套邏輯來開店,簡直是步履維艱。且不說如何複製單店,就是想要打造出一家成功的樣板店,都變得極其困難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簡單來說,就是時代變了。在供不應求的時代,客戶需要到店裡購買大量的剛需產品,也希望自己生活的周邊範圍內能多一些購物選擇,因而連鎖店就有了生存的空間。

現在呢?大家可以網絡購物了,各大商超百貨的產品也是琳琅滿目,如果你的店沒有特色,無法吸引眼球,自然就難以招攬用戶。客流量低,又沒有“鐵粉”,如何存活?從商業的本質上看,做生意就是在追逐流量和用戶,沒有流量和用戶,生意怎麼做得成呢?

在2017年的阿里巴巴網商大會上,新零售、IP融合成為新網商時代的“關鍵詞”。大家明顯地看到,在新零售領域,人、貨、場開始重構,人逐漸成為核心的驅動因素,特別是藉助IP形象勢能拉動用戶群體消費,更是得到了越來越多零售企業的認同。

我們一直強調:“國家為人民服務,企業為客戶服務。”

既然企業是為客戶服務的,既然“人”是核心的驅動因素,我們就不能坐等客戶上門,而是要轉變經營思路:客戶在哪兒,我們就去哪兒!

那麼,我們的客戶都在哪裡呢?

看看各大城市的公交車、地鐵、咖啡廳裡的人們,幾乎有90%的人都在看手機。他們的手機裡有什麼?微信、微博、豆瓣、快手、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遊戲……想想看,是不是這樣?客戶存在的地方,就是IP最容易貼近他們的地方。

起初,圖文並茂的淘寶、微博、微信,是各大商家爭奪的流量領地,成就了無數的大V,也成就了無數的微商。這兩年,隨著短視頻的崛起,大量的流量分流到快手、抖音。從心理學上講,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單純看產品的字面介紹,不如看圖文並茂來得直觀;而聲色俱全的短視頻,又比圖文的感官衝擊更強烈。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也得到了一些啟發?

過去我們都是先開店,再吸引用戶;現在我們要先有用戶,再開門店。這就意味著,我們在人、貨、場上的投入需要轉變。過去的傳統零售,在人、貨、場的投入比例中,“場”和“貨”的投入佔較大比重;現在的新零售,卻是在人身上的投入佔據了最大的比重。說得通俗一點,我們要把大量的投入放在聚集客戶身上,有了客戶之後再投入場端,最後投入產品端。

那麼,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獲取用戶呢?很簡單,打造吸引客戶的IP,主動呈現在客戶聚集的地方。

打開抖音短視頻APP,大家會看到很多有趣的IP形象,融合著一些貼近現代人生活的情節和片段,讓人看了忍俊不禁的同時,也深刻記住了這個IP形象。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IP在線上贏得了客戶的認同和喜愛,線下你再開店的時候,把這個IP的形象拿出來,客戶會不會一下子認出它,帶著好奇心走進去一看究竟?此時,再給客戶提供優質高端的產品,是不是更容易讓客戶轉化為“粉絲”?

實際上,這就是一個流量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流量本身又能提升坪效。

概括來講,IP對連鎖零售的促進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商品內容化,貼近用戶的心

IP與零售的結合,就是通過IP引流,通過運營增加轉換效率,讓圈層、粉絲髮生互動體驗,產生共鳴,拉近和用戶的距離。換句話說,帶內容、帶話題的商品,更容易撬動年輕消費者的內心。

● 
社交屬性,帶來傳播裂變

當實體零售引入IP,更容易找到目標群體,從而產生圈層效應、意見領袖效應和口碑效應,它帶來的二次傳播是裂變式的。

● 
提升銷售效率和轉化率

有了IP的加持,許多消費者會因為內心的某種情緒被觸動,卸下防禦和猶豫,縮短或跳過購買決策的猶豫期,直接消費。

超級IP的內核是一個辨識度非常高的、深受認同的商業符號,它意味著身份認同,也意味著自帶流量。一旦IP品牌化,品牌價值化,IP的生產傳播模式,就會形成合理健康的開發生態。對實體店來說,按照傳統的方式招攬客戶,效率極低。原因就是,不被瞭解和認同。倘若能夠打造屬於自己的超級IP,引流消費群體,情況就會大不一樣。

IP的成功在於“以客戶運營為核心,以內容獲取信任,以信任傳遞價值觀,以價值觀維繫關係,以關係轉化為流量變現”。同時,為了保證流量的持續,IP的產業鏈還要不斷擴充新的、優質的內容,這樣才能完成發展的邏輯閉環。


連鎖品牌IP化的商業邏輯


連鎖品牌IP化的商業邏輯

免費領取3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