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13根鐵鏈的總重是21噸,並非40噸,而40噸應指全橋鐵件重。但是,每根鐵鏈也有1.5噸,想要將其從一邊跨過100多米湍急的河流,並拉伸到對岸,這在當時的條件下絕對很不簡單。同時,還有鑄索(環)、緊索、固定、築基、修復等過程,難度應該更大。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那麼,當時的人們又是怎麼做到這些的,又是如何保證工程質量的,為什麼不建拱橋或木橋而要建鐵鏈橋呢?

瀘定橋全長103米,寬3米,嚴格而言,它不是一座完整的橋,而是一座橋的框架,只不過這座橋的框架全部是由粗細不一的鐵鏈構成,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不等的鐵環相連,環環相扣,全橋13根鐵鏈總共有12164個鐵環,全橋總重超過40噸。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瀘定橋的橋欄是4根粗大的鐵鏈,左右兩邊各2根,鐵鏈的兩端牢牢固定在兩岸的橋臺裡;橋底則並排著9根粗大的鐵鏈形成底鏈,底鏈上敷設木板,構成橋面;橋欄與底鏈之間則每隔一段距離,使用稍細的鐵鏈相連,如此構築成一個整體。

首先是用一根粗繩連接兩岸,其次再將帶有長繩的短竹筒套在粗繩上,然後將鐵索依次送入短竹筒內並,以上工作做完後,那麼河對面的人便開始拉動長繩使鐵索沿著粗繩滑到對岸。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雖然鐵索被拉到了對岸,但如何將鐵索拉緊固定住成了下一個要解決的難題,用以固定住鐵索的工具是2個直徑5-6米的木輥,這兩個木輥表面上有很多孔,人們就把木棒插入這些孔中然後轉動木輥,當人們將鐵索的這一端繞在木輥上幾圈後便可以開始扳動木棒使木輥滾動了。

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一位僧人經過此地,為修建瀘定橋出了一個好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利用索道滑輪的原理來進行。施工人員按照僧人所說,在江面上架起了三條繩索,三條繩索中一粗兩細,粗繩是作為承重索用以捆綁鐵索之用,另外兩條細索一條用來溜人,一條用來做牽引索。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當時在左岸的粗繩固定點要比右岸的高,左岸的粗繩上先套上去若干竹筒,再將鐵鏈分段依次綁在竹筒上,右岸事先做好的絞動盤拉動另外一根牽引繩把鐵鏈慢慢的拉到對岸固定好,然後右岸的細繩上溜過來一個人,把捆綁在鐵鏈上的繩子割掉,這個時候左岸的牽引繩再把這些竹筒一一拉回去,如此反覆多次,直到鐵鏈架設完成。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實際上鐵鏈最初並不是在瀘定縣生產出來的,而是在鐵量豐富的滎經縣生產,然後在運送到瀘定縣建橋,我們知道陸上鐵鏈的運輸並不難,難的是河上的運輸。不過,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即便是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人們也能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解決問題,而這個鐵鏈到達彼岸採用的就是索渡原理。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這個原理說起來比較好理解,就是在河的兩岸連接上很粗的繩索,繩索相對而言比較輕,所以很容易就能兩岸連起來,然後在繩索上串上數個短的竹筒,可以在繩索上滑動,而鐵鏈就拴在這些竹筒上,都一切準備就緒後,河對岸的工人就拉動繩索,然後竹筒就帶動鐵鏈到達彼岸,當然,說起來比較簡單,真正做起來也是有難度的,至少是很費力氣的。

在歷史傳說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當工匠們束手無策的時候,出現了一個西藏的大喇嘛,力大無邊,硬生生以一己之力把十三條鐵鏈拽到對岸,而這個大喇嘛也力盡而亡。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雖然這個傳說非常扯,但在歷史記載中,這個問題的解決真的和一個番僧有關係。最初,人們是想要通過船,載著鐵索渡到對岸,但大渡河的水太多湍急,而鐵索也太重,根本沒有辦法如此做。

這些鐵環均是由生鐵鑄造而成,極易氧化生鏽。因此對瀘定橋的維修,歷來按古訓採取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的辦法。鐵環的檢查是由最有經驗的老鐵工用小錘敲打,發現有問題作記號後,由專人更換。目前原裝的鐵環已全部更換完畢。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瀘定橋橫跨在大渡河上已經三百多年的歷史,雖然有過無數次的修補,但還是能在天塹上屹立不倒。我們不得不讚嘆和欽佩古代勞動人民擁有的非凡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