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們家鄉都有哪些傳統文化?

奉節農村小哥


我的家鄉是河北省滄州地區鹽山縣千童鎮。家鄉的傳統文化很多,最聞名的就是我們滄州的武術,還有吳橋的雜技,近幾十年還有關注度越來越廣泛的我們千童鎮的信子節。

先說說我們滄州的武術。滄州被譽為“中國武術之鄉”有句俗語說“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意思就是說滄州人無論老幼,都會比劃兩下,可見這種傳統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滄州市政府已舉辦七屆“滄州武術節”。滄州市也於1992年12月被正式命名為首批全國“武術之鄉”。

再談談吳橋的雜技。吳橋是雜技發祥地、世界聞名的雜技之鄉。吳橋的雜技和滄州的武術一樣,在本地區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傳承。也得到了全國及國際上的很高的評價。

最後重點聊聊我們千童鎮的信子節。傳說秦始皇時期,曾派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藥。千童鎮就是徐福東渡的始發地。千童信子節,就是幹童人民為祈禱東去不歸的童男童女的亡靈魂歸故里,而舉行的一個祭祀活動。千童鎮也由原來的“舊縣”鎮更名為現在的“千童”鎮。同時定於

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信子節。每逢甲子年,即六十年舉辦一次。

滄州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累述。

滄州歡迎您。






我的家鄉系廣西百色市平果縣鄉下山溝農村,提到風俗傳統吧!各異己見因地制宜,是有所不同的,在我這裡還得尊傳統下來的習慣,從臘月二十三日(小年)開始忙備過年貨,婦女忙著剪芭蕉葉準備抱粽粑子,二十七打掃房子。廿八男人忙著換香爐姻灰和殺豬過年,每家每戶都自養一頭豬隻喂糧米,從沒喂飼料吃肉可香了,奄制臘肉至農曆三月三。這是我地傳統風俗習慣罷了,各種各樣是道不完的。謝謝!


農榮國強


我是豫東一帶的,每家每戶過年,蒸饅頭,花饃,臘八吃臘八蒜,吃八寶粥,二十三吃糖瓜。大年夜全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看春晚,陪爸媽聊聊家常。到元宵節,元宵必不可少,門口點蠟燭,掛燈籠,放煙花🎆,好熱鬧,想起兒時,到元宵節的晚上放煙花時,好同學聚在一起,圍著整條街轉,看哪裡放煙花漂亮哪裡跑。好懷念的時光!


鄉村連啟


舞龍舞獅唄!

每年的春節,舞龍舞獅一直要表演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小時候,我們從正月初一開始,每天跟在舞龍舞獅的隊伍後面看熱鬧,因為舉著龍頭的就是我爸爸呀!

最近這幾年,家鄉搞起了鄉村旅遊,我老家的村又是省鄉文明旅遊示範村,舞龍舞獅成為村裡每天必須表演的一個傳統文化習俗了!


桂花飄香香滿園


我是一個南方人,來自江西贛州,在我家鄉有這樣一種習俗,在除夕當天在大鍋裡煮雙份米飯,一份當天蒸著吃,另一份則用蒸飯器裝好,待春節早上再蒸熟食用,小時候特別不理解,以為只有我家是這樣,總問媽媽,為什麼要煮這麼多飯?媽媽只是笑笑不回答,後來發現我們當地每家每戶都是這樣的習俗。我細想了下,米飯為什麼要在頭一年煮好呢?大概是因為在為吃飯而煩惱的年代,能吃飽飯是全家人最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所以把煮好的飯餘下來留到第二年吃,大概就是一種美好願望,,希望來年糧食富足,寓意為年年有餘的意思


啟禾媽媽


因為很多,紅白喜事裡的風俗就不談了,就談談一年十二個月裡的一些節日風俗吧。

正月初一也就是打年初一:全家人相聚家中,不請客也不外出做客,打餈粑,辦豐盛的美食飯菜自家同享,享受天倫之樂。零時起於堂屋神龕給祖宗燒香敬茶;中午飯和晚飯前給祖宗燒香上供品。

正月初二、初三拜年:剛訂婚或結婚的女婿帶上本家的幾個兄弟擔著臘肉、餈粑、水果、糖果等物到女方家拜年並吃年飯。

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請客吃年飯,每家辦一餐年飯,請平時常來往的本房族、親戚、好友前來相聚,共進年飯。

正月十五:打餈粑,燒香敬祖宗,向祖宗辭年,表示已經過完年,家裡人讀書的、勞動的各自歸位,開始了一年的忙碌。

五戊春社:一般在農曆二月,就是農曆裡的第五個戊日,每家都做社飯,用蒿菜和臘肉拌糯米蒸出來的一種小吃,傳說吃了可在一年的生活與勞作中不被蚊子叮咬。此外全村寨老拜祭薩瑪(侗族人信仰裡的女英雄)社稷壇,祈禱一年的豐收與平安。除了拜祭活動還會殺豬宰羊共同進餐。

三月三:製作三月粑,山上採來的粑藤和田野裡採來開著黃花的野菜搗爛取汁拌糯米粉製作的一種餈粑,香甜美味。傳說吃了三月粑可使蛇蟲繞道,不會傷人。

四月八:製作烏米飯。取一種樹葉汁泡糯米,蒸出來的米飯呈亮黑色,有特種芳香味。據說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牛神,吃黑米飯寓意為吃牛屎,表達人類對牛辛勤勞作的感恩。

五月初五:端午節,大多數地區都過的節日,意義相同。

六月六:和五月初五差不多。

七月半:祭祀和團聚的節日,殺豬宰牛供奉祖宗、請所有親朋相聚,甚至比過年熱鬧,連過3天。

八月十五:中秋節,全國相同。

九月初九:重陽節,全國相同。

十月(取吉日):秋社,帶著豐收的喜悅心情拜祭社稷壇,感恩薩瑪帶來一年的風調雨順。

十一月十九:過侗年,殺豬、做侗果,吹蘆筍,唱侗歌,親戚來往等,活動很多。

十二月三十:年夜飯,磕家團圓。


岑湖生態農業


蒙古族歷史悠久,是一個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胸懷坦蕩的民族,至今保持著一套特有的民族禮儀。酒被蒙古人看作是敬老和待客的最好物品。所以逐漸形成了飲酒的習俗,其中頗有講究。蒙古族好飲酒,男女喜飲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俠風度。關於蒙古族的酒文化你瞭解多少呢?

一、蒙古族敬酒文化

敬酒是蒙古人將提升耐日宴會、招待儀式的氣氛、鞏固人際交往時常用的恭敬禮節。敬酒的禮節從敬策格開始的。馬奶酒,蒙語稱之為“策格”,是由馬奶釀造的最古老的蒙古人飲料,是“蒙古八珍”之一,是由新鮮馬奶發酵製成的高營養乳酸菌飲料,屬於蒙古民族傳統飲品。含有多種有益於人體的有效成分,同時也是治療和預防諸多疾病的良藥。馬奶酒歷來都是蒙古民族引以為豪的飲品,它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歐洲還把馬奶酒飲療法作為肺病的臨床療法之一。

敬酒敬哈達

馬奶酒流傳於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元朝時期,成吉思汗把它封為御膳酒,賞與有功之臣。蒙古族人敬獻哈達和馬奶酒,也是對貴客的最高禮儀。

二、如何喝敬酒

來內蒙古草原旅遊,牧民會熱情的敬獻馬奶酒。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盃或牛角杯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

賓客應接過銀碗,退回原位,要微笑表示謝意,以右手無名指蘸酒進行“三彈”。首先要沾酒彈向天,以示敬天;再沾酒彈向地,以示敬地,然後再沾酒抺一下自己的前額,以示敬祖宗(有些時候也會彈向火爐,以表示敬火神)。客人在進行完“三彈”禮節後,可以一飲而盡,如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但不能一滴不飲。

敬獻下馬酒

蒙古族在敬酒時有連敬三杯的習俗。主人敬的三杯酒,一般情況下,客人把前兩杯各抿一抿,第三杯應該全部喝完。如果客人確實不能喝,將三杯酒各抿上一口,以示對主人的謝意和以誠相待的真情。

敬酒的時候一定要唱祝酒歌,以示主人的敬意與祝福。一般情況下,主人唱一支歌,客人就要喝一杯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為止,氣氛十分活躍感人。所以有些不知情的賓客拿到敬酒一杯接一杯喝,殊不知如果不會喝酒可以等到歌曲唱完抿一口表示謝意。蒙古族認為,只有讓客人酒喝得足足的,自己的心意才算盡到了,所以蒙古族還有主人全家輪流向客人敬酒的習慣。

三、蒙古族飲酒禁忌

蒙古人把酒作為飲食之最來重視,所以,不僅有飲用它的固定禮節,而且,還有許多方面的禁忌禮節。

1、忌諱隨意的過分飲酒,酩酊大醉

蒙古人提倡“四十歲時只可品 嘗,五十歲出頭放開一點兒喝,六十歲才可用酒取樂”或“過分飲酒等於活受罪”的深刻認識。

2、忌諱引用後說它為“苦的”或“烈性的”

蒙古人視為酒是飲食之最,所以,不能說它是苦的或烈性的,在蒙古人的心目中酒只是香 的或甜的。

3、忌諱在父母、長輩跟前喝酒吸菸

如果實在有應酬則給父母許可 後,便可禮節性的喝一點。

草原敬酒

喝酒講究禮俗,認為“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酒給賓、主帶來了隆重的氣氛,帶來了歡樂,深深表達著蒙古人對賓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誼。因此,到內蒙古旅遊的朋友一定會遇到敬酒的情況,瞭解蒙古族的酒文化可以讓你全新認識蒙古族人民,不會讓你在還沒開始玩時就喝醉哦。


業餘吃貨VIP


川東文化,紅白喜事,都有講究。先說喜事,結婚時,女方出嫁時,姨媽,姨孃是不能送親。因為隱含姨即“一”。難道還要第“二”次再結婚嗎?姑母和嬢嬢也不能去送親。因為她們都出嫁是外人了。在結婚接親時,新郎必須走新娘的前面,而不論落雨一或天晴都必須打傘。新郎不能穿錯新娘的鞋子。結婚當天不能打爛東西,否則有破敗,不吉利。

再說喪事,人死後,還要請人洗臉,理髮,然後踐行,供奉酒飯給死人及陰差官享用,還要賞賜他們很多的數目陰幣等等。:

選好出葬的路線,若要到埋葬的坑坑時,必須要抬著棺材有爬坡的坡路,以顯示後人升官發財,步步升高,走上運。若是夫妻一方死了,若是不想再娶配偶,那麼必須參加送葬。若是要再想娶配偶,就不能參加送葬配偶了。因為農村一種風俗,"送一個死一個",就不好了。在棺材下葬前。在坑坑中必須要燒胡豆(蠶豆)稈。因為胡與"福"同音,即有福氣和福地。我後按兒子兒孫脫身上衣服摻出胡豆稈火灰在玩外。然後再下棺材入坑。送葬的後人們,包括兒媳孫媳們,都要把穿在面卡的衣服翻轉穿起,在外面帶著一點柏樹丫丫,沿著原出葬的路線返回到家。回到家時,後人們要爭先恐後地打出衛生,誰打掃得多準都發大財。有好運。


金光永蓋大地


我家鄉是九江市湖口縣流芳鄉,還保留了許多傳統文化,雖然隨時代變遷,韻味變淡了,但還是在繼續傳承著。一修家譜,我們家鄉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一姓一自然村,對修家譜二十年一修,基本傳承了下來,讓我們知道來歷,曉得了自己的根在哪裡,祖宗遺訓歷歷在目,追宗慎遠,謹遵祖訓,傳承優良家風。二,在農村務農的人,廿四節氣指導生產還是很好的傳承,例如,社日後浸種育稻秧,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頭伏芝麻二伏粟,七蔥八祘九撬頭,等等諺語,和識天氣諺語,都是我們歷代先民的智慧結晶,雖然現代農業技術科技發展,也還離不開先民經驗的指導。三,我們家鄉的戲曲也還在艱難的傳承,黃梅戲,青陽腔,文曲戲,地方小調在紅白喜事,祝壽中時而上演,附近村民也是乘興湊熱鬧觀看。四,對過年,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中秋節,等節日,我們家鄉還是非常隆重的,有的千里迢迢都要趕回家。五,過年的許多習俗也在傳承,過小年送灶神,掃屋,貼門神,祭祖,拜年,玩龍燈,慶祝新年,等民俗文化村村都積極傳承。還有許多的民間活動不一細說!大多和農耕文化有關。

歡迎大家關注我,發許論。


廬山農夫


因在河南呆的時間最長,想來還是說一下河南鄧州吧!

河南鄧州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就屬喝酒,茶館和越調了。


先說喝酒,入場剛坐定,菜還沒怎麼上起,便先幹入場三杯酒再說,這三杯酒可不是一般的酒杯,是碟子,一碟酒就是一兩八錢,三碟下來你算算每個人喝半斤出去了,再往下進行就是划拳猜媒的打通關,或者自己先幹為淨至少一碟酒,再挨著敬酒打通關,這樣依次每次人展示下來沒個斤把酒量是應付不過來的。因此很多時候遇到這樣拼酒量的場,一些人就會中途悄悄的退出,只剩下七顛八倒的主:鵝倆好,三桃園吶,四季財啊,五魁首……最後也把自己魁到了桌子底下了。

另一個勸酒也是特別的厲害,無論找什麼藉口託辭,總想讓你大開酒戒,不醉不歸!這裡不再細說。


再說茶館,只要來鄧州每到一地,可以沒商店,不可以沒茶館。所到之處總能看到茶館的身影和一些喝茶人的淡定。許多人的真正目的是來湊熱鬧賭輸贏消磨時間的不是真的來品茶的,茶葉好孬是不論的,但凡現在都是五元一碗,只喝到茶葉發白沒茶葉味了才換。

再說越調,越調的唱腔的圓潤與茶館的情調卻也相映成趣。若是品著茶看著越調確實也頗有幾分優雅別緻,可是絕大多數人是不領教此道的。大多數人是被生活所迫來茶館逃避現實尋求麻痺來的,同舊時的達官貴人,地主老財的休閒心態絕對不同,所以他們只能品到越調的心酸卻品不到生活的甘甜!這就是越調在鄧州民間所產生的土壤和生存的空間。可惜欣賞越調只是成了上了年紀人的專利,讓越調的生存空間極為蕭條和寥落。聽說越調劇團到韓國還是備受韓國人歡迎的,怎麼到了本土,少了年輕一代人的追捧?他們寧可看一場場毫無意義的直播,抖音,惡搞,也不願意多看中國的戲曲一眼,在他們看來戲曲是老古董,跟他們一毛錢關係沒有。看看我隨機拍到的場面:



只見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觀眾是六十歲以上老人,只百分之一的觀眾是介於四十到六十歲的,四十歲以下的絕對沒有。這大體上是中國戲曲的觀眾基礎現狀。最近幾年看得出政府大力扶持地方戲曲劇種。可是真是現實很打臉。聽說鄧州市向國家申請越調非文化遺產成功。最近一年在鄧州市各鄉鎮大力巡迴演出。以前我也是不喜歡戲曲的,嫌他情節進展緩慢,婆婆媽媽的,最近經過我細心品鑑,倒是真的發現了戲曲攝入魂魄的魅力。比如早先覺得婆婆媽媽的地方,恰恰是在文學藝術表現手法上確實是值得大事宣揚大力粉飾的地方,與小說和其他電影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他的唱腔和唱詞,都是精心設計雕琢出來的,慢慢品味真的有超越當今任何流行歌曲的價值和魅力。即使以一個沒文化的人喜愛戲曲久了,也能被薰陶得具有本科生的文化涵養和不一般的做人準則。這就是中國戲曲的偉大力量。可惜了,我們的年輕一代被輕浮,碎片化的繁華,利益的東西迷住了,其最後的結果是非常可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