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凌遲、斬首、流放、戴枷示眾,最後一張清末大案的主犯

因為攝影術的普及,讓我們有機會在100多年後,得以窺見清朝末年的人間百態。

行刑,是那個時代西方攝影師經常捕捉到的畫面。

​不知姓名的犯人,得以留下難得一見的歷史鏡頭。

老照片:凌遲、斬首、流放、戴枷示眾,最後一張清末大案的主犯

鄧海山

鄧海山,清朝最後一個劊子手,就職於湖南省長沙縣,一直活到1925年。

他一生殺人無數,經手斬殺的罪犯,約有兩百多人。

據傳,無論是官府還是犯人,都希望讓鄧海山砍頭。

其中緣由,是因為他砍頭非常有技巧,從來都是手起刀落,沒有失誤過。

故而名聲在外,得以留下歷史瞬間。

老照片:凌遲、斬首、流放、戴枷示眾,最後一張清末大案的主犯

被凌遲處死的女犯人

即將被凌遲處死的婦女。

凌遲處死是死刑之中的極刑,被用於十惡不赦大罪。

這是一種肢解的懲罰,將身體和四肢進行切割、分離。明朝宦官劉瑾就被處以割掉身上3357刀肉才能喪命的凌遲之刑。

一般情況下,謀逆大罪和倫常大罪會被處以凌遲。

謀逆大罪很好理解,篡奪皇位,背叛國家。

倫常大罪呢?

子女謀害父母、弟幼謀害兄長,妻子謀害丈夫、奴僕謀害主人。

古代講究三綱五常,位卑者殺害尊者就要被處以凌遲極刑。

照片中的這位女性,很可能犯了殺夫之罪,才遭到如此酷刑。

老照片:凌遲、斬首、流放、戴枷示眾,最後一張清末大案的主犯

即將被流放的罪犯

即將被流放的罪犯。

流放是古代常見的刑罰,《水滸傳》中就寫過林沖、武松、宋江被刺配的故事。

照片中的這位犯人,戴著枷鎖,眉頭緊皺,想必是有不好的預感。

要知道,封建社會交通條件極差,流放千里,比之今天的野外求生要惡劣千倍百倍。

除了憑兩條腿走路,路上生了病全得靠犯人自己硬扛。運氣不好的,遇到兇殘的差役走到半路就被結果了性命。

因此說,流放發配的犯人幾乎很少有回來的可能,雖不是死刑,也八九不離十了。

老照片:凌遲、斬首、流放、戴枷示眾,最後一張清末大案的主犯

即將被斬首的犯人

北京菜市口,即將被行刑的犯人。

菜市口是北京專門行刑的地方。這裡南來北往,人群聚集,在通訊並不發達的舊社會能夠起到很好的震懾宣傳作用。

從照片上人物的著裝上來看,應該屬於秋後問斬。

秋後問斬,又稱秋決,是封建社會的基本行刑制度。絕大部分死刑都會在春天進行審判定罪,秋天進行問斬。

照片中圍觀百姓麻木的表情讓人恐懼,封建社會最不值錢的恐怕就是人命了。

老照片:凌遲、斬首、流放、戴枷示眾,最後一張清末大案的主犯

被戴枷示眾的犯人

戴枷示眾。

一般用於小偷小摸的罪行。

從照片中受罰人和背後跪著人的著裝上來看,應該是窮苦人家忍不了飢餓偷了地主家的錢糧,被衙役抓住後,綁在十字架上。

這種刑罰,一般讓這些受罰者跪上三天三夜,中途不允許吃飯喝水上廁所,以求起到震懾的作用。

老照片:凌遲、斬首、流放、戴枷示眾,最後一張清末大案的主犯

被戴枷示眾的犯人

同樣應該是因為小偷小摸的罪行被判處下跪示眾的處罰,但是這位犯人彷彿官府裡有人,行刑時被打了折扣。

穿戴還算整齊,膝蓋下也墊了層棉絮,從而減輕疼痛。

老照片:凌遲、斬首、流放、戴枷示眾,最後一張清末大案的主犯

戴枷的罪犯

戴枷的罪犯,眼神中充滿了絕望,呆在一旁等待處理。

枷鎖是古代的最基本刑具,根據所犯罪行不同量身定製不同重量的枷鎖。

枷鎖在古代的作用類似於今天的手銬,目的是為了防止犯人逃脫。

老照片:凌遲、斬首、流放、戴枷示眾,最後一張清末大案的主犯

加強版枷鎖

加強版枷鎖。

每名犯人身上除了佩戴重枷以外,身上還鎖著鐵鏈,這種情況一般是團伙作案。

老照片:凌遲、斬首、流放、戴枷示眾,最後一張清末大案的主犯

古田教案主犯之一杜朱衣

杜朱衣,貧農,放鴨為生。

古田教案被官府緝拿的主犯之一,照片上的他被關在籠子裡。

1895年,福建古田人氏劉祥興以抗稅為口號謀劃起義,遭到當地英美傳教士舉報。

於是,劉祥興等人決定提前行動,首先攻擊告密的英美傳教士。

300餘名起義軍火燒教堂,殺害傳教士11人。

事件發生後,引起英美震怒,光緒皇帝下旨由中美英調查團嚴查。

最終杜朱衣等參與起義的農民均被斬首,而被起義軍殺害的英美傳教士得以厚葬。

13年以後,光緒皇帝被慈禧毒死。

17年以後,清朝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