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文章僅供學習交流,不用於任何商業


跟建築師聊個天,

你發現他們說的每個字拆開都認識,

合在一起卻不認識了……

我們整理了一些建築“行話”,

讓你們能夠好好聊天。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聽懂這14個“行話”,就能和建築師好好聊天了?

建築師行話小百科


當建築師逐漸從“生人勿近”的高冷人設上剝離,以更接地氣的形式接近普羅大眾,人們終於開始消融對他們的刻板印象。

特別是近年來湧現了越來越多的“網紅建築”,以及與建築、設計、生活美學相關的講座和行業分享沙龍,讓建築這個在以前看來比較“高深”的領域也慢慢走進公眾視野,與人們的日常交融。

不過,儘管現在人們對建築行業日漸熟悉,可當我們有意識地想要去更加接近和深入這個領域時,卻發現很多時候甚至連建築師們說的話都“聽不懂”,或者只是朦朦朧朧地“不懂裝懂”。

建築師都在聊什麼?如何用行業“黑話”與建築師無障礙溝通?同樣的詞,其表面含義和建築領域特指含義有何不同?

想要不露破綻地“混”進建築圈,下面14個“行話”,你應該瞭解。


-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原義:物體表面的組織紋理結構。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行話解析:當建築師大談“某某街區擁有多麼獨特的城市肌理”、“某建築物的表面肌理對在地文化有傳承和呼應”時,你只需要在腦內將“肌理”替換成對某物具有某方面的“細膩感知”即可,且這種“細膩感知”一般用在描述歷史文化、物體狀貌、內部脈絡結構等方面。

但更多時候,“肌理”表達的就是一種對文化傳承與空間尺度感的“懷舊”情緒,一旦你加上這個詞,立意就變得高級了很多,因為“肌理就意味著故事”。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原義:網絡紅人的簡稱,指在現實或者網絡生活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的人或長期持續輸出專業知識而走紅的人。現衍伸為在各種領域中,較為大眾所熟知的某物或某現象。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行話解析:當我們提到網紅時,它似乎並不是什麼褒義的詞語;而當我們提到網紅建築師、網紅建築時,則好像成了一個略帶褒義或者中性的詞語。每個建築師提到網紅建築師時都略帶鄙夷,但內心不免想要成為新型的網紅建築師,至於那是什麼,可能自己也不清楚,也許是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在英文中,網紅建築可以翻譯為“popular architecture”,即受歡迎的建築。所以,我們自然而然地認為網紅建築就是“網上很紅的建築”。而從商品化經濟社會的角度來看,網紅建築可能是那些帶來經濟效益的建築,因為流量往往意味著“價值”。

當然,“網紅建築”這個標籤化的詞語,不應該作為設計的初衷甚至設計的概念,而一個優秀建築師所呈現的優秀作品,也必然希望得到使用者以及公眾的喜愛。沒有建築師想要把建築做成一個孤芳自賞的“紀念碑”。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原義:通徹、明白,比如用於形容翡翠珠玉等沒有雜質,乾淨透明。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行話解析:已故建築大師扎哈·哈迪德說過,“我以前一直認為建築是沒有重量的,現在我知道了,建築確實是沒有重量的。”然而相比扎哈的大體量建築而言,真正作品通透感比較強的可能是另外一位女建築師——妹島和世。


鋼筋水泥、高樓圍城,讓建築常給人一種“厚重”的印象。但其實,建築也可以是“輕盈”的。當建築師揉合建築內外的視覺、光線、材質,甚至風、雨、聲音等元素,能讓人體驗暢而無阻的空間感受,可以達到建築所追求的某種與環境融合的狀態——通透。

然而“通透”可能是比“肌理”更不可名狀的詞語,尤其當它從業主口中說出來時,也許對方腦海裡出現的僅僅是白色和玻璃而已。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原義:“現實中沒有的地方”,延伸為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中文直譯為“空想的國家”。原提出者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行話解析:納康芬公寓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烏托邦建築”之一,前蘇聯建築師金斯伯格希望通過這種平淡方正的外形和格子式的分割空間,體現其理想公社生活的理念。


在烏托邦的世界裡,建築往往是整齊劃一的,“人人為公”是它所想表達的主題,或許是某種帶有“社會實驗”屬性的建築,比如柯布西耶著名的的馬賽公寓,或是福建的傳統建築“土樓”,也都呈現出烏托邦的感覺。


今天,當我們談論一個建築或規劃方案的“烏托邦”,我們談論的是什麼?在想象力匱乏的時代,它可能僅僅是一個方案“賣稿”的說辭,因為烏托邦遠不止是建築設計而已,更多是建築的內容與運營,那是社會學的範疇。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原義:物理學名詞。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於其內部而垂直於兩鄰部分接觸面上的相互牽引力。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行話解析:當建築師談及“張力”時,並不是在說某建築可以被拉多長,而是一種建築體散發出的“能量”儲備,是一種聯想和發散,是具有動態和生命力的。它會讓人不由自主地讚歎、發問和追尋其蘊含的無限可能。


張力這個詞,跟通透就像一對雙胞胎,一旦說出來,就能將人帶進某種若有所思的境況,但整體而言,張力更偏視覺衝擊,通透則更內斂和溫和。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原義:一種城市規劃理論,認為從城市到建築,從整體到局部,如同生物體一樣是有機聯繫、和諧共處的。區別於以往城市更新的“拆一建多”“退二進三” 模式,而是採取適當規模、尺度,改造過程會更好地權衡當前和未來,凸顯以人為本,提高規劃和設計質量,並保證城區完整性的更新模式。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行話解析:城市有機更新的關鍵詞在於“有機”,建築的更新是“renewal”而不是“rebuilding”。當一位建築師不再單純討論“改造”,而是頻繁拋出“有機更新”概念,毋庸置疑,他應該正在參與老城重建類項目。正如“有機”一詞,帶給我們的觀感是一種“綠色”的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路徑。


這個詞在今天的城市規劃和舊城改造中出現頻率很高,成為對抗大拆大建的“一劑良方”,但它或許也意味著更大的成本代價、更復雜的設計手法,以及更慢的開發節奏。慢下來,才會快。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原義:直譯為在現場的某種屬性。就建築領域而言,是指建築物所在地的地理位置、空間特點、人文風貌等地域性的特點,由這些因素形成了特定的特點、屬性。如果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當中有自然天成、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意思。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行話解析: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建築師在探討中國“千城一面”的現象,探討如何在建造中堅持差異性。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城市採取不同的建築方式,是在遵從自然,也是一種思考建築在地性的表現。


所以,當建築師與你討論“在地性”時,其實他是想與你談論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建築形態,以及該建築背後的社會影響。


在國際風格肆掠之後,在地性正被越來越多地提及,這個詞頗受建築師喜愛,常用句式:“考慮到這個建築的在地性,所以……”

對在地文化的研究,讓一些建築師與社會實踐活動者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起來,而這或許是他們轉行的一個不錯選擇。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原義:在歐陸哲學與文學批評中,解構主義以一個由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所創立的批評學派為代表。德里達提出了一種他稱之為解構閱讀西方哲學的方法。解構主義建築是在上世紀80年代晚期開始的關於後現代建築的發展。它的特別之處為破碎的想法,非線性設計的過程。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行話解析:解構主義建築是20世紀後期建築創作中基於建築形式的探索,其觀念變革表現在對結構主義的分解和破裂、對形而上學的批駁、實現反傳統的建築形式上等。當一位“大師”準備“解構”某個作品時,不妨先聽聽他是否可以為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評論視角。


如果當你看不懂某個建築方案時,感覺它的每一個局部都似曾相識,但放在一起則展現出某種陌生感,不妨說:“這個方案對很多元素進行了解構……”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原義:參數化指建立特定的關係,當這種關係的某個基本元素髮生變化,其他的元素也隨之變化,簡單概括參數化的重點是彼此元素之間的關聯性。它是Revit Building的一個設計範式,分為兩個部分——參數化圖元和參數化修改引擎。將工程本身編寫為函數與過程,通過修改初始條件並經計算機計算得到工程結果的設計過程,實現設計過程的自動化。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行話解析:參數化設計是以可控制的量化參數為基礎,根據計算機軟件設定法則、或者邏輯,而演變成的不可量化的多元結果,並不是簡單地代入公式即可得出答案,其中還需要建築師極強的邏輯力做支撐。


當建築設計遇上參數化設計,天馬行空中又有著特定的規律,讓人覺得耳目一新。這種創意結合科技的方式,可以帶給城市更多的展示形式。


扎哈就是參數化設計的高手。當參數化設計被用在一些藝術性很強的建築,或與傳統建築融合時,都表現優異。當然它也增加了施工圖和施工難度,以及造價。

一些預算不夠的開發商,建議不要隨便提參數化設計,這不是設計費的問題。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原義:源自“城市綜合體”的概念,但是兩者有著明顯區別。商業綜合體,是將城市中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等城市生活空間的三項以上功能進行組合,並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動關係,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複雜而統一的綜合體。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行話解析:商業綜合體的設計在今天,已經遠不止一個普通百貨大樓那麼簡單,除了建築造型推陳出新以外,更重要的是室內空間設計,以及展陳設計。

K11、SKP都是不錯的案例。我們發現,建築師似乎有必要與藝術策展人更多互動了,尤其當“策展式零售”這樣的概念被提出後。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原義:是城市規劃的一個概念,意指大城市邊緣的小型城市,在生產、生活等方面與市區有密切聯繫,人口規模一般在數萬以上。通常把中心市區稱作母城,外圍的衛星城稱作子城,就像在太空中,衛星們圍繞某個中心分佈著一樣。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行話解析:衛星城的本質是中心城市的擴張,包括顯性的城市佔地面積擴大和隱性的城市文化氣息擴散。可以將其理解為其實是個“濃縮版的中心城市”,會接納中心城的一些擴散功能,是中心城的“左膀右臂”。


同時,這個概念有助於拓展建築師的業務範圍,因為大城市的業務趨於飽了,而周邊的衛星城還有很多值得開發的項目,對衛星城的定位也在不斷變化,它可能正需要一個更大的商業綜合體。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原義:就像人們居住的房屋從平房向高樓進化一樣,人們考慮耕地從田地向多層建築式的樓層化農場發展,在人工修築的多層建築物裡模擬農田的農作物生長環境種植。簡而言之,就是把農場“搬進”城市。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行話解析:城市農場可以像傳統的小型戶外的社區花園一樣簡單,也可以像室內垂直農場那樣複雜。有了適當的技術,農業生產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這就是城市農業的新趨勢。


比如,未來在某座恢弘寫字樓內,你一邊進行著科技化辦公,一邊在給馬鈴薯澆水——這種將田園生活和鋼鐵都市揉合的新形態,不僅環保,食物的產量可能還比種在地裡時更高,想想就很美好。


更多時候,這在國內還僅僅停留在一種概念階段。城市農場已被屢次提出,但真正實現且效益不錯的項目似乎還沒看見,除了一些屋頂餐廳旁邊的迷你農田。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原義:亦稱“重技派”。突出當代工業技術成就,並在建築形體和室內環境設計中加以炫耀,崇尚“機械美”。在室內暴露梁板、網架等結構構件以及風管、線纜等各種設備和管道,強調工藝技術與時代感。


相對低技派講究使用自然的通風和天然材料,用盡量少的現代科技干預來減少建築的碳排放量,高技派顯得較為“不近人情”。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行話解析:崇尚機器美學和新技術美感,是高技派建築師的風格。畢竟,在修建超高層建築時,傳統的混凝土結構已無法達成建築需求,於是誕生了使用各種新材料和新技術的建築形式。


其實,這種看似冰冷的機械美學,在今天已經被賦予了更多人性的光環。它以一種建立在建築師理性推理之上的,富於質感又充滿慾望的空間表達方式,來闡述建築師對於未來的創想。參數化設計跟高技派常常連在一起。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原義:亦稱“野性主義”。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在歐洲、日本等地流行的一種建築設計傾向,通過真實地表現結構與材料,暴露房屋的服務性設施,以誇張粗重的混凝土構件、暴露不加修飾的結構和設施為形式特徵。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行話解析:勒·柯布西耶作為著名的現代主義大師,他設計的馬賽公寓(1946-1957)被稱為粗野主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誌。在公寓內部設置了商店、飯館和娛樂場,構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同時用厚重的、雕塑一樣的外牆來表現表面粗糙的混凝土細部,體現了粗野主義審美情調和基本觀點。


不得不說,這個詞相對比較生僻,如果一位建築師已經開始跟你談論粗野主義,相信你們已經對前面提到的詞語不感興趣。然而這個話題或許也帶有某種暗示,這確實是一種比較“直男”的建築風格。


不得不知的14個建築行業“黑話”


肌理 TEXTURE

網紅 INFLUENCER

通透 TRANSPARENT

烏托邦 UTOPIA

張力 TENSION

城市有機更新 URBAN ORGANIC RENEWAL

在地性 LOCAL

解構 DECONSTRUCTION

參數化設計 PARAMETRIC DESIGN

商業綜合體 COMMERCIAL COMPLEX

衛星城 SATELLITE CITY

城市農場 URBAN FARM

高技派 HIGH-TECH

粗野主義 BRUTALISM


看看下面這些建築師,

還列出了哪些建築“行話”?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劉洋

社會空間實踐者

集火實驗室創始人

追求建築的“真實”,不喜歡以“建築師”自稱的建築師。


空間社會學、社會設計、超空間、交互式設計、空間契約、共同生活、傳統建築學失靈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蔡克非

門口建築工作室創始人

先後就職於成都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Steve Holl architects,非常建築研究所。聽過很多“名人名言”,後來自己說的話可能也成為了別人的“名言”。


透明性、建構、氛圍、現象學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盧昀

MUDA慕達建築創始人

25歲開建築設計公司,獲得成都興隆湖書店建築創意設計競賽第一名。


消隱、場域、場所精神、當代性、類型學、現象學、解構、粗野主義、參數化、有機、文脈、尺度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Choco

預空間建築設計工作室聯合創始人

將包豪斯精神從德國帶回中國的建築師。


Choco有個疑惑,在中文裡,有一些近年來非常普及的詞彙,比如說“民宿”“私宅”“別墅”甚至“轟趴館”,這些詞彙本來應該屬於外來詞彙,可是她發現大家對這些詞彙的理解卻大有不同,就連許多開發商自己也對“別墅”和“私宅”的定義弄不清楚。


建築“行話”指南——如何與建築師好好聊天?

靳洪鐸

相對建築創始人

可能是成都最有“藝術氣質”的建築師。


形式、易建性、構造、自然要素、網絡、建築語言、透明性、領域、安全、從屬感、參與性、尺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