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句話,讓“文正”成為古代文官畢生追求的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古代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

他的一句話,讓“文正”成為古代文官畢生追求的諡號

諡號的制度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周王朝,根據《逸周書·諡法解》記載“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也就是說,周公旦太公望開創了周王朝的基業後,因周武王在牧野之戰建立了打工,死了之後要安葬,於是就定製了諡法。

於是自周王朝開始,諡號制度幾乎貫穿了中國封建歷史的始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諡號制度的最大意義就是,能夠讓皇帝、王侯貴胄、文武大臣考慮到去世後名聲,因而約束其生前的行為。

他的一句話,讓“文正”成為古代文官畢生追求的諡號

歷史上的很多名人也是以他的諡號而流傳後世,比如漢景帝,他的“景”就是他的諡號(由義而濟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再比如隋煬帝,“煬”就是他的諡號(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還比如嶽武穆(岳飛),“武穆”就是他的諡號(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佈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源自:《逸周書·諡法解》)

他的一句話,讓“文正”成為古代文官畢生追求的諡號

歷史上的諡號多不勝數,其中最著名的諡號就是“文正”,可以說是古代文官們畢生孜孜以求的諡號。據傳明朝大學士李東陽病逝前,對自己能否獲得“文正”的諡號惴惴不安,他的好友、同為內閣大學士的楊一清來看他,見他為此擔憂,便告訴他,皇帝已經同意給他“文正”的諡號了,隨後,垂死的李東陽在床上給楊一清磕了一個頭,由此可見“文正”在肚帶文官心中的地位。也是因此,歷史上獲得“文正”諡號的也只有寥寥數十人,其中唐朝4人(魏徵為歷史上第一人)、宋朝9人、元朝6人、明朝4人、清朝8人。

他的一句話,讓“文正”成為古代文官畢生追求的諡號

“文正”之所以珍貴、罕見,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其本身寓意好、要求高,《逸周書·諡法解》對這二字的釋義是:“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從這些字面意思足以見要求之高;二是因為北宋名臣司馬光的一句話,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文臣夏竦冒雨修堤死於任上,當時很多大臣建議皇帝追諡他“文正”,司馬光提出:“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就是因為他的這一句話,及其贊同者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皇帝們再也不肯授予大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