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B超,X射線,核磁共振,啥子區別?

滇西阿鵬


我是小影大夫,一名影像科醫生。CT,B超,X線和磁共振檢查,這四種檢查都屬於影像的檢查。目前,影像檢查在醫療的診治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治療一個疾病,首先要有精準度診斷,這個過程就依賴於影像學檢查。很多人說,現在的醫生都不會看病,動不動就做檢查。不是醫生不會看病,而是現在的醫療活動都要求精準化,要求規範和嚴格,而不是靠猜測來診斷疾病。

這四種檢查,各有優缺點,不同的疾病有最優的檢查,有些病做其中一個檢查即可,有些需要做其中的2-3個。下面有分析下幾個檢查的區別。

四種檢查有什麼區別?

1.超聲

首先說的是超聲檢查。超聲價格便宜,沒有輻射,算是性價比很高的一種檢查。其實就是拿著一個探頭從外面看身體裡面的結構,越靠近皮膚的結構越看的清楚,所以超聲看體表的組織是很清楚的。比如檢查乳腺、甲狀腺、皮下組織等都是最優的檢查當時。要看心臟內部的結構,心臟超聲是必須要做的。肝膽胰脾,雙腎膀胱,前列腺,這些部位的超聲可以作為篩查,有問題再進一步做CT或者磁共振。頸部和雙下肢的血管情況,也是作為首選戀愛,因為價格便宜,性價比高,發現嚴重的問題再進一步做CTA,而不是一上來就做CTA。

超聲在婦科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優勢,婦科的疾病,孕婦的產檢,胎兒畸形篩查等等,都是首選的檢查。


2.X線檢查

X線檢查相對來說比較便宜,大約一個部位正側位100元左右,但是有輻射。拍X光,最常見的就是胸片,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拍過,並且一個部位的X光有正側位,要拍兩側,兩張圖片。


拍X光就好比一個吐司🍞,從前往後看,所有的結構都重疊在一張圖片上,再從左往右看,又重疊在一張圖片上。靠著這兩張圖片來診斷信息,所以沒有CT看的清楚。但是X光也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價格便宜,輻射少,所以四肢的外傷骨折的,有關骨頭的都首選X光。有急腹症的,咳嗽的都先拍個X光,發現有問題再進一步檢查。一個X光能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做CT或者磁共振了,這是為老百姓著想,也是節省醫療資源。

3.CT檢查

CT檢查價格偏貴,大約400元左右。輻射比X光要高一點,但是也不要想到有輻射就害怕,一個CT的診斷劑量的輻射,相對於疾病的傷害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並且也不會因為這點劑量造成人體的傷害。但是,要遵從的原則是,能不做就儘量不做,如果要做,就不要猶豫。

CT檢查,就好比吐司🍞一片片的切出來看裡面有沒有問題,所以看的比X光要清楚,人體內部的病變都能看的到。超聲是隔著肚皮來看,相對來說,內部的病變也是沒有Ct看的好的,這也是為什麼做了肝膽胰脾,雙腎這些超聲發現問題後,要進一步做CT或者磁共振的原因。

目前,CT的應用很廣泛,可以從頭看到腳趾頭的病變,檢查時間短,所以很適合做急診。幾分鐘就能檢查完,能出結果。快速診斷,對於危急重症患者來說,就是跟死神在賽跑。

4.磁共振

核磁共振檢查,需要把核字,但是沒有核輻射,不用擔心。價格是四種檢查最貴的一個,大約600-800一個部位。磁共振檢查,檢查時間長,需要預約,所以檢查得最少的。並且對檢查者要求比較高,不是人人都能做,需要醫生評估後才能做磁共振。

磁共振也是像吐司麵包一樣一片片的,但是它可以橫著切,豎著切,按照醫生想看的角度去切開來觀察。還有不同的序列。所以能提供更多的診斷信息。


因為對軟組織分辨率高,磁共振對顱腦、神經、肌骨和關節的顯示特別好。能清晰顯示腦組織的情況,顱腦的疾病,除了腦出血,大部分都要做個磁共振。對神經和脊髓的顯示也是最好的,比如看椎間盤突出,看脊髓的佔位等等。另外能顯示關節內,軟骨,半月板韌帶的信息,這些是做CT看不到了。如果出現關節痛,做了x光看骨頭沒問題,有可能就是這些軟組織出現問題了,這是就要做個磁共振檢查了。

選擇最優的檢查,而不是最貴的。

上面四種檢查各有優缺點,並不是哪個檢查最貴就選哪個。如果一個便宜的檢查就能達到診斷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

一個疾病,有時候做一種檢查即可診斷,有時候需要做其中2種,有時候需要4種都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磁共振很貴,肺和胃腸道的疾病,不要做磁共振。除非是直腸癌的分期。

如身體出現不適,建議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不要自己盲目的選擇檢查,不僅浪費精力,還浪費錢。


小影大夫


我是小眼睛醫生,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X線、CT、B超和MRI基本上涵蓋了全部的影像學檢查。

從機制上看,這些檢查的原理是完全不一樣的。X線和CT是通過射線照射,不同器官能夠通過的射線量是完全不同的,呈現出不一樣的密度,明確病變。B超是通過超聲波的反射不同,呈現出不同回聲大小的影像照片。MRI是通過不同器官的震動型號不一樣,呈現出不同的影像圖片。

由於不同的原理,所以B超,X線、MRI在不同疾病的診斷方面也是完全不同的。

小眼睛醫生就心臟方面檢查,為你講解一下。心臟的檢查有心臟彩超,主要是價格比較便宜,能夠動態監測心臟室壁運動有無異常,心臟各瓣膜有無關閉不全。

心臟MRI雖然應用不夠普遍,價格昂貴,但是能夠更加清楚明確心肌結構有無改變。

心臟X線主要體現在血管造影方面。

具體心臟造影的知識,你可以看看我過去的回答內容,有詳細介紹造影相關知識。


小眼睛醫生愛運動


這個三個檢查在醫院是非常常見,但是大家並不是對這些檢查非常的瞭解,今天就好好給大家講一講。(以下檢查價格僅供參考)


1、x射線檢查:單部位正位價格為80元,利用x線穿透人體後成像,這個是醫院最常見的放射科檢查,因為價格便宜,簡單實用所以在各個醫院都有應用。常用於骨骼外傷的檢查、肺部常見疾病和急腹症檢查。骨折在x線上大部分病灶可以看到明顯的骨皮質斷裂,並且檢查時間快速,對於肺部的腫塊和炎症也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2、CT:單部位價格約300元,原理和x線接近,成像方式為多層面採集後進行重建,所以可以更為精細,多角度的對人體疾病進行診斷。為醫院最常用的檢查方式,採用對比劑注射後為增強檢查,價格約1000元,常用於肺部結節,全身佔位,骨骼三維重建等等檢查,並且檢查速度快,缺點是具有一定輻射量,不作為常規體檢項目。

3、磁共振:單部位價格約680元,利用磁場多序列成像,無輻射,對於人體軟組織成像敏感,診斷準確率高,特別是對於腦部疾病,1.5t及以上磁共振圖像質量非常好,因為可以多序列,還可以進行出血時期判斷,腫瘤波普代謝判斷,檢查時間較長,單部位大於8min,需要患者配合,不能還有純鐵金屬,所以不適合急診檢查。

4、超聲:簡單快速,價格各醫院差異較大,常用於腹部肝膽胰脾,和婦產科檢查,利用聲波反射成像無輻射,診斷需要醫生經驗手法+超聲設備。有網友留言問超聲檢查塗在身上的液體是什麼?.那個是耦合劑,減少探頭和皮膚之間的空氣的,使得圖像效果更好。

打字不易,4個檢查的優缺點簡單說到這裡,大家有什麼疑問歡迎在下方留言~


張浩醫生


臨床上各種輔助檢查有各種檢查的優勢與缺陷,不過隨著高端醫療器械的普及,高尖醫療人才的配套,人們得益於壽命的延長。

有些網民病家很糾結。醫生動不動就給CT檢查,其實好多疾病還真的離不開CT呢。比如外傷性顱腦損傷,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在所難免。但某些“小概率的事件”總是青睞於運氣特別不好的人。

一個嬰幼兒磕碰頭部,竟然被CT查出腦出血。在沒有CT的時候,不知道怎麼死的。

CT作為高端醫療儀器設備,比X光應用有過之不及。顱內病變通過頭顱CT一覽無遺,X光片則不能夠檢查到顱腦內的情況,只能提供顱骨是否骨折等情況。胃腸吞鋇透視以及通過X光異物取出操作。X光快捷簡便實惠,卻很侷限性。

B超對實質性臟器的檢測有獨到的用處,比如肝膽脾胰腺,泌尿系疾病、婦科子宮附件、乳腺、甲狀腺等應用。還可以通過B超定位進行胸腔穿刺抽液。心臟彩超和胎兒N維B超,都是很好的應用。

RMI是繼CT之後更優質的醫療設備,在檢查某些部位上比CT精準。一些身上有金屬異物、安裝心臟起搏器等病人有些限制。投資設備昂貴,檢查費也高,不是應急選擇方案。

高性能醫療設備需要大家共同維護,不具備條件的醫院肯定不適合也不應該配備高端儀器設備。比如一個幾百人的村莊配備一臺RMI設備,純粹是資源浪費。而如果CT機都只有省城才有,懷疑腦出血腦梗塞腦血管疾病都得轉送省城大醫院,就回歸“人生七十古來稀”了。

一些基層醫院衛生院,不需要高端醫療儀器設備,由大醫院淘汰或更新換代的設備轉讓,檢查效果不是很清晰,勉強能夠使用。

人才配備也是特別重要。有醫療設備沒有相應人才技師,設備荒廢。有醫療操作技師,沒有醫療設備也空談。

最關鍵的還是臨床主診醫生。醫生判斷疾病需要檢查什麼,心裡都有目標方案。一個胃疼的病人,交給醫生,考慮胃病、消化性潰瘍,需要做胃鏡等檢查;胃疼考慮急性心肌梗死,需要做心電圖檢查……有的交給醫生不到15分鐘的時間,生命就沒有了。所以,不要跟醫生較勁,不要為難醫生,責難醫生。


六維魔咒


問題太多了 懶得打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