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飯、練字、讀書,自從限制出門,我的生活便開始了每天的複製


做飯、練字、讀書,自從限制出門,我的生活便開始了每天的複製

自聽到武漢封城,提倡不出門到限制出門,我的生活便開始了每天的複製。

起床——做早餐——打掃衛生——做午餐——午休——看書或寫字——做晚餐……

大兒子:睡覺——看手機——做作業——睡覺……

小兒子:睡覺——看電視——玩玩具——睡覺……

哦!還有一個家庭成員:他,天天上班。

這生活放在以前上班期間,那簡直是夢寐以求!可現在心裡空落落地焦急。每天睜開眼睛,趕緊拿起手機看頭條上的疫情情況通報。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看到大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抗疫,而自己既不懂醫,又不曉建築,還沒當過警察,無能為力。但明白是一線的抗疫人員的負重拼搏,才使得我們歲月靜好。心裡便祈禱: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既知坐在家裡不出門也是做貢獻,便稍微心安了些!那就老老實實地待在家裡,讓病毒在這憂傷的春天裡黯然地隨風而去吧!

起初:我只是不想讓吃變得單調

做飯、練字、讀書,自從限制出門,我的生活便開始了每天的複製

在這特殊的時期,做飯便成為宅家的主旋律,而且顯得這項工作尤為重要。而我又是一個極不想湊合的人,每每提前一天想好第二天的食譜,便精心準備所需的東西,第二天,在鍋碗瓢盆的交響樂中做好飯菜,等到端上桌,看著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心裡便升起滿滿的自豪感。

但過了一段時間,我搜腸刮肚把我會做的和提前做過的都做了一遍,便覺江郎才盡,於是提出抗議,我提高了聲音的分貝:作為家庭成員,每個人都應盡一份力,輪流做飯!但放眼望去:沙發上躺著看手機的,床上斜倚著打遊戲的,毯子上爬著玩玩具的,無一反應。我一下子洩了氣,暗暗叫苦。心想: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的“爺們”吧!

應該是這樣,因為在我的記憶中,一年四季,做飯時,我從沒見父親在鍋臺周圍轉過,更別說做飯了。吃飯前父親好像總是坐在炕上,飯也總是用盤子端給他老人家。若吃完再要一碗還好辦。若要半碗的話,父親會用筷子在碗中間畫圈。你想想,筷子又不是筆,又不留痕跡,端來多了要重新跑一趟,少了也要跑一趟。而父親則可能認為多跑一趟更能體現孝順。母親似乎從來沒抱怨過什麼。對!什麼也別多想,吃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我抗議無效之後,我也就認命了,我知道有些事糊塗些才能過得去。“民以食為天”,飯總得要吃,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心情,我開始把食譜求助於網絡。

網上各種各樣的熟食之法、烹飪之法,我根據居家的具體條件開始做:紫薯麵包、韭菜盒子、雞蛋餅、蔬菜餅、土豆餅……能嘗試的我都嘗試了,基本還算成功,我自信地覺得我都快成麵點師了,可電飯鍋蒸蛋糕的失敗將我打回原形。我總結經驗,第二次、第三次……有一天晚上睡覺前,6歲的兒子突然說:媽媽,我覺得你做蛋糕失敗的原因是打蛋器不行……看著他說的頭頭是道,我笑而不語,他也知道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其實想想這樣做也就是享受這個做的過程。我突然覺得,人生要活的有味,也是在自己的生命軌道中不斷地從生活中吸取教訓、不斷奔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從而拓展生命的寬度和厚度。

至於嘗試其它的飯食,什麼“緊火米湯慢火肉”、“軟麵餃子硬麵湯”、“開鍋煮皮,閉鍋煮心。”“三分燉工,七分炒工,橫切蘿蔔順切姜”……我都羞於啟齒了。

因為我在想顏回,《論語﹒雍也第六》中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以前讀,覺得是講顏回能夠安於貧窮的清高生活。給學生也是這麼講的。現在想他能在這樣的簡單中品味到快樂,可能是他的精神富足到他不屑於去想物質生活的貧乏與充裕吧!

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麼深刻的道理還是慢慢去體會吧!

後來:我只是想把毛筆字寫的好一點而已

做飯、練字、讀書,自從限制出門,我的生活便開始了每天的複製

練字這個習慣,說堅持吧,一忙好長時間都不寫,說不堅持吧,一有空就拿起筆。可最近,堅持,天天練!而且自我感覺有點小進步。

臨帖前,我曾請教懂書法的朋友,他推薦我臨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我憶起我們上學時開設的書法課,那時幼稚貪玩,不太用心。但是對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歐體印象還是比較深刻的。我給朋友說:雖不懂卻喜歡。

摹帖這個過程堅持好長時間了,有一次,這位朋友看到我寫的影格,很委婉客氣地評價說:“沒有練過的人是描不出這樣的效果的,但你這樣一直寫,容易把字寫死。”他勸我對臨。

可真正臨起來,難啊!總有一些筆畫一些字,感覺不好看,彷彿胖人穿了緊身的衣服,闊嘴的人畫了紅唇,小眼睛的人描了濃眉。不得其法。

後來,我選用達芬奇畫雞蛋的方法,一個字反覆地寫,然後對比,看哪一個寫的好一點,就研究它的結構和筆法,並和帖子相比較,觀察、琢磨、分析,慢慢似乎悟出了一點道理,關鍵是竟喜歡上了讀帖。

歐陽詢是唐代人,唐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唐朝建立時,歐陽詢已經年過花甲,對於他的字,後人美譽甚多,宋代朱長文在《續書斷》裡評價說:“纖穠得體,剛勁不撓。”在他的書法前,你不但會頻頻點頭,而且會不停地驚歎。真是溫斂而不失剛勁,你彷彿看到大唐初建時風和日麗、平順穩健的社會風貌,小到撇捺,大到佈局間那完滿充盈的精氣神,令你神清氣爽。於是提筆間便覺傳承了某種精神。

寫字本是一個人格修煉的過程,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枯燥,沉得下心境,穩得住情緒,經得起考驗。要從摹帖、對臨、背臨,最後走向意臨乃至創作,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

我並不懂書法,不敢造次,字更寫得一般,但我喜歡寫字這個過程,喜歡這種心手雙暢的感覺。

現在:我只是做了文字的信徒

做飯、練字、讀書,自從限制出門,我的生活便開始了每天的複製

房子有三個臥室,大臥室放一個書櫃,小臥室放一個書櫃,中間臥室還是一個書櫃,每每興致所至,則佇立其中一個書櫃前,觀書滿架,頓生愉悅,選其中一本便欣然讀之,直至兩腿發麻,方覺要找個地方坐下來,原來書房竟佈置在陽臺上,有躺椅在此,選一合適姿勢繼續閱讀,深知這是迷戀上文字的一種情懷,所以才把它當做信仰一樣來膜拜。

我相信知書達理這個說法。

讀《菜根譚》,知“性定菜根香。”如毛澤東所說:“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豔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讀《幼學瓊林》,如漫步在文史科第中,穿越於人事天地間。讀到人類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讀《區塊鏈》,知它的四大特色: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開放性、可匿名。是今天非常多的人追捧的對象。讀中外小說,隨著情節去感受人物的情感……

讀一本好書,就是跟大師對話和與優秀的人交往的過程,撫摸一本好書,目光和手指從紙頁上滑過,就很想認認真真地和這本書來一次熱戀。

枕邊我常放著書,為的是醞釀一場美好的睡眠。晚上睡覺前、中午午休前,拿起床頭放著的一本書,讀幾頁,合上書,閉上眼睛,在剛才讀過的文字裡徜徉一番,這是我的一次次精神私奔。或許還會“莊生曉夢迷蝴蝶”呢!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其實就是那種在宮鬥劇裡活不了兩集的女人,和書在一起,就是這麼任性、大膽。

一想到書櫃裡那些站著的、床前那些躺著的書籍,那書裡靜待閱讀的文字,那文字裡跳躍著的生命,我的心裡便不斷地升騰、湧動著浪潮般地幸福。

所以只要一拿起書,我就覺得我是一個幸福的人。

很慶幸,這輩子與文字有染。

一天,接到A君的電話,問:“最近忙什麼呢?”我說:“一個多月沒出門了。”他說:“那就直接坐了一個月子麼。”我笑笑說:“我這是做我該做的,在這疫情期間,誰又不是在盡最大的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呢!”他說:“大家都是在進行著一場修行。”頓了頓,他接著說:“最近寫文章了嗎?” 我苦笑:“沒有,滿腦子都是疫情,武漢!但我蒼白的文字什麼也表達不了!生活每天就跟複製的一樣。”他說:“我也是過了一天,然後重複了無數次,生活總有暗夜,讓我們選擇擁抱陽光吧!相信抗疫勝利的消息很快就會傳來,那時就去大自然中盡情呼吸新鮮空氣吧!”我說我會低頭向大地鞠躬,然後仰頭凝視蒼天。


做飯、練字、讀書,自從限制出門,我的生活便開始了每天的複製

作者簡介:吳彩霞,漢族,1980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寧夏彭陽縣人,魯迅文學院西海固作家研修班學員,固原市作家協會理事,彭陽縣作家協會副主席,1996年在《中學語文》上發表《鄉村》之後,陸續在《作文精選》《感悟》《六盤山》《彭陽文學》等刊物發表作品30多篇,現在彭陽縣職業中學任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