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太效應"淺析為何劉表死後荊州立刻分崩離析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於1968年提出。其名稱來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現廣泛應用於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社會科學領域。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新約聖經·馬太福音》"

羅伯特·莫頓將"馬太效應"歸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累積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反映的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以及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東漢末年,國家動亂,群雄並起,在這一過程中,不乏先後出現了諸如袁紹、曹操、劉備、孫權等許多割據諸侯勢力,他們的壯大過程都在潛移默化之中與馬太效應相契合。但是也不乏失敗的案例,其中荊州牧劉表就是一個典型。

從

劉表影視劇中形象

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人,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東漢末年名士、漢末群雄之一。 其身長八尺餘,體態雄偉俊厚,個性優柔寡斷,頗有儒者風範。早年他因參與太學生運動而受黨錮之禍牽連,被迫逃亡。在黨禁解除後,被大將軍何進闢為掾,出任北軍中候,後為荊州刺史,通過個人努力,一人一騎拿下荊州全境,經營十數年後,在曹操發兵攻荊州時背疽發作病故,荊州在曹操強大的外部壓力下,迅即分崩離析。

單論紙面實力,本來劉表下轄的荊襄之地是東漢末年最肥沃的一片土地之一,只要好好經營,是具有一戰之力的。可是劉表的事蹟正是典型地違反了"馬太效應",妄圖在亂世偏安一隅,最後不僅沒有更多建樹,連僅存的一些資產,也在外部強壓下,被二的劉琦、劉琮揮霍殆盡。劉表死後,在荊州多年的經營,一瞬間灰飛煙滅,不復存在,令人惋惜。

一、從"一無所有"到荊州刺史,劉景升用時一年

劉表與劉虞、劉焉、劉寵同為東漢末年除劉備以外四個最有影響力的宗室之一。許劭曾經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無疑對曹操是極高的肯定。因為能夠在治世與亂世兩種舞臺上游刃有餘的人並不多。

很多人在向上爬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原因,跌落深淵,身死於斯。而劉表呢,至少具有治世之能臣的基本條件。

青年時期,劉表在朝廷參與黨錮之爭,逐漸積累了自己的聲望和政治資本,成了一個與李膺、張儉、荀彧、陳翔等新生代才俊們平齊的名士。遭到迫害逃亡後,得以撿回一條命。解黨禁之後,又獲得了以大將軍掾為北軍中侯,再遷任荊州刺史的機會,可謂是火箭般躍升。

從

東漢末年黨錮之禍殆害無窮

董卓不瞭解劉景升,或者說,他比我們任何人都瞭解劉景升的能量,把他從禁衛軍的崗位解除武裝後,挪到了荊州這個當時最混亂的地方之一,去擔任一把手。可能董卓到死也沒想到,劉表一人一騎,竟能在一個地方官吏相互敵對、豪強盜賊烽煙四起的地方,慢慢做大,最後在這個亂世之中把荊州打造成了一片安樂淨土,百姓安居、名士輩出。

拿著董太師治下的朝廷給的委任狀,劉表一個人來到了荊州,他憑藉自身聲望,不久就獲得了蒯氏、蔡氏等地方大家族代表的支持,雖然外有蘇代、貝羽擁兵自立,不遠處,當時最強大的軍閥袁術虎視眈眈,但劉表依然穩穩地起步,慢慢地發展,最終反叛的長沙太守張羨死後,荊州這塊四戰之地,出現了久違的安定局面。

將一盤散沙的一個州七個郡一百多個縣攢在一起,擁兵十萬戰艦千艘,劉表只用了一年。

二、沒有發揮優勢,把已有的"滾雪球"變成"更大的成功"

此時的劉表,對比起曹操、袁紹、劉璋、袁術、李傕、孫策等輩,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從硬實力來說,荊州沃野千里,戰船森列,兵甲齊備,戰將百員,百姓安居……

從個人軟實力來說,劉表與其他人相比,有一個很大優勢,就是名望。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作為與李膺、張儉那一批譽滿天下、受人景仰的清流三十五人之一。劉表對於各地的豪族士家是有著吸引力的。像蒯良、蒯越這樣的知識分子,也都心甘情願為其鞍前馬後。加之他身長八尺,容貌偉岸,文質彬彬,談吐儒雅,滿腹經綸。蔡瑁這樣在當地實力數一數二的名將豪傑也樂於將姐姐嫁給他做妻室。

從

蔡氏宗族代表人物蔡瑁

彼時,全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劉表卻能將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經營成了富足安居之地,提供給荊州百姓和全國的流亡人士,這值得稱讚;他一手創立的荊州官學也終在學術史上佔據了一席之地。可是,也幾乎僅此而已了。

套用"馬太效應",一方有優勢的時候,就有機會爭取更大的成功,強者恆強、弱者愈弱的定律,劉表和他的荊州顯然是沒踩在對的節奏上。

在荊州的十八年裡,劉表只有第一年出兵剿滅了各郡縣叛軍賊兵,隨後除了打打防守反擊,沒再主動大舉出徵過。

如果是劉備,做到這些,肯定是四下圖謀擴張疆土,甚至與曹操決戰,如果是小霸王孫策,肯定是張羅東進或西進,以圖帝王霸業,如果是袁紹,一定在此基礎上南下或北上,積累稱霸資本。可劉表,偏偏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戛然而止,放棄了縱橫武略。

從

蒯氏豪族代表人物蒯良

任憑張繡、劉備如何勸說,任憑曹操重兵屯於官渡而後防空虛,劉表就是不北伐。每一次局勢出現動盪,在別人眼裡稍縱即逝的戰機,對劉表都沒有意義。

優勢沒能轉化為勝勢,因此,連他所有的,也要被奪過來。

先治貪暴,再行仁義,愛民養士,這都沒錯,但圖存於虎狼之間,這就有點痴心妄想了。

浪花淘盡英雄,沒人能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獨善其身,早晚都會被無情的漩渦裹挾著前進。

在很多時候,君主的仁義也會成為罪行。劉表的罪,就是不知道或者不願接受凜冬將至、亂世來了這一現實。

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已有的,也會被奪走"

在龐統獻計奪益州的時候劉備沒猶豫過,在郭嘉支持曹操打袁紹的時候曹操沒猶豫過,在呂蒙催促孫權偷襲荊州的時候孫權沒猶豫過。

曹操、孫權將"馬太效應"演繹到了極致,於是奠定了魏國、吳國的基業。劉備本是馬太效應的編外人員,硬是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也走上了正軌。

面對諸侯列強的虎狼之視,劉表奮力守護著荊襄的萬里安寧。人定勝天?人難勝天。亂世不治武功,就是罪過。漢末如此,五代十國亦如此。

想勤勤懇懇地為一個落日王朝守土牧民,大環境終會讓你連這點想法也成奢望。

蒯越獻計:"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為也。"

在魯肅版的三分天下中,不是劉備曹操孫權,而是劉表曹操孫權。可見當時劉表實力之強。文有蒯氏兄弟、武有文聘等後期隨曹操征戰的大將,蔡瑁、張允等熟悉水軍的將領,荊州境內能人名將數十員。

隨著曹操南下,劉表病死,劉琮投降,這些良好的"資源"要麼早先隨劉備到了益州,要麼盡數歸了曹操。蒯越等投降派封侯者有十五人,很多人都當了大官。其中蒯越為光祿勳,韓嵩為大鴻臚,鄧義為侍中,劉先為尚書令。

從

曹操大軍攻伐荊州

曹操高興地說道:"吾不喜得荊州,吾喜得蒯異度耳。"

劉表自始至終沒搞明白一件事:他雖然是朝廷派去的地方官,但是在那個年代,地方官與割據諸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變。後世有安祿山為例。

若是太平盛世他絕對是一個出色的地方官吏,但在亂世他只能白白浪費荊州這帝王之資,成為群雄競逐的一塊肥肉。

毒士賈詡對他的評價是:"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見事變,多疑無決,無能為也。"

這句話在我們後世人看來,無不感到悲涼。

從

劉表之子

"馬太效應"其實很簡單,歷史上能夠功成名就之人,無不在用自身的努力踐行這一定律,劉表沒有錯,只是生錯了時候,被時代裹挾著走。成了違背"馬太效應"的典型,成了妄圖偏安一隅的東漢最後的名臣。

"馬太效應"應用到職場,告訴人們要學會揚長避短,把自己的優勢轉化為勝勢,不斷滾雪球積累實力,最終脫穎而出。

"馬太效應"應用在經濟學領域,就是說有錢的人要通過不斷投資,使自己變得更有錢。只知道坐吃山空,最終會走向窮途末路。

或許如果劉表知道自己死後荊州面臨的一切,這個文質彬彬的儒士也會披上甲冑,帶兵縱橫天下吧!


關注 ,帶你暢遊歷史星河,品讀歷史人物,汲取文化滋養~

隨手

轉發是美德,

歡迎在下方留下寶貴評論,我們一起交流三國時期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