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的“悶葫蘆”:作者為何愛用“葫蘆”二字形容人與物


《紅樓夢》中的“悶葫蘆”:作者為何愛用“葫蘆”二字形容人與物

玉葫蘆

說起《紅樓夢》中的“葫蘆”二字,紅迷朋友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蘆僧亂判葫蘆案”一章的標題,心裡不覺打上一個問號:為什麼甄士隱家隔壁的寺廟叫“葫蘆廟”,賈雨村審理的案件又叫 “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呢?而且不僅這裡,在書中第四十一回“ 櫳翠庵茶品梅花雪”一章,妙玉請黛玉和寶釵喝體己茶時遞給寶釵的“頒瓟斝”也是葫蘆的形狀。因為“頒瓟”即葫蘆。說到這裡,我們不禁疑惑:作者為什麼總是有意無意間提到“葫蘆”二字,他到底想借此說明什麼呢?也許朋友們會說:這有什麼奇怪?因為自古以來,中國的老百姓就對葫蘆情有獨鍾。不但愛把幹了的葫蘆掏空,用它來盛酒、醋等,因為“葫蘆”的諧音與“福祿”相近,總愛把它繫了紅線懸掛在床頭作為裝飾,我們至今不是還有葫蘆節嗎......

可筆者以為:這裡的寓意遠非如此,而是有著更深刻的內容——歸結起來大致有三:一是取“葫蘆提”之意,就是我們日常所的“悶葫蘆”,引導我們去破解。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不知你那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之意;二是取“胡虜”二字的諧音,指向滿清統治者。因為為“胡”“虜”二字自古以來就被漢人用以鄙稱遊牧民族及其政權,比如近代中國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等,而從書中的“葫蘆廟”起火事正可讀出順治帝逝後發生在蘇州文廟金聖嘆等南明遺民“哭廟案”的弦外之音;三是取“懸壺濟世”之意,這裡的“壺”即指葫蘆,用以讚譽醫者仁心,以醫技普濟眾生......

暗示的是作者隱寫在小說愛情故事背後,明亡清興“野史”的寫作動機在於:抨擊帝制,喚醒人們對封建帝制摧殘、毀滅人性的認識!

參考資料:《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甲辰本百二十回和高本《紅樓夢》

《紅》海無涯,歡迎評論、轉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