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勇士》才明白,我為什麼要放過自己

一家人分隔三地,永遠沒有辦法和諧相處,你認為會是怎樣一種感受。

兩兄弟分別姓了父母兩邊的姓就是因為從小對兩個孩子的期望不一樣,你覺得這樣的父母對不對?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只知道我會到哪裡去,你覺得這樣的無根人生有意義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你就去看看《勇士》,看看這個豆瓣評分8.9的影片裡面,兄弟、父子、朋友,哪個是最終讓你能夠發現放過自己的。

看過《勇士》才明白,我為什麼要放過自己


01 男人要說的話就應該靠拳頭打出來

湯米是很有天賦的拳擊手,父親從小就喜歡這個孩子,把湯米當做自己的重生來養育,所以湯米跟著父親姓。

布蘭登也是父親的希望,但是從小生下來就瘦弱的他,讓父親看不到希望,所以他跟了母親的姓,結果也確實是布蘭登30歲之前的戰績都是勝負各一半,這樣的成績確實算不上優秀。

可是這兩個人,都熱愛拳擊,因為父親的關係熱愛拳擊,也因為父親的關係丟掉了拳擊。

父親酗酒,家暴,湯米帶著母親出走,可這一走,寒冷和痛苦似乎成了湯米人生的底色。布蘭登選擇守在父親身邊,他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可,能夠像訓練弟弟湯米一樣的訓練他,畢竟湯米已經走了!可是湯米的出走仍然沒有讓父親看到他,在父親心中這個不爭氣的兒子怎麼比得上湯米。一家人,三個地方,因為心靈的隔閡似乎再也走不到一起。

看過《勇士》才明白,我為什麼要放過自己


布蘭登的小女兒得了先天性心臟病,他抵押了房子,到黑市打拳,卻也逃不掉破產的境地。湯米在軍隊裡面終於找到了兄弟,生活似乎也有了陽光,但是一顆炸彈,將他所有的希望炸得一乾二淨,他能夠做的就是照顧兄弟的妻女,讓他們能夠有足夠的陽光。

看過《勇士》才明白,我為什麼要放過自己


一個為了家人,一個為了朋友,兩個人不約而同的又撿起了年輕時候的營生,希望能夠在比賽中賺到足夠的錢,他們過了為自己傷感的年紀,心變重了,也有了質量。

他們在拳賽上相遇了,兩個人都很憤怒。布蘭登連媽媽生病也不知道,當時只有16歲的他只希望獲得爸爸的青睞,卻忘記弟弟和媽媽的痛苦。湯米帶著對哥哥的仇視,連媽媽最後一眼也沒有讓布蘭登看到,他就是想要報復,兩個他最相信的人,一個爸爸,一個哥哥,他的內心是想讓兩個人都嚐嚐以前他的痛,他的苦。

湯米兇狠,布蘭登韌性十足,他們兩人最終在決賽場上相見了,布蘭登扭斷了湯米的手臂,湯米知道自己嬴不了了,但是他還在不停的挑釁布蘭登,就好像兩兄弟小時候打架一樣,不服輸,不認輸,兩人都倔強的不肯說一句抱歉。

當布蘭登看到弟弟疼痛難忍時,他還是心軟了,他告訴弟弟,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但是他成全了弟弟,用一記肩胛骨鎖死,讓弟弟整個手臂脫臼,徹徹底底的服輸了。

看過《勇士》才明白,我為什麼要放過自己


兩兄弟不一定會和好如初,但是他們知道,經歷了這麼多年的分離,大家始終是一家人,而父親站在賽場外看著兩個兒子,他知道,孩子們能夠好好的生活下去,他也就放心了。

這被算作在體育勵志片裡面,確實,這個片子全程無尿點,從最開始的父子心結,兄弟仇視,到後來的相互鼓勵和原諒,以及精彩、殘酷的運動世界,你能夠看出,導演其實用心用勁的都在刻畫一個事情,原諒你真的那麼難嗎?

02 對不起有用要警察來幹什麼

郭德綱曾經說過,輕易要你說原諒的人,你應該離他遠點。個人的感受和經歷是別人無法體會和分享的,為什麼你輕而易舉的一句原諒就要人輕而易舉的接受呢?世上最深的惡意,是勸你原諒那些傷害過你的人。

當你在意一個人的時候,你會去關注他的一舉一動,你恨一個人也一樣,但是這種關注更多的是帶著點醋意在裡面的。當你看見自己恨的人過得好的時候,你內心的獨白是“怎麼能讓這麼一個人有如此好的運氣。”而另外一方面,其實你也是在學他,你希望自己也有這麼好的運氣。“恨”其實是一種有一種警惕的防禦心理。

湯米最開始和爸爸相見的時候,他立馬注意到這個老男人竟然沒有再找女人,也沒有再喝酒,他從小映像中對於父親的形象顛覆了嗎?沒有,其實他希望有一個愛家庭不酗酒的父親,只是他從小都沒有。

看到父親家裡擺著的他和哥哥,他們小時候打拳,玩耍的照片,他似乎很憤怒,怎麼這麼一個人居然在老年了,還能夠戒酒1000天,還能夠擁有正常的生活。而湯米呢?長大後就變成了父親以前的模樣,酗酒,流浪,沒有目的,沒有希望,生活似一灘爛泥,自己也是一灘爛泥。

看過《勇士》才明白,我為什麼要放過自己


知子莫若父,老人知道孩子來找自己肯定是有原因的,他知道自己在兒子心中留下的傷痛,只是,這些事情他不敢去碰觸,一個做錯事的人,他總是怕別人提起自己的錯過,那無法挽回,無法挽救的錯誤,就是對一個人最大的懲罰。

湯米希望父親能夠訓練自己,他說出了自己的願望,但不是對一個父親應該有的語氣,他時不時威脅父親,不要談以前,不要講自己是他的兒子,不要流露親情,其實他是怕父親這樣做嗎?不,他是怕自己這樣做,他太渴望一份親情,太渴望有一個完整的家,而他以前得到的就是傷害,為了不讓自己再受傷害,他要防禦。即使父親作為教練給他鼓勵和讚揚的時候,他也冷臉的懟回去,這是你訓練得好,不過等拿到了獎金,你也不要想分到一分錢。

看過《勇士》才明白,我為什麼要放過自己


情感就在這個時候崩塌了,當他看到父親姍姍離去的背影,看到父親絕望自責痛哭酗酒的時候,他明白自己的傷害到位了,但是他也知道,將愛你的人擋在身後,你能夠得到的其實也只有傷害。

看到父親重新酗酒,看到父親聽著《白鯨》的錄音帶,一直說,“亞哈,我們回不去了,”很解氣,但是他也知道,應該是原諒的時候了。

傷害你的人什麼時候才值得原諒?直到你確定他真的為傷害你而感到抱歉,直到你真的知道,傷害你的人再也不會傷害你了。這些一般是什麼樣的人能夠做到?想來,也只有真正愛你的人,才會一次、一次不停的去撞擊你冰封的心門,一次、一次頭破血流也無怨無悔。

還有一個問題,你要如何原諒你自己呢?

湯米看著母親在寒冷、孤寂和病痛中死去,他無能為力,哥哥和爸爸都沒有任何援手。這是因為什麼?是因為驕傲的湯米沒有求助,他內心覺得他們不會幫助自己,這種自我的懲罰讓他意識到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母親。

看過《勇士》才明白,我為什麼要放過自己


但是年紀小,他只覺得害怕,當慢慢長大以後,他明白,自己的母親也是哥哥的母親,他無權剝奪哥哥對母親的愛,而作為請人,怎麼會不願意來幫忙呢?人就是這樣善於自我懲罰的動物。

最後在賽場上,兩兄弟的鬥爭,湯米沒有了開始打拳的兇狠,他任憑哥哥將自己的手弄脫臼,而且他還在不停的挑釁哥哥,希望能夠把自己打得更慘,這不是競爭,這是道歉,用他的方式告訴哥哥,自己以前的錯誤。而布蘭登,他一直覺得對不起弟弟,他希望弟弟能夠走進自己的生活,在海灘相遇,他給弟弟看自己的妻子、孩子,這是他拉近的方式,弟弟卻斷然拒絕。所以在賽場上,他一直說,不要再打了,不要再打了。

這幾個男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對方道歉。這是他們的解脫,也是他們真正勇敢面對生活的方式。可即使是鐵人,也有不勇敢的時候,那可以不勇敢嗎?其實也是可以的

03 可不可以不勇敢

電影裡面還有一條重要的線索,就是對湯米英雄主義的渲染,湯米在拳擊場訓練的兇狠被傳到網上,一個士兵認出了他,這就是那個一個人掀翻了坦克,救了一隊士兵的人。

看過《勇士》才明白,我為什麼要放過自己


在戰場上,勇氣往往會決定你是否能夠活下來,而勇士往往能夠拯救更多的人,湯米顯然就是那樣的人。他的行為得到了所有戰士的讚賞,他們自發組織前來為湯米吶喊,而這一行為也給湯米帶來了極高的呼聲,也帶來了美國軍方的調查。

結果湯米的好友是被自己人用炸彈炸死的,但是戰場是形式混亂,自己人難免出錯,一隊的人就只有湯米活了下來,他面對不了這樣的情形,做了逃兵。當他打完最後一場,他就會上軍事法庭,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他最愛的朋友走了,他能夠做的,他從來都認為是對的。

看過《勇士》才明白,我為什麼要放過自己


所有的士兵當聽到這樣的消失的時候,沉默了,但是他們還是自發的來到了賽場,繼續為湯米加油,因為他們懂,即使再勇敢的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你可以選擇低頭。

很多人都說這部電影其實是對美國精神小說《白鯨》的改編,這種一往無前的勇氣,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是船長亞哈追逐白鯨中的宣言。可當你真正看清楚這部電影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其實是反亞哈的,這是妥協,是和解,也是認清現實。

電影中,老父親一直不停的聽著《白鯨》,他在被兒子拒絕以後也念叨“亞哈!我們再也回不去了!”他認為自己是亞哈嗎?不,他認為自己是白鯨!

白鯨長相怪異,不似一般的鯨魚,他有著“無與倫比的巨大體型,更其他的是他有雪白的、起皺的獨特前額,還有高聳的、金字塔般的白色駝峰。這些都是他特有的。”老父親也覺得自己是醜陋的,以前的行徑讓他成了一個醜陋的野獸,而一個野獸被人擊殺才是最終的歸途,而擊殺他的正是自己的兒子。

老父親酗酒以後不停的吶喊的船長“亞哈”並不是指自己,而是自己的兒子。是的,他最愛的兒子一直用劍深深的刺穿著自己的皮膚,甚至用桅杆在自己身上做下記號,這個無能有懦弱的父親。

老父親沒有像白鯨一樣,將這種暴戾玩弄在鼓掌,他軟弱了,他屈服了,他讓自己在悲傷中被擊穿了。這怎麼能說,老父親是船長呢?

而湯米其實也不是亞哈,他之前又亞哈船長的暴戾,但是他看出了事情的轉機,他看到了父親的柔弱,他原諒了,他平息了。

也許,這一切都是反《白鯨》,也是反亞哈的。對於人類無盡的執著和偏執,甚至連海洋上最大的鯨魚都無法承受,更何況是人呢?所以,不用在任何時候都要衝上前線去當勇士,不用將自己包裹得金剛不壞去衝鋒陷陣,也許在該示弱的時候,你示弱才是真正的讓你活下去的力量。

04 打不死你的終究讓你強大

一路分析下來,這部電影裹挾的內容太多了,典型的利他主義,典型的相愛相殺,典型的大團圓結局,讓你完全不相信這是一部美國電影。

拍這部片子的時候正是2009年,當時的美國正深陷在伊拉克戰爭的泥沼中,戰爭不光摧毀生命,還撕裂人心。

伊拉克戰爭開始的時候,美國信誓旦旦的說,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結束戰爭,他們確實做到了,但是對於戰後秩序的重建,對於解除敵軍武裝,完全沒有一點概念,這樣想投降的人找不到人投降,雖然打垮了一個薩達姆,卻冒出來千千萬萬個薩達姆,人民的怒氣都撒到了美軍的身上,於是,一場將自己拖入泥坑的持久戰就在所難免了。

看過《勇士》才明白,我為什麼要放過自己


現在看來美國還是實行了他們的計劃,當時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就曾經說過,“你破壞,你負責。”懷著這樣一種使命感,當時的美國國防部副部長保羅·沃爾福威茨發表了一段臭名昭著的言論,他說:“我們不是在討論佔領伊拉克。我們討論的是解放伊拉克……因此,當那個政權被推翻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伊拉克人民基本上是歡迎我們的,因為我們是他們的解放者。”

這段話其實恰恰就說明,他們的自大和狂妄,是這場戰爭必然慘敗的原因。

回顧歷史,你就會發現,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其實對於伊拉克的佔領計劃,與美軍在一戰和二戰期間,佔領德國的軍事計劃大相徑庭。首先,美軍在對德國實施佔領之前四年就已開始相應的準備和訓練,針對佔領有一個獨立的行動計劃。

軍隊為此項任務訓練了6000名民政官,跟隨美軍和英軍橫跨歐洲。每當部隊攻佔了德國城市後,他們都會留下民政團隊啟動軍事管制的進程。這些民政團隊向歐洲民政師負責,後者最終再對佔領負責。他們已做好準備延續或恢復在其控制之下的文職政府、警察以及司法系統。儘管有這種事先的計劃和組織,佔領仍舊面臨著諸多困難,而且它持續了四年,直到馬歇爾計劃提供的大量援助到來時才結束。

很顯然,佔領著和被佔領者之間存在文化、宗教和民族上的巨大差異,而在伊拉克,更是南轅北轍式的不同,但戰略制定者們有一次精準的忽視了這些問題,再一次將自己的軍隊和戰士拖入到了一個無法面對的環境。

湯米的逃走,軍隊的誤傷,這些只是偶然嗎?面對這樣畸形而錯誤的決策,逃避,出走也許才是最好的保護自己的方式。

這部電影當時上映的時候引起的廣泛的共鳴,這樣的勇士給當時的人們鼓舞,家庭、愛、原諒也許才是生活的本質。很多錯誤的決定我們已經做了,路已經走了,回過頭的滿目瘡痍,怎樣能夠撫平?反抗?對立?都不行,只有愛和寬容可以。對於個人、國家都是如此。

羅曼羅曼曾經說過,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的人,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就是生活並不可愛,你不會一下子就愛上他。但是這個真相也只能由你自己去探究,沒有人可以幫到你,那麼如果做呢?該恨的時候恨,該愛的時候愛,也許才是對抗生活的唯一方法。

成為勇氣,成為想要成為的那個人,沒有必要放過自己。

鴨綠江,一個非職業碼字員,堅持好好看書,認真寫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