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一位植物學家顛覆了美國人的餐桌

19世紀的美國,食物品種單一,人們吃飯只是為了果腹,並不是為了享受美食。在食材選擇自古就極為豐富、各色可口菜餚輪番刺激人味蕾的中國,我們似乎很難感同身受19世紀的美國人經歷了怎樣的痛苦。畢竟在那個時代,香蕉也要被包在錫紙中食用,以免其特殊的形狀刺激美國民眾的道德情感;對製作美食的奇怪建議是,烹調鱔魚時加一點歐芹,用鹽水燉林龜。

夜读 | 19世纪一位植物学家颠覆了美国人的餐桌

在新世紀來臨前,一位植物學家會給美國人的餐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意大利的無籽葡萄、克羅地亞的甘藍、巴伐利亞的啤酒花、伊拉克的海棗、中國的桃子、智利的鱷梨……這些都是“食物間諜”戴維·費爾柴爾德帶回美國的“戰利品”。當然,他發現的不只是食物,也將埃及品種豐富的棉花引入美國,從而帶動了新產業的發展;他從日本引進櫻花樹,粉嫩的花朵至今裝點著華盛頓的街區。

《食物探險者》講述的便是19世紀末美國植物學家戴維·費爾柴爾德環遊地球,為自己祖國引進食物,從而改變美國人飲食的冒險故事。

人類的進化史,也是一部食物的進化史。如《食物探險者》作者,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特約撰稿人丹尼爾·斯通所說:“我們往往把源自大地的食物視為先於人類存在、來自自然環境的一種恩賜,視為聯結人類與地球原生態本身的一種紐帶。但我們所吃的東西與博物館的陳列品一樣,是經過人類努力才獲得的。”而這中間,戴維·費爾柴爾德的付出顯得格外突出,他甚至把從世界各地引進植物當成了自己畢生的事業。

一次偶然的機會,丹尼爾·斯通為雜誌撰寫有關植物來歷的文章,偶然發現一張地圖,上面顯示,大眾熟知的作物最先在何地培育。順藤摸瓜,他找到了“戴維·費爾柴爾德”這個名字,一位被人遺忘的農業部植物學家、美國植物引進工程的幕後推手。同時,貼在費爾柴爾德身上的標籤還有:百萬富翁的旅行夥伴、美國總統的座上賓、電話大王貝爾的女婿、萊特兄弟和愛迪生的好友……表達欲極強的費爾柴爾德,在美國農業部和自己的私人博物館中留下了厚厚文字資料,透過這些塵封的檔案,斯通得以沿著費爾柴爾德的足跡,開始一次由食物引發的19世紀環球冒險。

故事從戴維·費爾柴爾德前往法國科西嘉島“偷取”優質香櫞開始,這是他第一次到國外進行食物引進工作。從這之後,他的足跡遍佈了大半個地球:泰國、菲律賓、斐濟、澳大利亞、智利、巴西、中國、日本、斯里蘭卡、埃及、意大利、伊拉克……所到之處,費爾柴爾德都圍繞植物採集展開自己的探險。更為重要的是,他詳細記錄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成為一窺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各地風土人情的珍貴資料。那就像是費爾柴爾德當時發的一條條朋友圈,我們得以看到泰坦尼克號那樣的豪華郵輪與其內部裝潢,歐洲人云集在摩肩接踵的開羅街頭享受日光,椰林隨海風起舞的巴厘島的原始美景,中國廣州擁擠到令人窒息、氣味混雜的集市,水城威尼斯的潮漲潮落,田田密佈漁船的橫濱碼頭……

追隨費爾柴爾德的遊歷腳步,作者為我們展現了費爾柴爾德傳奇的一生,同時,結合當時的一些相關歷史事件,作者也從植物學、農業經濟、美國曆史、國際關係史、食物史、名人逸事等角度融入了豐富的知識:柑橘水果的改良歷史,優質鱷梨的培育過程,棉花為近代埃及帶來的復興,波利尼西亞文化,美西戰爭,農業對美國版圖擴張的意義,都樂水果在菲律賓的發家史,美國啤酒業的興衰,麥金利總統在世博會上遇刺,一戰的爆發,飛機的發明,等等。這些龐雜、繁複的知識不是被簡單地堆疊、拼接,而是以費爾柴爾德的成長經歷和環球冒險為線,被作者巧妙地串聯起來,融為一體。作者帶領讀者,以全新的邏輯和更宏觀的視角,去解讀那個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年代。

食物的流徙與個人的成長、歷史人文大背景有機結合,從多重維度賦予了《食物探險者》這本書更為深刻的意涵。翻開它,就像在19世紀進行了一次環球冒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