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為何快速滅亡?

春秋戰亂之後,天下最終形成了七個國家鼎立的局面,遠在邊地的齊國和燕國,三家分晉的韓趙魏,以及佔據巴蜀地區的楚國,還有在西北地區偏安一隅的秦國,在這些國力懸殊前途未卜的兼併戰爭中,魏國是最先由李悝實行變法強大起來的,而後經由魏文候和魏武候兩代人的努力,使得魏國成為當時戰國七雄中的超級大國,那麼魏國最後是怎麼走向衰落的,在衰落的過程中魏國又為他國貢獻了多少力量,看看下面的內容就知道了。

探究: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為何快速滅亡?

人才頻繁出走

戰國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自然也是思想家、政治家輩出的時代,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讓身懷絕技的政治家們看到希望,他們通過自己奇絕變化的思想和能力掌握著一個國家的勢力和國運,一個決策的失敗意味著隨時滅國的危險,因為重視人才就成為了立國強國的重中之重。

但是魏國到了魏惠王時代,由於爺爺和爸爸時期魏國的國力已經空前強大,這讓魏惠王的野心也空前膨脹了,對於魏惠王來說,任何人再聰明也不能凌駕在自己之上,只有自己能夠掌握著這個國家,於是面對政治家的指點,魏惠王並沒有對此對他們看重,魏惠王先是讓擁有三寸不爛之舌的張儀出走魏國投靠秦國,之後足智多謀的範睢又因為對魏惠王心灰意冷,而投靠秦國,最終在秦國和趙國的鬥爭中,趙國讓範睢利用反間計換上趙括,一舉殲滅趙國,這當然也為日後魏國的滅亡做了鋪墊。

政治人才的流失已經讓魏國損失慘重,而軍事家之間的戰爭更是直接促使魏國走向滅亡,要說最重要的兩位軍事家,那必然是龐涓和孫臏兩位宿敵了。這兩位都是鬼谷子的學生,一開始也都在魏國謀事,但是龐涓自知能力不如孫臏,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能將在魏國謀事的孫臏擠走了,再加上當時的魏惠王沒想太多,根本沒有意識到孫臏的才華,這樣一來才讓兩人結下了仇怨,這才讓在日後龐涓和孫臏交手的戰爭中魏國慘敗,尤其是圍魏救趙這一招,直接將魏惠王前兩代辛苦打下的家業揮霍一空,魏國也自此一蹶不振了。

探究: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為何快速滅亡?

變法的不徹底

戰國七雄中,開變法之先河的是魏國的李悝。為什麼變法能改變一個國家面貌,促進國力發展呢?這就要從當時的政治格局說起了,周天子的式微導致了諸侯國勢力的崛起,在這些諸侯國中,其中以封建貴族勢力最為強大,因此必然會導致王權的式微,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導致了國家的停滯不前,而變法的內容主要就是削弱封建貴族的勢力,將更多的權力集中在諸侯王手中,在加上當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開闢大量的土地和荒地讓給農民,這就極大地觸及到封建地主的利益。

魏國立國之初李悝制定《法經》,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國家和社會之事,並制定《盜法》、《賊法》、《網法》、《雜法》、《具法》等法規來規範整個封建貴族和百姓的活動,一時間讓魏國逐漸壯大了起來,也促成了魏國的強大,但是到了魏惠王時代,這些封建勢力捲土重來,再加上李悝所制定的法律太過溫和,一時難以遏制愈加龐大的勢力,這也就阻礙了魏國朝著強國發展的道路,一時讓魏國的變法之路逐漸夭折。

探究: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為何快速滅亡?

反觀同樣是變法的秦國,在商鞅制定了比魏國更加嚴厲的法律之後,秦孝公能將這些嚴苛的法律貫徹下去,連坐之法、誣告反坐法、腰斬等等殘酷的法律一時間讓人人自危,自然有力且嚴厲地打擊了封建勢力,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提升了國力。這些法律之嚴苛以至於當時秦孝公的兒子對商鞅恨之入骨,待秦孝公死後,對商鞅採取了車裂等殘酷刑罰。不過商鞅最終沒有善終,但是他所制定的嚴苛法律一直延續了下來,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這種嚴刑酷法進一步為國家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一個是溫和之變法,一個是嚴酷之變法,魏國國君們崇尚的精英路線沒能繼續下去,變革首先要拿貴族開刀,這種溫和的力量自然會被扼殺在萌芽之中。

探究: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為何快速滅亡?

地理位置的不優越

在確定誰是最後的勝利者時,地理位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戰國七雄的處的位置中就可以看到,三家分晉的韓趙魏處在秦和齊的中間,魏又處在趙和韓的中間,這讓任何一個有野心兼併天下的諸侯國來說,想要吞併其他國家,拿下魏是必然的。而對於魏的滅亡,恰恰是它所處的地理位置。

而反觀秦處在邊遠的西邊,當其他國家忙著打仗兼併的時候,秦國悶聲發大財般地發展國力,是自己強大起來,為日後的戰爭爭取時機,魏國則處在中間周旋,先是攻打韓國,又因為地處在趙韓中受到連累,常常因為秦國或齊國攻打別國而腹背受敵。

探究: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為何快速滅亡?

這種三家聯繫緊密的地理位置有利有弊,如果韓趙魏聯合起來,那別國自然不是他們的對手,但是如果他們各自為政,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單打獨鬥的話,那麼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不利的。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就是因此讓魏國傷亡慘重的,當時魏國稱王,鄰國的韓國不同意,但是兩家展開決鬥,雙方實力不強最終都向齊國求救,齊威王聽從了孫臏的建議,坐山觀虎鬥,在魏國元氣大傷的時候進攻魏國,最終利用魏國將領龐涓輕敵的特點誘敵深入,一舉殲滅魏國。

縱觀魏國的歷史,可以看到一個國家從強大走向衰落的歷程,古人常言以史為鑑,這些由盛走衰的歷史足以引起我們的警惕,無論是魏惠王的決策失誤還是其他客觀原因,最終導致了魏國的滅亡,我們不能把魏國的滅亡的原因歸於某一方面,只能說,這些原因一起促成了魏國的滅亡,而歷史是無情的,也是公平的,無論成敗榮辱,始終朝著前進的方向滾動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