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願填報:分數、院校、批次、專業一個也不能少

1、理清志願填報的思路

考生在填報志願時,既要從現實依據出發,又要參考歷史數據。現實依據主要包括:高考總分、考生位次和一分一段表等;歷史數據主要包括:近三年的院校投檔分數線及相應名次、各專業錄取最低分、平均分及相應位次等。在現實依據和歷史數據的共同框架下,考生基本可以理清志願填報的總體思路。


高考志願填報:分數、院校、批次、專業一個也不能少

2、確定專業選擇的導向

在填報志願時,考生、家長們必須要了解“哪所學校的哪個專業好”、“多少分能上哪所學校的哪個專業”以及即使是確定了院校的選擇,還要了解“專業具體的辦學實力、就業前景”等等,歸結起來,主要有幾下幾點:

第一,要結合院校特色篩選專業。

選擇院校時,要重點關注辦學實力、辦學特色、社會評價、錄取分數、所在城市等因素,依次選定目標學校。同時,要注意區分不同院校的同一專業在培養理念、專業特色、培養模式、專業實力等方面的差異。

第二,要透過專業名稱辨析專業內涵。

選擇專業時,要重點關注專業名稱、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專業特色及就業前景等,大體判斷目標專業學什麼、怎麼學、是否適合學、學完幹什麼。根據歷年錄取情況,剔除錄取可能性小的專業和不喜歡的專業,根據個人專業偏好和錄取概率,劃定目標專業的大致範圍。

第三,要根據個人偏好鎖定目標誌願。

根據院校偏好優先、專業偏好優先、院校偏好和專業偏好並重等類型,沿用“衝一衝、穩一穩、保一保”的策略,最終確定志願順序。

高考志願填報:分數、院校、批次、專業一個也不能少

3、把握志願決策的重點

志願填報是考生人生中最為重要的選擇之一,它不僅關係到考生在大學階段的學習體驗,更會對考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考生應從分數和位次出發,堅持興趣與愛好導向,實現學校與專業的最優化組合。在這個過程中,考生和家長普遍糾結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其一,選學校VS選專業?

這是一個始終存在的兩難選擇。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平臺,學校是專業發展的平臺,好的專業不可能脫離學校而存在,考生要在選學校、選專業二者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

其二,省內院校VS省外院校?

相比之下,省內院校招生計劃更多、分數預估更準、錄取機會更大、求學成本更低、職業發展更優。因此,考生應兼顧內外、省內優先,在“穩、保”梯隊中更多地配置省內院校。

其三,興趣導向VS分數導向?

適合的學校和專業是更高的起點,考生應興趣優先、兼顧分數,可藉助於測評軟件,根據身心狀況、興趣特長、性格特點、綜合能力、家庭條件等,縮小目標專業的範圍。

其四,志願梯度VS志願順序?

考生可沿用“衝、穩、保”策略,自主調節志願梯度的比例,同時,參考喜好程度由高到低、投檔分數由高到低、專業實力由高到低、錄取機會由低到高等因素,合理確定志願順序。

高考志願填報:分數、院校、批次、專業一個也不能少

4、分本一、本二批次

01、選大學

全面分析考生個人及家庭的特徵和需求

學習基礎

興趣

活動經歷

對未來求學的地域偏好

職業興趣

畢業期望

父母對子女未來學歷期望等

瞭解目標高校及目標專業

不要盲信大學排名,儘可能開展實際調研。如果條件允許,可提前到目標高校實地考察,瞭解目標專業的招生標準、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畢業去向等信息,同時感受一下校園氛圍。聯繫目標高校的在校生、畢業生,瞭解他們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評價和感受,分享他們對母校的印象。

02、選專業

弄清楚專業“學什麼?將來幹什麼?”

通過高校的招生簡章等了解專業內涵,如專業培養目標、專業培養要求、研究領域等。

課程設置情況,各專業的學習年限。

專業的就業方向,畢業後可以從事什麼工作,可以在 那些行業發展。 畢業生就業情況,表面看起來熱門的專業,就業率不 一定高。 高校開設情況,瞭解那些學校開設這個專業,是否在 本省(市、區)招生等情況。

03、參考往年分數

分數資料哪裡找?

高校招生網。一般會公佈往年的錄取情況,數據比較準確。

高校招生宣傳材料,一般會包含招生計劃及往年的錄取分數等信息。

注意大小年現象

大小年現象是指上年報考人數多錄取分數高,而使當年考生報考人數減少錄取分數下降。 實行平行志願後,大小年現象減弱,但仍有影響。研究大小年規律,有利於把握和預測今年的錄取投檔線差。

依分擇校

第一步:對比省級各科類各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

科類一般分為文史類、理工類、藝術類、體育類;批次為提前批、本科一批、(俗稱一本)、本科二批、高職專科批次等。各批次各科類的錄取控制分數線是招生錄取的重要指標。考生將自己的高考成績來對比,達到了那個批次分數線,才能選擇對應批次的大學。

第二步:對比相應批次大學的往年錄取分數線

詳細瞭解大學當年的招生計劃和錄取情況。可將感興趣大學近三年的錄取情況彙總製表,一目瞭然。

關注倆個分數差:一是大學往年錄取線與省批次控制錄取線的分差;二是考生高考成績與省批次控制錄取分數線的分差;二者結合可以預測高校錄取線,衡量和評估考生實力。

第三步:對比本省和本中學考生的位置

高考成績體現出考生的競爭實力和在博弈群體中所處的位置。因此,考生不能單純以大學往年的錄取分數生搬硬套,還要關注自己在全省的排名情況及相對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