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堡十二聯城

三十九堡十二連城,是代縣歷史上的軍事防禦設施。大部分設在滹沱河兩岸人口聚居的地方。堡城規模不一,但修築基本相似,夯土磚砌,牆高十米。

三十九堡十二聯城


代縣的城堡最早出現於漢代,隨著朝代更迭,均因戰爭與和平而興衰。宋代興,元代衰,明代興,清代又衰。明代時,由於受明太祖朱元障“高築牆,廣積糧”的戰略思想影響,又開始大興土木修復三十九堡,特別是在滹沱河北岸,從西到東重建重修了陽明堡、馬站、七里鋪、北關、西關、東關、平城、十里鋪、磨坊堡、二十里鋪、段村、棗林城堡形成了十二連城。這就是當時的連郡設衛、聯城守土的戰略方針。到了清代,因滿漢統一,城堡的作用就不大了。所以代縣歷史上的城堡曾經歷了兩個輝煌時代,就是宋代、明代。

三十九堡十二聯城


代縣城堡,西設四堡,分別是十里鋪、馬站、古城、大茹解(hai)。西北設六堡分別是下田、上田、花莊、宇文、長郝、官院。西南設七堡,分別是堡子、土堡、趙村、徐村、泊水、沿村、小茹解。東設四堡,分別是平城、二十里鋪、門王、下社。東北設七堡,分別是磨坊、樸村、赤土溝、馬村、三家村、望臺、鹿蹄澗。東南設六堡,分別是高街、金盤、選仁、下莊、東章、黑山莊,連同列入城鎮的陽明堡、廣武、峨口、聶營合為三十九堡。城堡的“堡”字很有意思,字典上解釋“堡”字是“以土築成小城也”。這就是說城堡是用土一層一層夯起來建成小城的。“堡”字上有保、下有土,形成保土,就是保衛這片土地。

三十九堡十二聯城


城堡因戰爭而建,但百姓卻歷來反對戰爭,企盼和平。我們從一些堡名就不難看出它的含義:清平堡、清寧堡、清淳堡、清泰堡、永和堡等都具有清靜、安寧、詳和的意思。另外還有一種叫法,是從軍事功能上起名的,如清寧堡就是因為當時是驛站,是傳遞文書的馬匹停留的站口,所以叫馬站堡;再如清淳堡,因為當時堡子裡住著許多兵馬,這裡儲備著軍糧和飼料,村裡有許多磨房,常給軍隊磨糧、磨飼料,所以叫磨坊堡。

三十九堡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堡日漸廢馳。留下來的堡牆堡門,保護較為完整的當數清淳堡和段村堡,其他雖不完整,但對研究我國古代軍事、歷史、建築均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陽明堡、馬站堡、平城堡、磨坊堡,二十里鋪堡、段村堡、馬村堡均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